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月派”名稱的由來是什么?
“新月派”是我國上個世紀二十至三十年代盛極一時、影響頗大的一個文學流派。它為什么叫“新月”?這兩個字是怎么來的呢?根據(jù)史料得知其命名者原來是我國著名文化名人、南開大學教授張彭春先生(1892—1957)。
張彭春(字仲述)是南開校長張伯苓的胞弟。一九○四年張伯苓和嚴范孫創(chuàng)建了私立中學堂(南開學校前身),張彭春成為該校第一屆學生。一九一○年,他考取了清華第二屆“庚款”留學生,同胡適、竺可楨、趙元任等人一起赴美留學。他在克拉克大學攻讀教育學和哲學,課余的興趣是研究戲劇,一九一五年獲哥倫比亞大學文學碩士及教育學碩士學位。
一九一六年夏天,才華橫溢、風度翩翩的張彭春學成歸國,回到南開任教。當時南開的新劇(即話劇)活動正蓬勃開展。由于張彭春擅長戲劇早就名聲在外,所以一回母校便受到熱烈歡迎,立即被推選為新劇團副團長。
一九一九年南開大學創(chuàng)立。為了適應(yīng)未來更高的教學要求,張彭春再次赴美深造,進入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攻讀博士學位,師從著名教育家杜威。
在美國期間,張彭春結(jié)識了一位品學兼優(yōu)的中國女留學生蔡秀珠,兩人由相識到相戀。一九二一年五月,他們在紐約舉行了婚禮。一九二二年四月,張彭春的論文《從教育入手使中國現(xiàn)代化》通過了教育學博士學位。六月,長女明珉出生。
由于回國心切,張彭春夫婦抱著襁褓中剛剛滿月的女兒就啟程了。旅途漫長而艱辛:經(jīng)歐洲、阿拉伯半島、印度洋、新加坡、香港和上海,最后抵達天津。途中,年輕的母親嚴重暈船,無法照料嬰兒。此時嬰兒突然發(fā)高燒,但是在旅途中沒有條件治療。回到天津后再去求醫(yī),才得知女兒染上了當時歐洲正流行的腦膜炎。因為未能及時醫(yī)治,已經(jīng)留下了后遺癥??蓱z的小女兒從此便落下終身殘疾,這令初為人父母的張彭春夫婦深深感到痛心與內(nèi)疚。
一九二三年九月,張彭春受清華學堂的誠聘,攜帶妻子女兒遷居北平,任清華教務(wù)長。同年十一月,他的次女誕生。女嬰健康可愛,令夫婦倆欣喜萬分。為彌補當初沒照顧好長女的遺憾,他們對這個新的小生命百般呵護,并要給她起一個最美麗、最動聽的名字。張彭春一向崇拜印度詩歌泰斗泰戈爾,熱愛他的詩歌。因泰戈爾著有詩集《新月集》,所以張彭春為二女兒取名“新月”,英文名為“露絲”。
就在這一時期,張彭春正同胡適、徐志摩、梁實秋、陳源(西瀅)等文友籌備組織文學社,社名尚未確定。張彭春便把“新月”二字推薦給朋友們,大家欣然接受,于是就產(chǎn)生了“新月社”。
“新月社”最初以小型聚會形式出現(xiàn),后發(fā)展成俱樂部形式舉辦活動。一九二四年四月,泰戈爾訪華,五月八日在北平度過他的六十四歲生日?!靶略律纭睘榻o老詩人祝壽,特地用英語排演他的著名詩劇《齊德拉》,邀請張彭春擔任導演,由林徽因、徐志摩分別扮演劇中的主要人物,布景繪制者則是梁思成。五月八日、十日分別演出兩場,魯迅、梅蘭芳等文藝界名人前來觀看。演出結(jié)束,徐志摩滿懷深情地說道:“我們幾個朋友只是一般的空熱心,真在行人可說是絕無僅有——只有張仲述一個……”
一九二五年十月至一九二六年九月,徐志摩主編北京《晨報》副刊,出版“詩刊”和“劇刊”,成為“新月派”的一個主要文化傳播陣地,影響了新詩藝術(shù)的發(fā)展。一九二六年秋天,北伐戰(zhàn)爭進入高潮,“新月社”成員或南下,或出國,俱樂部活動遂告終止。
一九二六年六月,張彭春也從清華大學辭職回到南開,任中學部主任兼大學部教授,在哲學教育系講授他的本行,英國文學系創(chuàng)立后在該系講授他拿手的“西洋戲劇”。
張彭春雖然沒有參加“新月社”,但同“新月社”的主將徐志摩、胡適等人都是非常要好的朋友,與徐志摩更是親密無間。到了一九二六年二月,徐志摩此時已同陸小曼熱戀,他來天津到南開拜訪張氏兄弟。一天,徐志摩忽然要找紙和筆寫信,張伯苓便問道:“給誰寫信呀?”徐志摩答曰:“不相干的人?!睆埮泶簠s在一旁笑著說:“頂相干的呢!”
