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經(jīng)歷幾次黨錮之禍?兩次黨錮之禍的時間
2016-12-30 19:16:11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
導(dǎo)語:東漢末年共經(jīng)歷2次黨錮之禍。
出師表中,諸葛亮提到先帝劉備“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這桓、靈二帝正是黨錮之禍時的皇帝。
1年代:
東漢末年共經(jīng)歷2次黨錮之禍。
出師表中,諸葛亮提到先帝劉備“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這桓、靈二帝正是黨錮之禍時的皇帝。
1年代:
第一次黨錮之禍:延熹九年(166年),這一次事態(tài)沒有擴大,次年改元永康,即大赦黨人
第二次黨錮之禍: 永康元年(167年-169年),因竇武等人欲誅滅宦官,事泄,處死數(shù)百人
黨錮再起:熹平五年(176年),曹鸞上書為“黨人”鳴冤,要求解除禁錮,靈帝處死曹鸞。下詔凡是黨人門生、故吏、父子、兄弟一律罷免,禁錮終身,并牽連五族。黨錮波及更多無辜者。
2波及范圍和人數(shù):
第一、二次黨錮之禍
東漢桓帝、靈帝時,宦官專權(quán),世家大族李膺等聯(lián)結(jié)太學(xué)生抨擊朝政。公元166年,宦官將李膺等逮捕,后雖釋放,但終身不許做官。靈帝時,外戚解除黨禁,欲誅滅宦官,事泄。宦官于169年將李膺等百余人下獄處死,并陸續(xù)囚禁、流放、處死數(shù)百人。
這里要提到一件事比較有名:黨人張儉流亡途中,看見人家就前往投宿(“望門投止”),在眾人的幫助下,得以逃到塞外。因為收留他而被追究滅門的,前后有數(shù)十家之多,郡縣也因此殘破。
黨錮再起
八年之后的熹平五年(176年)閏五月,永昌太守曹鸞上書為“黨人”鳴冤,要求解除禁錮,靈帝不但沒有聽從,反而收捕并處死曹鸞。接著,靈帝又下詔書,凡是黨人門生、故吏、父子、兄弟中任官的,一律罷免,禁錮終身,并牽連五族。黨錮的范圍擴大,波及更多的無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