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的養(yǎng)生方式
目錄:
第一章:二十四節(jié)氣 天人合一養(yǎng)生方式
第二章:谷雨養(yǎng)生:調整生物鐘早睡早起
第三章:立夏養(yǎng)生竅門
二十四節(jié)氣是我國一種天人合一的生活方式,二十四節(jié)氣養(yǎng)生很重要,那么在二十四節(jié)氣里如何養(yǎng)生呢?二十四節(jié)氣都有哪些?接下來小編給大家做了詳細解答。
二十四節(jié)氣 天人合一養(yǎng)生方式
二十四節(jié)氣 中國人天人合一的生活方式
雖然許多民俗以及文化學上都會提及二十四節(jié)氣,許多地方還保持著以節(jié)氣指導農(nóng)事的生活方式,但卻少有人真正關注到二十四節(jié)氣的豐富內涵和文化價值。
二十四節(jié)氣,源于商周,確立于秦漢。在今天,那些關于人與天時、人與大地的故事,已成為對于永遠逝去的田園牧歌的追憶。
立春 (陽歷2月4日前后)
立春要迎春神、“打春”。“打春”就是打土牛。在鼓聲中舉起柳條,鞭打土牛。柳條長24寸,寓意一年的二十四節(jié)氣。街邊的小商小販們吆喝著賣小泥牛。小牛四周,點綴了許多泥捏的百戲雜耍人物。孩子們的腰間帶著絹制的春娃,寄托著媽媽的祝福。
雨水 (陽歷2月19日前后)
年輕的母親,抱著睡眼惺忪的孩子,早早就站在了路旁。當?shù)谝粋€路人經(jīng)過時,母親迎面走去,讓孩子給他磕頭,認他做干爹。新婚的女婿,會在這一天為岳父岳母送上兩把纏著一丈二尺紅帶的藤椅,對他們將自己的妻子養(yǎng)育成人略表謝意。岳父岳母會回贈他一把雨傘,讓他為妻小出門奔波時遮風擋雨。
驚蟄 (陽歷3月5日前后)
人們會在門檻外面撒上石灰,警告螞蟻小蟲,不許上門。小孩子呢,要拎了銅鈴或是銅盤,跑到自家的地里,沿著田埂邊敲邊唱:“金嘴雀、銀嘴雀,今朝我來咒過你,吃我家谷子爛嘴殼。”
春分 (陽歷3月20日前后)
春分不只是要種樹,還得卷起褲腿下到池塘去栽藕。麥子在這一天也開始拔節(jié),得趕緊施肥。孩子必須在村里找到一種叫做“佛指甲”的草,把它栽在小盆里,在爺爺?shù)闹笇?,放到屋頂上,能消災避火。孩童們還要把一只只湯圓戳在竹竿的頂端,扛到地里,再一根根插在自家的田埂上“粘雀嘴”。希望糯米做的湯圓,能粘住偷食的雀兒的嘴巴,讓它受個教訓,今后不再敢來。
清明 (陽歷4月5日前后)
這是祭祀祖先的大日子。祭祖后,孩子們聚在了一起,在野地里玩起了“斗雞”的游戲。姑娘們也跑到小河邊上,仔細挑選好看的柳條,插在發(fā)髻。
谷雨 (陽歷4月20日前后)
谷雨是采桑的時節(jié)。而桑林自古以來就是約會的好地方,人人期望能在這里碰上一個艷遇。那些藏在桑林深處的采桑女若隱若現(xiàn),偶爾的笑聲有著神秘的誘惑,讓人遐想無限。
立夏 (陽歷5月5日前后)
女孩要吃帶殼的豌豆,因為豌豆莢形如美目。小孩呢,要騎坐在門檻上,吃上一塊香糯甜軟的豌豆糕。吃過豌豆糕,就要稱人了。大人們早在屋前的大槐樹上,用麻繩吊起一桿大秤,秤鉤上懸掛著一只四腳朝天的長凳。先是稱孩子,孩子們性子急,一個接著一個,爬上凳子,雙腳懸空。秤砣要往外捋,只能增重,不能減重,如此便會不怕炎熱,長壽健康。
小滿 (陽歷5月20日前后)
小滿之日,要祭水車神。小滿這天天不亮,村子里就熱鬧了。人們打著火把,把水車一字排在河岸上,擺上魚肉、香燭還有一碗白水,磕頭拜祭。人們吃著麥糕、麥餅,只等族長一聲鑼響,人們就如飛地踩動水車,整齊的號子,一下子掀翻了天。水像一條條小白龍,從河里,經(jīng)過水車,向各家的地里飛奔而去。
芒種 (陽歷6月5日前后)
