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皇帝的執(zhí)政理念是什么?又怎樣看待科舉的
2017-03-11 22:45:08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
導語:宋太祖看見城門匾額上寫著“朱雀之門”,于是問隨行的趙普,中間加一個“之”字有什么用?趙普回答說,是“語助”,太祖哈哈大笑,說:“之
宋太祖看見城門匾額上寫著“朱雀之門”,于是問隨行的趙普,中間加一個“之”字有什么用?趙普回答說,是“語助”,太祖哈哈大笑,說:“之乎者也,助得何事?”
五代八姓十四君,一共只維持了53年,趙匡胤黃袍加身,一般人大概覺得這只是短命的第六代而已,但是這個王朝穩(wěn)定了下來,法寶就是“防弊之政”,其核心精神是防微杜漸,宋太宗將謹守的法度概括為“事為之防,曲為之制”,所有事情都要預先做出防范;委曲周全地進行制約。
我們試以科舉制度為例,看看宋代的“立紀綱”與“召和氣”相輔而行的具體做法,“立紀綱(綱紀)”是訂立制度,“召和氣”,指的是能夠感召天地,使萬事萬物充盈著雍睦和諧的自然之氣。
唐代的考生,考前常把作品送給達官貴人乃至主考官員去看,得到推薦、受到賞識的考生有更多被錄取的機會,宋代科舉考試發(fā)展出彌封(糊名)、謄錄等技術操作辦法,使得主考官員即使有心照顧,也難以操作,蘇軾任主考官那年,恰有一位門生參加科舉考試,大家都覺得是天賜良機,但到拆號張榜,門生卻榜上無名。
歐陽修稱宋代的科舉制度“無情如造化,至公如權衡”,居官者得不到世代相承的保障;而缺乏家世背景的平民,若能脫穎而出,則得以進入仕途。
歐陽修4歲喪父,買不起紙筆,拿蘆葦稈在地上畫著學字,范仲淹也是斷齏畫粥,堅持學業(yè)。
《寶祐四年登科錄》記載是科錄取進士601人,其中官僚出身184人,平民出身417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