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黨錮之禍的背景 引起黨錮之禍的原因
東漢黨錮之禍的背景原因:
東漢的政治自明、章以后,因外戚、宦官之爭,日益黑暗。一些士大夫?qū)Υ送葱募彩?。他們對于宦官的專橫尤其痛恨,并時加抨擊。宦官見自己的“尾巴”被踏著,乃對士大夫作出反噬,遂釀成“黨錮之禍”。
東漢的“黨錮之禍”,是指專權(quán)的宦官藉皇帝之力,將反對他們的士大夫和太學生誣告為“黨人”而加以禁錮。大規(guī)模的“黨錮之禍”共有兩次,分別發(fā)生在桓帝、靈帝時。公元166年,朝臣李膺、陳蕃和太學生郭泰、賈彪等聯(lián)合,猛烈抨擊宦官亂政。操縱桓帝的宦官就矯詔以“共為部黨,誹訕朝廷”的罪名,把李膺等二百多名“黨人”關(guān)進監(jiān)牢,后來雖赦歸故里,卻禁錮終身,不淮為官。靈帝即位后,外戚竇武專政,起用“黨人”,并與太傅陳蕃合謀誅滅宦官。結(jié)果事洩,竇武、陳蕃被害,宦官再次大肆捕殺“黨人”,被囚監(jiān)、殺戮及流放的達六、七百人,并且株連及五族、師生,全部免官禁錮。其波及之廣、殘害之深,比第一次“黨錮之禍”更厲害。
歷史背景
東漢末年,外戚與宦官交替把持朝政,皇帝形同虛設。他們一方面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強敢豪奪;同時又把持官吏選拔大權(quán),濫用親朋,顛倒是非,混淆黑白,堵塞了一大批有品行,有學識的知識分子的仕途。當時民間流傳著嘲諷官吏選拔制度的打油詩:“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笨芍谕馄莼鹿侔殉窒逻x拔出來的官吏都是何等昏庸的人物。政治的黑暗,社會的動蕩,國家命運和個人前途的渺茫,促使一部分官僚和知識分子對時政提出議論和尖銳的批評,貶抑篡權(quán)竊國的外戚宦官,褒揚不畏權(quán)勢憂國憂民的清官廉吏。
這種風氣,被稱為“清議”。太學生的活動,得到朝野上下的官僚、士人的支持,官僚們也借助太學生的力量,以反對宦官?;鹿賯儗Υ撕拗牍?,誣稱這些官僚與太學生,結(jié)為朋黨,圖謀不軌,準備嚴厲打擊壓制。
于是,造成了前后兩次“黨錮之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