搶收、搶運、搶曬,芒種是一年最忙之時。麥地里,揮舞著鐮刀的人們,形成一條優(yōu)美的弧線,緩緩地,朝著地平線,推動著一波接著一波的麥浪。麥場上,爺爺揚了鞭,大聲吆喝著,趕著牛碾谷。伯伯頭上裹著一塊毛巾,用長長的木锨,一下又一下,向高空拋著麥粒,讓風吹去麥芒麥殼。
夏至 (陽歷6月21日前后)
這一天,女子會將綢緞和五色絲線編成的彩帶,系在心上人的手臂上,名為長命縷。這天,還要把菊花燒成灰,灑在麥堆上,據(jù)說可以防蛀。夏至日還要在稻田當中插上許多的草人,然后在田頭擺上酒食,作揖禱告,祭土谷之神。祭神之后,還得回家祭祖。
小暑 (陽歷7月7日前后)
小暑之日,狗也懶得動,趴在樹陰底下,吐著舌頭喘氣??偸前涯嗤僚俚盟奶庯w灑的母雞,也木木地站在草垛底下,一動不動。曬得泥鰍一般黑的孩子們,跳到河里不肯上岸,連頭也用一片荷葉遮著。
大暑 (陽歷7月23日前后)
這時節(jié),有人家會在井上鋪上竹器,有些人打個赤膊,搖一把芭蕉扇,到晚上,說幾段狐仙鬼怪的故事,人人嚇出一身冷汗,倒也自得其樂。因為盛夏多疫病,一些地方有送“大暑船”的習俗。
立秋 (陽歷8月7日前后)
女孩子在這天會摘幾片梧桐的葉子,剪成不同的花樣,插在發(fā)髻上。媽媽會在孩子們的手心,每人放七粒赤豆,和著井水吞下。立秋要吃雞頭菜。奶奶前一天就開始忙了,采地里的瓜,又要拿竹竿打樹上的果子,還要把茄子蒸熟了,放在院子里晾干。等到晚上,邊納涼邊吃。
處暑 (陽歷8月22日前后)
處暑先要收麻。爸爸在前面砍,孩子跟在后面,一捧一捧地抱到院子里,堆起來。媽媽拿著一塊鐵片,把麻一縷縷刮下來。麻收好了,要翻地。翻好地,就可以種蘿卜了。這兩件事做完,就該“祭田神”了,禱祝今年有個好收成。
白露 (陽歷9月7日前后)
一早起來,院外的桂樹上滿是晶瑩的露水。主人托著青瓷盤,細致地收取了,回去煎茶。鶴在白露節(jié)這天會對天鳴叫。這天還要留意家養(yǎng)的鷺鷥。鷺鷥平??偸前磿r歸來。然而在白露這天,卻會振翅飛去,一去不返。
秋分 (陽歷9月23日前后)
是夜,人們在院子里月光最好的地方,供上香案,擺上瓜果和月餅。對月跪拜,祭月神。孩子們毫無睡意,拎著“兔兒燈”,在一家一家的門前游蕩。人們幾乎在秋分時的每一種食品中,都摻進了桂花。據(jù)說香桂的種子,就來自月宮那棵五百丈高的桂樹。所以人們用摘得“桂冠”,表示獲得了第一;用“折桂”比喻考試得中。
寒露 (陽歷10月8日前后)
天還沒有大亮,爺爺牽著牛走在前面,父親扛著犁和軛跟著。媽媽肩上背著一袋子的麥種,手里拎著圓簍。孩子們舞著九齒的釘鈀打打鬧鬧,蹦跳著往前。太陽剛出來,田地里已經(jīng)滿是農(nóng)人。耕地的、種麥的、耙土的、挖山芋的,忙忙碌碌。
霜降 (陽歷10月23日前后)
敏感的小蟲小獸們,匆匆忙忙,往自己的小巢里搬運食物。在樹林間一塊平整的空地上,豺狼正把它捉來的野獸,一只一只,整齊地擺成一個正方形,然后對著天空,發(fā)出長長的嗥叫。這時候,你千萬不要去打擾它。它在祭祀。它在禱告山神容忍它對更為弱小的獸類的捕殺。
立冬 (陽歷11月7日前后)
人們惦記著逝去的祖先,擔心他們會受凍,要給他們準備衣裳。立冬吃餃子,要先敬土地神,感謝他在秋天里慷慨的給予。土地公公和土地娘娘住在村頭的小廟里。廟可實在小得厲害,才半人高。
小雪 (陽歷11月22日前后)
前一天,家家戶戶都把地里的大青菜鏟了起來,洗得干干凈凈,掛在院子外面的竹籬笆上。到了“小雪”,再將晾干的菜挑到廚房腌寒菜。
大雪 (陽歷12月7日前后)
雪還在下著,孩子們已經(jīng)跑到了廣闊的原野里。他們堆雪人、滾雪球、打雪仗,狂奔不止,一點不在意打破這雪國的靜美。跑得熱了,搖一搖旁邊樹上的雪,隨手就把紅棉襖掛在樹椏上,繼續(xù)去瘋。
冬至 (陽歷12月22日前后)
