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史解讀 嘉慶皇帝死后為何沒有棺材?
清朝的皇帝即位后,要做兩件神秘的事,一是選定萬年吉地,就是找一處風水寶地,作為自己將來的葬身之地;二是秘密準備一口棺材。滿族的棺材是一種很特殊的形狀,棺頭有葫蘆,故而又叫葫蘆材,也叫旗材。
這些棺材的材質(zhì)是有區(qū)別的,皇帝、皇太后、皇后、皇貴妃具用金絲楠木,貴妃以下則用杉木。由于棺材的漆飾需要很長時間,所以,必須提前準備。
嘉慶帝在承德突然離世,大家手忙腳亂,除了找不到立儲密旨外,還沒有盛放尸體的棺材。當時正是酷暑,尸體很快就會腐爛,所以,必須馬上找到一口合適的棺材,才免得失去皇家的尊嚴。
這件事,最著急的就是嗣皇帝旻寧了。他焦急萬分地說:“梓宮為萬世閟藏之器,此間并無合制良材?!币簿褪钦f,這樣神秘而重要的東西,在承德是沒有的。怎么辦呢?
道光帝趕忙下達六百里加急特諭,命令留京王公大臣設(shè)法找到一口合適的棺材。
道光帝很快得到了消息。嘉慶帝死后第三天,即嘉慶二十五年七月二十七日,留京的王公大臣奏報,內(nèi)務(wù)府存有一幅乾隆年間的材板,為楠木材質(zhì),正好符合皇帝之用。
道光帝得到奏報,馬上下令運抵承德:“晝夜行走,能早一刻,務(wù)趕緊一刻。即將幫蓋底拆平,用氊包裹,俟到此間,再行合成,均無不可,總以迅速為要,萬勿刻遲?!睘榱朔奖?,道光帝令三弟綿愷、五弟綿愉迅速趕往熱河奔喪。
嘉慶帝的尸體終于在死后七天得以倉促大殮,大殮就是尸體被安放在棺材之中。從此之后,嘉慶帝的棺材被稱為“大行皇帝梓宮”。
八月二十日,嘉慶帝的梓宮從避暑山莊的澹泊敬誠殿啟靈,雇用了大量的抬棺杠夫。當時有32人抬棺,有80人抬棺,也有128人抬棺,看道路的寬窄而定??傊?,這些抬棺人員達到7920人。
經(jīng)過十天的行程,八月二十二日,嘉慶帝的棺材進入紫禁城,從東華門、景運門進入乾清宮。嘉慶帝終于回家了,他的梓宮被停放在乾清宮。
停棺于正殿的主要目的,是便于皇家祭奠大行皇帝。嗣帝就主喪位,縞素;皇后、妃嬪、宮人、皇子、公主、皇孫、福晉及近支王公等于幾筵殿內(nèi),行殮奠禮。
殿外,諸王公福晉、夫人、郡主、縣君以上于丹墀右,三品淑人以下于隆宗門外,齊集哭臨。百官中,旗員居闕左門外,漢員于各官署行禮致喪。行禮的儀式繁雜,朝晡、日中三設(shè)奠,朝晡進羹飯肴饌,午奠進饌筵,就好比皇帝還活著一樣,進行侍奉。
在乾清宮停靈18天后,出殯到景山觀德殿供奉。在觀德殿停靈半年,于三月十一日啟靈,出殯到陵寢。嘉慶帝的陵寢叫昌陵,是他的父皇乾隆帝生前給選定的。
三月二十三日,在昌陵行大葬禮,嘉慶帝的梓宮被安放在地宮寶床之上,關(guān)閉了刻有八大菩薩的四道石門,嘉慶帝終于入土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