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統(tǒng)謎團 唐太宗李世民是鮮卑人后裔之謎
唐太宗給后世人所留下的是一個偉大又賢明的帝王形象,他創(chuàng)下的“貞觀之治”可以說將中國封建社會發(fā)展的進程推向了頂峰。然而,卻很少有人對李世民的身世進行更深入的研究。近來有些學者對唐太宗李世民的身世問題提出了質(zhì)疑,認為他并非像史料中所記載的那樣系漢人,而是鮮卑人后裔。此言一出,立刻在史學界產(chǎn)生了巨大反響,唐太宗李世民真是鮮卑人后裔嗎?
唐太宗李世民(598~649),唐朝第二個皇帝,杰出政治家、軍事家,也是中國歷史上少數(shù)幾個最有才能的帝王之一,在他的治理下,唐王朝迎來了它全面發(fā)展的高峰期,也迎來了它走向世界的一個嶄新的時代。然而,就是這樣一位本該大書特書的有為君王,史書上對他的記載卻非常簡單,幾乎一筆帶過。在史書上這簡短的300余字里,李世民的功過是非已經(jīng)描述得異常清晰,但是對于他的身世以及名字來源等,在這些正規(guī)史料之中難以尋其蹤跡。
根據(jù)《唐書》的記載,唐太宗之所以被命名為李世民,其中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唐太宗之父李淵在其即將出生之時,在路上遇到一位書生,書生認真端詳了李淵一會兒,接著便大呼遇到了貴人,并說其即將出生之子有濟世安邦之才,必將成大器。李淵當時正受到隋煬帝的猜忌,時刻有被殺頭的危險,在聽到這樣“大逆不道”之語后,他更是驚恐萬分,想殺了這位書生滅口,但是等到他正欲下手殺這位書生之時,書生卻不見了。李淵回家之后,二子剛好出生,他想起在路上遇到的書生所說的一番話,于是將這個剛出生的嬰兒取名為“世民”,代表濟世安民之意。隨后歷史的發(fā)展也確實驗證了書生的預言,李世民確實有濟世安邦之才,沒有辜負李淵的期望,成為歷史上一代賢明的君王。李世民的名字來源盡管在《唐史》之中有記載,但是對于他的身世,卻鮮有記載的史料。最近,有考古學家根據(jù)《步輦圖》留下來唐太宗李世民的最早畫像推測,李世民是鮮卑人的后裔。理由有以下幾點:
第一,從唐太宗立武則天為皇后這一點上來看,印證了唐朝鮮卑族人的風俗。在當時民族大融合的大背景之下,唐太宗像鮮卑族人一樣,對肥碩豐腴的女子情有獨鐘。根據(jù)鮮卑族人的風俗,父死子娶母為妻是一種很正常的現(xiàn)象,更有甚者一家的男人可以共用一妻。而在唐朝帝王史中,也有一些類似的、尷尬的角色,唐太宗李世民、武則天與唐高宗李治之間的關系就是最好的證明。
第二,認為唐太宗系鮮卑族血統(tǒng)的學者從唐太宗的性格上來進行了詳細的分析。無論在跟隨其父李淵打天下還是治天下的過程中,李世民那種與鮮卑族人一樣兇殘、野心勃勃的性格特征都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xiàn)。即便是在唐太宗李世民的晚年時期,鮮卑族人那種喜歡戰(zhàn)爭的秉性都可以在唐太宗身上找到蹤跡,唐太宗晚年親征高麗便是最好的明證。除此之外,與絕大多數(shù)的漢族皇帝相反,唐太宗李世民極善騎射,這與少數(shù)民族的傳統(tǒng)如出一轍。如果說他是漢族血統(tǒng),很難進行合理的解釋。
第三,這些學者還從今天存留的李世民的陵墓唐昭陵獨特的墓葬外形中對李世民的鮮卑族傳統(tǒng)進行了分析,他們認為,如果李世民系漢族血統(tǒng),為何還將陵墓按照鮮卑族人的傳統(tǒng)墓葬風俗進行布置?為何會在陵墓之前筑有戰(zhàn)馬?很顯然,他的陵墓并非按照漢人的墓葬風俗進行設計的,從這一點上可以看出,李世民系鮮卑族血統(tǒng)無疑。
這種觀點的可信度究竟如何呢?從唐太宗李世民的祖母、即唐高宗李淵的母親獨孤氏身上可以找到一些蛛絲馬跡,獨孤氏是隋文帝的一名后妃的姐妹,屬于非漢族,唐太宗李世民的母親竇氏也是鮮卑族人。如果從史料之中也可以找出唐太宗李世民之父李淵亦屬鮮卑族人的話,那么李世民的鮮卑族血統(tǒng)將不會有任何異議。但是從現(xiàn)存的資料之中,我們很難對李世民之父李淵的血統(tǒng)進行探尋,這就給后世史學家們的研究提出了巨大的挑戰(zhàn)。建立在現(xiàn)有資料的基礎上,歷史學家們對唐太宗李世民的血統(tǒng)進行了合理的推測,其中,最有可能性的說法是李世民是受胡人影響比較深的漢族人。
其實,要想對李世民的血統(tǒng)問題進行進一步的研究本身就存在著很大的困難,因為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國幾千年封建史上極為少見的一代明君,可謂是歷代帝王的楷模,所以,后世的史學家一定會盡可能地模糊其民族血統(tǒng),這也是為何有關唐太宗李世民血統(tǒng)問題的研究,在今天史學界還是一個陌生領域最為主要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