天才剛亮,孩子們就在院子里圍成圈,拍著手唱了起來。姐姐推開樓上的窗子,含著笑看他們鬧。等他們唱完《九九歌》,跑散了,轉過身來,在妝臺上鋪上宣紙,提筆畫了一枝素梅。數(shù)一數(shù),正好九九八十一瓣。畫好了,就貼在木格的窗上做窗紙。每瓣花的中間都是空的,不能一下子填滿。冬至開始進入數(shù)九寒冬。每天填一瓣,等所有的花瓣都填滿了,就是九九艷陽天。
小寒 (陽歷1月5日前后)
河面上熱鬧了起來。有隨便溜達的,有用帶鬃的豬皮包在腳上,飛一般滑行的。更有考究的人,在椅子的腳上,加兩根橫桿,包上鐵皮,坐上去。有人在后面猛地一推,一聲怪叫,椅子立即遠遠地滑開去。小的孩子玩滾鐵環(huán)、踢毽子、跳皮筋,大一些的男孩聚到一起,找一塊大空地“斗雞”。
大寒 (陽歷1月20日前后)
大寒后,集市上鋪滿了年畫、春聯(lián)、糖果、爆竹,人頭攢動,一派喜慶。最忙的是村里寫得一手好字的教書先生,孩子們不斷地送來紅紙,請他寫春聯(lián)。村子的上空,整天都飄著炊煙,每戶人家都在大鍋上架起了蒸籠蒸饅頭。
谷雨養(yǎng)生:調整生物鐘早睡早起
養(yǎng)生專家稱,由于谷雨前后,天氣還是比較潮濕,因此,體濕的市民應該注意飲食和鍛煉雙管齊下,提高身體素質。
調整生物鐘早睡早起
谷雨是春季節(jié)氣之尾,隨著氣溫升高,氣候逐漸變暖。這時候,人體皮膚松弛,毛孔放大,末梢血管的供血量增加,導致神經(jīng)系統(tǒng)發(fā)生鎮(zhèn)靜、催眠作用,使身體困乏。從養(yǎng)生的角度來看,應調整好睡眠。
但廣東的春夏之交,往往是一些人睡眠的掙扎期。由于早上天亮時間提前,一些習慣了冬季晚睡晚起的市民,生物鐘開始有點亂了。“冬天時候一般是晚上12點睡,早上8點才起床,然后匆匆忙忙穿衣漱口趕去上班,但現(xiàn)在不同,晚上12點還沒有困意,早上7點鐘準時醒,睡眠時間少了,上班時就老犯困。”最近,在市區(qū)某銀行上班的婷婷因難于適應調整期中的生物鐘,臉上長出了痘痘,兩眼也出現(xiàn)了“熊貓”的癥狀。“都說睡前喝牛奶有效,我喝了近半個月,也不見什么效果。”由于婷婷是銀行的前臺工作人員,加之是剛畢業(yè)的新手,她連稱每天的工作壓力很大。加上睡眠不好,面對記者,她有很多的抱怨。
對此,養(yǎng)生專家認為,春夏之交的睡眠生物鐘確實存在一個調整的過程,但因人而異,有些人不會為這個小變化而影響睡眠,而有些人比較敏感,則會為此煩惱。他建議睡前應該做好保健工作,重點則是調整心神,即精神調整――先睡心,后睡眼。在睡前半小時應使情志平穩(wěn)、心思寧靜、摒除一切雜念。另外,睡前最好潔面、洗腳,并按摩腳部,這樣能推動血氣運行、溫補臟腑、安神寧心、消除一天的疲勞,利于入睡。也就是說,失眠會受到睡前的狀態(tài)以及心理變化的影響。“如果睡前都擔心自己睡不著,那你晚上肯定睡不著了。”因此,放松心態(tài)很重要。
另一方面,春夏之交的時節(jié),陳醫(yī)生建議市民要早睡早起,不要過度出汗,以調養(yǎng)臟腑之氣。在春夏時,通過早起接受太陽照射“吸收陽氣”,讓身體在冬天時所累積的寒濕之氣透過春夏陽光和熱量發(fā)散掉,有助筋骨強健。如果睡7個小時就足夠的人,正常早起時間應在早上4至6點;如果須睡足8小時的人,正常早起時間應在5至7點,這個時候早起可以開始做些戶外運動,幫助身體運轉。
多吃黃豆芽防“爛嘴角”
在南方,谷雨時節(jié)雨水相對較多,而清遠地區(qū)今年的天氣卻有點反常,要么就傾盆大雨,要么就悶熱天氣主導,而且后者居多。盡管天氣熱,但養(yǎng)生專家稱,這時候天氣仍然潮濕,導致人體內的濕氣排不出去,身體內熱和濕氣結合在一起,就會形成熱濕,而且容易產(chǎn)生浮躁的情緒。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飲食!在市中醫(yī)院,進入三四月后,接診的很多老年人都出現(xiàn)關節(jié)疼痛、腰背疼痛或哮喘發(fā)作等癥狀,這些大部分是因身體虛,寒氣與體內濕氣結合造成的。最近感冒的小兒患者呈增多趨勢,癥狀大都是扁桃體腫大、發(fā)炎、支氣管炎、咳嗽等,與熱濕有關。
