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文人熱衷皇室八卦 稱朱棣并非馬皇后親生
600多年前,朱元璋將自己的陵寢選定在鐘山南麓的獨龍阜,自此,鐘山獲得后世帝王的特殊關愛,就連清朝皇帝康熙、乾隆南巡時,也特地前往明孝陵祭拜。另一方面,鐘山王氣也引來無數(shù)文人探秘,他們在游玩時和祭拜之余,對皇室的八卦津津樂道,并堂而皇之地將其訴諸文字。
朱元璋為自己
在鐘山南麓選定陵寢
有人請奏遷走旁邊的孫權(quán)墓,朱元璋說:“孫權(quán)亦是好漢,留他守門?!?/p>
明人張岱在他的《鐘山》一文中,記述了自己游玩鐘山的經(jīng)過。
張岱寫道:“鐘山上有云氣,浮浮冉冉,紅紫之間,人言王氣,龍蛻藏之。高皇帝與劉誠意、徐中山、湯東甌定寢穴,各志其處,藏袖中。三人合,穴遂定。門左有孫權(quán)墓,請徙。太祖曰:‘孫權(quán)亦是好漢,留他守門?!碑敵?,明太祖朱元璋帶領劉伯溫、徐達、湯和前往鐘山,讓他們幫自己選陵。三個人各自選好地方,藏在袖子里。結(jié)果,三人不約而同地選中了同一個地方,皇陵的位置就定了下來。選定的皇陵左邊有孫權(quán)墓,有人請求將它遷走。太祖卻不同意,說:“孫權(quán)亦是好漢,留他守門。”
根據(jù)張岱的記載,明太祖陵破土動工后,挖到了梁代高僧志公和尚塔。志公和尚的真身居然保存完好,指甲繞身體好幾圈。軍士想把它搬走,卻怎么也搬不動。于是,太祖舉行儀式,許諾給他金棺銀槨,田地三百六十畝,奉香火,并另造靈谷寺塔。這樣,才將志公和尚的真身遷走。
張岱前去游玩時,明孝陵建成已有200多年。張岱看到,孝陵的饗殿內(nèi),供奉有成祖生母碽妃的位子。張岱由此想到皇宮的一段秘聞:成祖本是碽妃的兒子,但他出生后,卻被孝慈皇后(馬皇后)秘密地據(jù)為己有,很長一段時間里,成祖的身世不為人知。
朱棣多次親往靈谷寺為百姓祈福
靈谷寺塔顯靈,出現(xiàn)了兩個金光燦燦的塔影
張岱所寫的八卦是否屬實,后世爭議頗多,成祖的親生母親到底是誰,至今也沒有定論。不過,朱元璋鐘情鐘山,倒是千真萬確。當初,他親自定名的靈谷寺建好后,他還寫下《靈谷寺記》以表紀念。
朱元璋如此描寫自己的靈谷寺之行:“然一日潔已而往禮視,去將近剎余里,俄谷深處,嵐霞之抄,出一浮屠,又一里,即將近三門,立騎四顧,見山環(huán)水迂,禽獸之所以,果然左群山右峻嶺……”朱元璋筆下的靈谷寺,是一個風景優(yōu)美、山環(huán)水繞,佛塔高聳的佛教勝地,朱元璋去之前,還要焚香沐浴,將自己收拾得干干凈凈,整整齊齊。
父皇朱元璋敕造的靈谷寺,成祖朱棣在奪得天下后,也時常駕臨?!剁娚皆娢募分?,收集了一篇朱棣的《致大寶法王書》,記錄了他在靈谷寺一段奇特的經(jīng)歷。
永樂五年(1407年)四月十五,朱棣駕臨靈谷寺,尋找曾經(jīng)顯靈的靈谷塔影。到了靈谷寺,朱棣默念“愿祝如來大寶法王西天大善自在佛吉祥如意,若果鑒朕誠心,則示塔影一”。說完,就出現(xiàn)了一個塔影。朱棣又默念“愿天下太平,五谷豐登,家給人足,民不夭閼,物無疵癘。若果遂朕心,更示塔影一”。令人稱奇的是,朱棣這番為民祈愿的話落地,便真的又出現(xiàn)了一個塔影。一座塔兩個影,都放射出光芒萬丈,眼前一片金燦燦,看得朱棣如癡如醉。此后,朱棣又多次來到靈谷寺,觀賞許愿。種種奇異的顯靈事件,讓朱棣忍不住大贊吉祥,并感嘆“朕心歡喜,難以名言”。
雖然朱棣文章里講得煞有介事,但是《鐘山詩文集》的編纂者吳小鐵認為,這多半是朱棣為粉飾太平、標榜正統(tǒng)而作。
愛江山更愛美人的順治帝欲祭拜明孝陵
未親臨,派遣翰林學士白胤謙前往祭奠
