久久精品亚洲人人做人人爽|欧美日韩在线观看视频|在线a免费播放a视频|亚洲免费AV在线

<source id="usrd9"><ins id="usrd9"></ins></source>

<form id="usrd9"><tr id="usrd9"></tr></form>
      1. 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歷史解密 > 正文

        解密: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是因為“辱旗事件”引起?

        2016-11-24 09:22:49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語:春節(jié)過后,搬遷了許久的香港海事博物館新館,終于在香港中環(huán)八號碼頭這樣的黃金寶地開張了。不久前,有人曾寫過它的鎮(zhèn)館之寶,長達8米的反

        春節(jié)過后,搬遷了許久的香港海事博物館新館,終于在香港中環(huán)八號碼頭這樣的黃金寶地開張了。不久前,有人曾寫過它的鎮(zhèn)館之寶,長達8米的反映晚清打擊海盜的紀實畫《靖海全圖》。畫中,可看到大清廣東水師的身影。但接下來的鴉片戰(zhàn)爭中,這個能靖海平盜的水師不見了身影,珠江口及大清沿海能看到的多是外國艦隊的身影。為讓觀眾能分清外國海軍,海事館特別做了一個外國海軍軍旗的圖示??粗ɑňG綠的外國海軍軍旗,突然想起“落后就要挨打”這句話。至少大清在旗幟上就落后了,至少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大清挨打是由所謂“辱旗事件”引起的。

        “掛靠”船與“辱旗事件”

        我們的教科書中常常說,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是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的延續(xù)。這個延續(xù)是什么呢?至少有一部分是“歷史遺留問題”。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簽訂的《南京條約》中,規(guī)定五口通商口岸允許外國商人居住,但在寧波、廈門、福州、上海都準外國人建起領館之后,唯廣州把外國人擋在城外。所以,占據(jù)香港的英國艦隊每隔一段時間,就要到廣州來談一次,或打一仗,來解決進廣州的“入城”的問題。

        這事情拖到了咸豐朝,于是有了“亞羅號事件”,即通常說的戰(zhàn)爭“導火索”。英國人稱其為“亞羅號戰(zhàn)爭”或“第二次清英戰(zhàn)爭”,中國人把它看作是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的延續(xù),稱其為“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

        雖然,清朝的貿(mào)易沒有完全開放,但是經(jīng)過了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后,珠江口的外國船還是越來越多了,清國也有大量的民間商船“掛靠”外國公司進行海上貿(mào)易和航運。由于這一時期海上情況復雜,沒有旗幟的商船可能被視作無國籍或海盜船,所以,許多清朝“掛靠”商船要向外國機構(gòu)申請注冊,并升掛注冊國國旗,“掛靠”商船也由此拒絕接受清國的管轄。

        1856年10月8日,一艘名為亞羅號的華人商船被廣東海上監(jiān)查船疑為參與海盜活動,遭到廣東捕快的扣押。由于亞羅號已在港英政府注冊,升掛英國國旗,因此,英國領事巴夏禮借口廣東水師侮辱英國國旗,遂挑起事端。

        如此來看, “亞羅號事件”也可以稱為“辱旗事件”,是一起“國旗事件”。

        以“旗”立國卻不知有旗

        弄不清外國旗的清國,曾是歷朝歷代中最重視“旗”的一朝。滿人立國是以“旗”打天下的,有“八旗”之稱。滿人的“旗”,是種兵民合一的社會組織制度,由太祖努爾哈赤在女真人牛彔制基礎上建立的。明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始建四旗,正黃旗、正藍旗、正白旗和正紅旗。明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增設四旗,稱鑲黃旗、鑲藍旗、鑲紅旗和鑲白旗。

        滿人以“旗”立國,但真正建立清國之后,多達“八旗”的滿人就沒再考慮以什么“旗”代表國家這個問題了。所以,連大清國的國旗是什么時候確立的,至今也是說法不一。

        一種說法是,1858年,因廣東商人上書朝廷“請仿各國成例,制定一種國徽,俾便商民遵用”,于是定黃龍旗為代表清國之旗。這個說法與1856年發(fā)生的“亞羅號事件”時間相近,在珠江口的實際生活與操作層面上,比較可信為“最早”。

        另有一說是,1862年10月17日,同治朝以總理衙門正式照會各國駐華公使:“希即行知貴國各路水師及各船只。嗣后遇有前項黃龍旗幟,即系中國官船,應照外國之例,不準擅動。儻有移動,即照犯禁辦理”。這個說法,與清國的海軍建設密切相關。

        第一面大清海軍軍旗

        與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相比,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時,西洋的艦船裝備有了質(zhì)的飛躍。透過戰(zhàn)爭人們看到的工業(yè)革命,已不是火車冒煙那么簡單,同時冒煙的還有鐵甲蒸汽艦。1849年,法國建造出世界第一艘以蒸汽機為輔助動力裝置的戰(zhàn)列艦——拿破侖號;1859年,法國又建造出完全是蒸汽動力排水量5630噸的戰(zhàn)列艦——光榮號。不甘人后的英國于1860年,建造出排水量9137噸的戰(zhàn)列艦——勇士號。全蒸汽動力的鐵甲艦下水被視為鋼鐵戰(zhàn)艦時代到來。