“這個時節(jié),按照中醫(yī)四季側重的養(yǎng)生原則,春季養(yǎng)生補五臟應以養(yǎng)肝為先。此時的食療要點重在養(yǎng)肝清肝、滋養(yǎng)明目。而在眾多的蔬菜之中,最適宜養(yǎng)肝的是菠菜。據(jù)悉,菠菜性甘涼,入腸、胃經(jīng),有補血止血、利五臟、通血脈、止渴潤腸、滋陰平肝、助消化、清理腸胃熱毒的功效,對肝氣不舒并發(fā)胃病的輔助治療常有良效。對春季里因為肝陰不足引起的高血壓、頭痛目眩和貧血等都有較好的治療作用。
專家認為,谷雨時節(jié)受到氣候影響,容易生病,因此生活上要特別注意,其中飲食是關鍵。由于此季節(jié)養(yǎng)生最重要的是健脾祛濕,在日常生活中,多吃一些祛濕利水的食物即可。包括赤豆、黑豆、薏仁、山藥、冬瓜、藕、海帶、鯽魚、豆芽等,比如在早晨煮稀飯的時候,可多加一些薏仁、赤豆等。
同時,要少食酸性食物和辛辣刺激的食物。可飲用綠豆湯、赤豆湯、酸梅湯以及綠茶,防止體內積熱。不宜進食羊肉、狗肉、麻辣火鍋以及辣椒、花椒、胡椒等大辛大熱之品,以防邪熱化火,誘發(fā)瘡癰癤腫等疾病。
此外,在這個季節(jié)人容易缺乏維生素B2和維生素C,一些人會發(fā)生口唇糜爛、口角發(fā)炎的病癥,俗稱“爛嘴角”。針對這一癥狀,宜多吃些黃豆芽。
谷雨前后適宜食用一些能夠緩解精神壓力和調節(jié)情緒的谷類食物。谷類食物中富含B族維生素,對改善抑郁癥有明顯的效果。小麥胚芽、標準面粉、蕎麥粉、莜麥面、小米、大麥、黃豆及其他豆類、黑芝麻中也含有豐富的B族維生素。
立夏養(yǎng)生竅門
傳統(tǒng)中醫(yī)認為,人們在春夏之交要順應天氣的變化,重點關注心臟。心為陽臟,主陽氣。心臟的陽氣能推動血液循環(huán),維持人的生命活動。心臟的陽熱之氣不僅維持其本身的生理功能,而且對全身有溫養(yǎng)作用,人體的水液代謝、汗液調節(jié)等,都與心陽的重要作用分不開。
初夏之時,老年人氣血易滯,血脈易阻,每天清晨可吃少許蔥頭,喝少量的酒,促使氣血流通,心脈無阻,便可預防心病發(fā)生。立夏之后,天氣逐漸轉熱,飲食宜清淡,應以易消化、富含維生素的食物為主,大魚大肉和油膩辛辣的食物要少吃。立夏以后飲食原則是“春夏養(yǎng)陽”,養(yǎng)陽重在養(yǎng)心,養(yǎng)心可多喝牛奶、多吃豆制品、雞肉、瘦肉等,既能補充營養(yǎng),又起到強心的作用。平時多吃蔬菜、水果及粗糧,可增加纖維素、維生素B、C的供給,能起到預防動脈硬化的作用??傊⑾闹疽B(yǎng)心,為安度酷暑做準備,使身體各臟腑功能正常,以達到“正氣充足,邪不可干”的境界。
立夏前后,我國大部分地區(qū)平均氣溫在18℃至20℃,正是“百般紅紫斗芳菲”的大好時節(jié)。天文專家提醒說,立夏以后,天氣轉熱,傳統(tǒng)中醫(yī)認為,“暑易傷氣”,“暑易入心”。因此,值此時節(jié),人們要重視精神的調養(yǎng),加強對心臟的保養(yǎng),尤其是老年人要有意識地進行精神調養(yǎng),保持神清氣和、心情愉快的狀態(tài),切忌大悲大喜,以免傷心、傷身、傷神。