康熙和乾隆南巡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而據(jù)正史書記載,這兩位皇帝確實多次南巡。南巡途中,他們均多次在南京逗留,并親自率領大臣祭拜明孝陵。大清皇帝會以什么樣的禮儀來祭奠大明皇帝呢?清代戶部尚書張玉書曾隨康熙祭拜明孝陵,他在《圣駕詣明太祖陵頌》中,詳細記載了康熙二十三年,皇帝祭拜明孝陵的經(jīng)過。
“冬十一月癸亥,法駕詣陵。及門降輦。既入,升自右階。入殿,行三跪九叩禮。既興從殿后入神路門。所司設薌幾于升仙橋,侍臣奉爵,上親酹酒三,仍拜如前?!?/p>
康熙二十三年冬,康熙率人來祭拜明孝陵??斓酱箝T時,康熙就命人落轎。進大門之后,康熙沿著右邊的臺階上去。進入大殿后,行三跪九叩的大禮。隨后,康熙從大殿后進入神道大門。這時候,早有人擺好了祭桌,康熙接過侍臣捧上來的酒杯,以酒澆地三次,以示祭拜。隨后,康熙再次行三跪九叩的大禮。
康熙祭奠明孝陵的行為,讓漢人很是感動。清人王士禎《親謁孝陵》中記載,康熙在拜謁明孝陵后,謙卑地沿著甬道旁行而出。隨后,他對守陵人加以封賞,并明令禁止在鐘山采伐樹木,還讓地方官派人加以巡查保衛(wèi)明孝陵。漢族百姓聽到康熙的諭旨后,都感動得落淚。
如今,在明孝陵的碑殿內(nèi),有五方石碑,就是康熙與乾隆先后南巡時所立。實際上,早在康熙之前,那位愛美人勝過愛江山的順治帝就很重視明孝陵?!犊滴踅瓕幐尽匪盏摹肚布牢摹肪统鲎皂樦位实壑郑牢恼f:“順治八年,歲次辛卯,四月丁未朔,越七月癸丑,皇帝謹遣內(nèi)翰林弘文院侍讀學士白胤謙,致祭于明太祖?!?/p>
原來,順治帝因各種原因,未能親往明孝陵祭拜,就特地派遣漢族大臣白胤謙代往祭拜。這位白胤謙是明朝翰林,入清后,雖然因性格耿直、秉公執(zhí)法多次得罪順治帝,但又頗得順治信任。派他來祭奠明孝陵,是再合適不過了。
洪秀全祭拜明孝陵
誓言北征
北征夢想最終被老對頭曾國藩徹底粉碎
清代道光年間,國家面臨內(nèi)憂外患,廣西書生洪秀全趁機起義。一路北征,在咸豐三年攻克南京,并定都南京,改名為天京。
定都南京后,洪秀全親自率領文武百官拜謁明孝陵。此時的洪秀全,一統(tǒng)天下的大業(yè)只完成了一半。他是抱著什么樣的心情去祭奠明孝陵的呢?
《鐘山詩文集》中收錄了洪秀全當時所寫的《祭明太祖陵寢文》,開頭一句,洪秀全便自謙為“不肖子孫洪秀全”,隨后,他對朱元璋的在天之靈訴說道:“昔以漢族不幸,皇綱覆墜,亂臣賊子皆引虎、引狼以危中國,遂使大地陸沈,中原板蕩。朝堂之地,行省之間,非復吾有,異族因得以盤踞,靈秀之胄,雜以腥膻,種族淪亡,二百年矣。秀全自惟涼薄,不及早除異類,慰我先靈。今藉吾皇在天之靈,默為呵護,君臣用命,百姓歸心,東南各省,次第收復。謹依吾皇遺烈,定鼎金陵。秀全不肖,以體吾皇之心,與天下附托之重,東南既定,指日北征,驅(qū)除異族,還我神州。上慰吾皇在天之靈,下解百姓倒懸之急,秀全等不敢不勉也。敢告?!?/p>
洪秀全發(fā)下了北征的誓言,然而此后的他,并沒有像朱元璋那樣“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而是沉溺于酒色與榮華富貴,并掀起了血雨腥風的內(nèi)斗。
太平天國的衰敗不可遏止,同治三年(1864年),天京城最終被曾國藩遣其弟曾國荃率人“于鐘山南麓用地道克之”。湘軍士兵從地道進入,用炸藥炸開了堅固的城墻,并一鼓作氣,收復南京。7個月后,曾國藩派人修復城墻缺口,并寫下《修治金陵城垣缺口碑記》,在這篇短文的結(jié)尾,曾國藩說:“窮天下力,復此金湯??嘣諏⑹浚瑏碚呶鹜?。”
細細讀來,這位久經(jīng)沙場的老將,竟然生出了些許對戰(zhàn)爭的厭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