        此時,“開眼看世界”的大清,看到自己失去了建造戰(zhàn)艦的話語權(quán),在買船問題上“突然”漸漸開明起來。早在1856年,24歲的江海關(上海海關)英方司稅李泰國,就曾建議清廷購洋艦,鎮(zhèn)壓太平軍。1858年,在清英簽訂《天津條約》時,李泰國就加入了“清英共同肅清海盜”的條款,為海關建立海上武裝伏筆。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失敗后,清廷請英國買辦購買戰(zhàn)船。但英國人在賣船同時,又提出了《英中聯(lián)合艦隊章程》。李泰國在沒有請準清政府的情況下,于1862年5月29日,擅自委派英國海軍官佐阿思本創(chuàng)建由歐洲人指揮的清國炮艦隊。翌年,又擅自與阿思本簽訂合同,規(guī)定阿思本為清國艦隊司令,并只執(zhí)行由李泰國傳達的諭旨。

        組建了清英聯(lián)合艦隊,就要有合法的軍旗。于是李泰國著手設計清英聯(lián)合艦隊的軍旗。作為英國人,英國國旗自然成為他的設計底色。他將“米字旗”的一部分換成黃色,融合了清英兩國的元素,可謂煞費苦心。但英國海軍部要求該軍旗必須得到清國政府正式批準后才能使用。此時,總理衙門也向慈禧太后和同治皇帝提交了多項備選方案:八卦旗、麒麟旗、虎豹旗,以及黃龍旗。1862年10月17日,清廷批準以黃龍旗作為清國官船旗號。恭親王隨即答復李泰國,但未說明此為法令,李泰國遂將黃龍旗與他自己設計的旗幟結(jié)合,于1863年2月13日,將這面軍旗在官方的《倫敦政報》上公布。這是清國第一面海軍軍旗在國際上首度“公示”。

        但是,由于“李阿合同”受到總理衙門的大臣們的反對,恭親王最終作出解散清英聯(lián)合艦隊的決定。以至1863年9月清英艦隊開到天津后,不得不退船解散。最終,大清沒能用上這批鋼鐵戰(zhàn)艦,也沒能用上所謂的“大清海軍第一面軍旗”。

        最后的清朝海軍軍旗

        這兩種關于大清國旗的說法,雖然時間不同,但都說明了一個問題,即清廷并未意識到需要一面國旗,而是海上交往中,大清商船和海軍需要代表國家的船旗,這才催生了黃龍旗。它不是清國海軍的軍旗,也不是清國的正式國旗。但這總好過一個國家沒有代表性的旗幟,好過清國船掛外國旗。

        黃龍旗就這樣,在海上交往中被外國視為代表清國的旗幟。

        1874年日本以“牡丹社事件”為由派兵登陸臺灣,清廷以僅有之戰(zhàn)船赴臺將之驅(qū)逐。此事引起朝野的警惕,“海防”之論,首次壓倒“塞防”。1875年由李鴻章牽頭,再度掀起購買外國軍艦的浪潮。1879年,清政府從英國購買的4艘“鎮(zhèn)”字號炮艇,升掛的是三角青龍黃旗;1881年,丁汝昌率隊赴英國接帶“超勇”、“揚威”兩艦回國,清駐英公使曾紀澤親自為戰(zhàn)船升掛的還是這種三角青龍黃旗。1887年,由北洋海軍“總查”瑯威理帶隊,赴英國和德國接帶“靖遠”、“致遠”、“經(jīng)遠”、“來遠”等4艦。作為編隊指揮艦的“靖遠”艦留下了一張十分珍貴的歷史照片。照片顯示“靖遠”艦的艦尾旗桿上懸掛的依然是三角斜幅青龍黃旗。

        1888年北洋水師正式成軍。總理海軍事務衙門上奏《北洋海軍章程》第十三章“國旗”規(guī)定:“西洋各國,有兵船旗、商船旗之別。而國旗又有兵、商之別。大致旗式以長方為貴,斜長次之。”“今中國兵商各船日增,時與各國交接,自應重定旗式,以崇體制。應將兵船國旗改為長方式,照舊黃色,中畫青色飛龍”,清朝的正式國旗和北洋海軍軍旗就此誕生了。

        在福州的馬江海戰(zhàn)紀念館和威海的甲午海戰(zhàn)紀念館中,想尋找一面清國海軍軍旗,三角的或長方的,但都沒有見到這樣的文物,只見到示意性的仿制品。據(jù)說,近代史專家劉申寧,曾捐給安徽李鴻章紀念館一面他在山東搜集到的北洋海軍軍旗,但他本人說,那是不是一面真正的軍旗也說不準,北洋海軍軍旗原件可能被日本人收到靖國神社去了。

        大清海軍軍旗最后的消息和大清的結(jié)局一樣凄涼。

        甲午戰(zhàn)敗,隨著1895年2月17日大清與日本的《威海降約》簽定,北洋海軍殘存的“鎮(zhèn)遠”艦等10艘艦艇,降下了桅頂上長方形的青龍黃旗,這支龍旗艦隊就此覆沒。

        轉(zhuǎn)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