心的生理功能:主血脈,主神志。心主血脈包括了主血、主脈兩方面。血指血液,脈指脈管,又稱經(jīng)脈,是血液運行的通道。心臟和脈管相連,形成一個密閉的系統(tǒng),成為血液循環(huán)的樞紐。心臟不停地跳動,推動血液在全身脈管中循環(huán)無端,周流不息,成為血液循環(huán)的動力。而血液運載的營養(yǎng)物質能供養(yǎng)全身使五臟六腑、四肢百骸、肌肉皮毛以及整個全身都得到營養(yǎng),以維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心臟功能正常則脈象和緩有力,節(jié)律均勻,面色紅潤光澤;若心臟發(fā)生病變,則會出現(xiàn)血流不暢,脈管空虛而見面色無華,脈象細弱無力,氣血瘀滯,血脈受阻而見唇舌青紫,心前區(qū)憋悶和刺痛,脈象結、代或促、澀。
主神志,既是心主神明,有稱心藏神。所謂的神,中醫(yī)學對其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神,是指整個人體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xiàn),它涵概了人體的形象、面色、眼神、言語、應答、肢體活動的姿態(tài)等;而狹義的神,即心所主之神志,多指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等。神的形成在藏象學中認為,精氣是構成人體和維持機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也是產(chǎn)生神的物質基礎。神由先天之精氣所化生,胚胎形成之即,生命之神也就產(chǎn)生了。在人體生長發(fā)育過程中,神依賴于后天水谷精氣的充養(yǎng),正如《靈樞·平人絕谷》中所說:“神者,水谷之精氣也。”心主神志得生理功也包含了兩個方面。一,在正常情況下,神明之心接受和反映客觀外界事物,進行精神、意識、思維活動;其二,神明之心為人體生命活動的主宰,在臟腑之中居于首要地位,五臟六腑皆在心的統(tǒng)一指揮之下,才能進行統(tǒng)一協(xié)調的正?;顒印?/p>
心的生理特性表現(xiàn)出:其一,心為陽臟而主陽氣。也就是說心為陽中之太陽,心的陽氣能推動血液循環(huán),維持人的生命活動,使之生機不息,故喻之為人身之“日”?!夺t(yī)學實在易》稱:“蓋人與天地相合,天有日,人亦有日,君父之陽,日也”。心臟的陽熱之氣,不但維持了本身的生理功能,而且對全身有溫養(yǎng)作用。“心為火臟,燭照萬物”故凡脾胃之腐熟運化,審陽之溫煦蒸騰,以及全身的水液代謝、汗液的調節(jié)等等,都與心陽的重要作用分不開;其二,心與夏氣相通應。即人與自然界是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自然界的四時陰陽消長變化,與人體五臟功能活動是相互關聯(lián)、相互通應的。心通于夏氣,是說心陽在夏季最為旺盛,功能最強。
立夏節(jié)氣常常衣單被薄,即使體健之人也要謹防外感,一旦患病不可輕易運用發(fā)汗之劑,以免汗多傷心。老年人更要注意避免氣血瘀滯,以防心臟病的發(fā)作。故立夏之季,情宜開懷,安閑自樂,切忌暴喜傷心。清晨可食蔥頭少許,晚飯宜飲紅酒少量,以暢通氣血。具體到膳食調養(yǎng)中,我們應以低脂、低鹽、多維、清淡為主。
總結:綜上所述,二十四節(jié)氣養(yǎng)生很重要,也要講究方法,希望以上的介紹給大家?guī)韼椭?。(文章原載于《養(yǎng)生保健指南》,刊號:2012.04,作者:中賦漁;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360常識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