由此可見張彭春與徐志摩兩人間關(guān)系之不一般。
這年秋天,徐志摩準備同陸小曼舉行婚禮,特地去邀請他的老師梁啟超做證婚人,卻遭到了老師的拒絕。張彭春和胡適兩個人便一塊兒去找梁啟超為徐志摩說情。最后梁啟超總算答應(yīng)了,不過條件是必須讓他在婚禮上對徐志摩行“訓斥禮”。果真,在結(jié)婚儀式上,在大庭廣眾下,梁啟超聲色俱厲地訓斥新郎官道:“你這個人用情不專,以致離婚再娶,以后務(wù)要痛改前非,重作新人!”梁啟超這一“訓斥禮”已經(jīng)成為現(xiàn)代文學史上的一段佳話。
一九二七年,“新月社”主要成員胡適、徐志摩、余上沅等在上海重聚,這是北平“新月派”活動的南移和重振。那年七月一日他們創(chuàng)辦了新月書店,作為出版“新月派”成員作品的一個基地。一九二八年三月十日《新月》月刊正式發(fā)刊,徐志摩和“新月派”的事業(yè)蒸蒸日上。這年張彭春邀請徐志摩到南開大學講演,十二月二十五日晚,徐志摩來校暢談了自己近日游歷英、美、日和印度諸國的觀感。講演結(jié)束,南開新劇團演出話劇《親愛的丈夫》,作為對貴客的歡迎與感謝。張彭春曾經(jīng)委托徐志摩為南開大學圖書館購買新月書店出版的詩歌與戲劇類書籍。到一九二九年年底已買到一百多種,其余的還在陸續(xù)購置中。張彭春計劃將這些圖書擺放在一個專門的書架上,作為“詩劇叢書”陳列于圖書館內(nèi)供師生們參考,或為研究戲劇之用。
然而非常不幸的是,他們之間的交往與友誼因一九三一年十一月十九日徐志摩遭遇空難英年早逝而戛然中斷。天才詩人的猝然離世迫使《新月》于一九三三年???,“新月派”的最后一個活動基地新月書店也難以維持,只得轉(zhuǎn)讓給商務(wù)印書館,一九三三年九月二十三日由胡適于“讓與合同”上簽字。從此“新月社”宣告解散,在我國文壇上一度名聲顯赫的“新月派”,就這樣結(jié)束了它十年的活動歷史。
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張彭春奉命到英美等國宣傳抗日。他于一九四○年調(diào)入外交部,出任駐外使節(jié),十月攜帶妻子和兩個兒子出任土耳其公使,兩個女兒則留在國內(nèi)寄居于上海的親戚家中。一九四六年,他作為中國代表參加聯(lián)合國大會,一九四七年任聯(lián)合國安全理事會中國代表,一九四八年任聯(lián)合國人權(quán)委員會副主席,參加起草《世界人權(quán)宣言》。
一九四六年四月,張伯苓到美國治病,張彭春的次女新月便隨伯父一起赴美,與家人團聚。她在美圍繼續(xù)求學,后獲化學博士學位。一九四八年,張彭春的長女明珉也被送到了美國,從此全家在紐約團聚。
如今耄耋之年的張新月女士定居于美國加州圣河西市,退休前先后執(zhí)教于美國多所大學。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為紀念張彭春先生誕辰一百周年,她曾經(jīng)策劃、出資出版了一部紀念冊,書名為《話劇在北方奠基人之一——張彭春》,由中國戲劇出版社一九九五年出版。張新月親自整理、編寫了《張彭春年表》,在年表中講述了自己的命名由來,以及“新月社”的命名經(jīng)過,并強調(diào)指出:“外傳先有‘新月社’,不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