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遂自薦釋義解 認(rèn)為白起是小豎子應(yīng)該如何解?
《史記·平原君列傳》"毛遂自薦"一節(jié)說,毛遂自薦,隨平原君到了楚國,按劍而前,對楚王說:"今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萬,此霸王之資也。以楚之強,天下弗能當(dāng)。白起,小豎子耳,率數(shù)萬之眾,興師以與楚戰(zhàn),一戰(zhàn)而舉鄢、郢,再戰(zhàn)而燒夷陵,三戰(zhàn)而辱王之先人。此百世之怨,而趙之所羞,而王弗知惡焉。"中學(xué)教材及其他注釋對"小豎子"的解釋全是:相當(dāng)于"小子",是古代罵人的話,在這里有輕視白起的意思。
如此注釋,并不符合作者的原意和文章的語境。"白起,小豎子耳"應(yīng)該譯成:白起不過是個小官罷了。"小豎子"解釋為"小官",才符合原意。
《周禮·天官·內(nèi)豎》:"內(nèi)豎,掌內(nèi)外之通令凡小事。""豎"本來是一種小官的名稱,后來才變成了罵人的話。
白起是秦國赫赫有名的大將,《史記·白起王翦列傳》只說了"白起者,眉人也",沒有介紹他的先人家世,可見白起并不是出身于名門?!妒酚洝ぐ灼鹜豸辶袀鳌罚?昭王十三年,而白起為左庶長,將而擊韓之新城。""左庶長"這是有記載的白起最初的官爵。商鞅變法后,明確規(guī)定了秦國爵位為20等,從最高的二十等至一等分別是:徹侯、關(guān)內(nèi)侯、大庶長、駟車庶長、大上造(即大良造)、少上造、右更、中更、左更、右庶長、左庶長、五大夫、公乘、公大夫、官大夫、大夫、不更、簪裊、上造、公士。其中,公乘以下是民爵,五大夫以上才是官爵。左庶長,在秦國二十等爵中屬于第十等,是官爵中僅高于五大夫的爵位,劉劭《爵制》:"左右庶長即左右褊裨將軍也。"《續(xù)漢書·百官志》劉昭注:"自左庶長皆將軍也,所將庶人更卒,故以為名。"可見,左庶長是統(tǒng)領(lǐng)庶人的,從左庶長開始才剛剛夠得上將軍,左庶長不過是最小的將軍。與白起后來的官爵比起來,這左庶長只能算是"小吏"了。當(dāng)然在左庶長之前,白起一定還做過更小的官?!妒酚洝ゐ盍袀鳌氛f:"昭王十四年,魏冉舉白起。"一個"舉"字,證明了白起的地位原來并不高??墒窃诙潭痰臅r間內(nèi),白起由左庶長、左更、大良造,一直達到被封為最高地位的君。這個白起正是一下子由褊裨副將的"小豎"升上來的"暴發(fā)戶"。這樣的人,是最容易讓人揭"小豎子"這老底的。
白起的最高爵位是武安君,這也是當(dāng)時秦國的最高爵位,白起得到武安君的爵位,原因恰恰就是攻打楚國,《史記·白起王翦列傳》:"白起攻楚,拔鄢、鄧五城。其明年,攻楚,拔郢,燒夷陵,遂東至竟陵。楚王亡去郢,東走徙陳。秦以郢為南郡。白起遷為武安君。"一個本來不大的褊裨小官,因攻打各國有功而屢屢升遷,這已讓六國之人很難受,而因打楚國有功白起升為武安君,這對于楚人來說更是難以承受的恥辱。
在當(dāng)時的情況下,趙國最重要的是與楚國"定從",是使楚王能夠與趙國聯(lián)合起來共同對付秦國。這個時候,光是嚇唬楚王是沒有用的,大罵白起、輕視白起不但沒用,而且是離題太遠。毛遂高就高在抓住了楚王的心理,強調(diào)白起本來是個小人物,可是因為攻打楚國而得了榮譽,以"白起,小豎子耳,率數(shù)萬之眾",把"地方五千里,持戟百萬"的楚國打得大敗,這一事實與"辱王之先人",這"百世之怨"、"趙之所羞"的對比,激起楚王的自尊,進而達到"合從"的目的。毛遂講話的中心是"辱"、"怨"、"羞"這幾個字。說"白起,小豎子耳"強調(diào)白起之小,以突出這個中心。毛遂的本事不在于勇氣,而在于說服,"以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白起,小豎子耳",說白起本是小人物,就是毛遂善于心理分析、善于擊中要害的具體體現(xiàn)。這是一處妙筆。如果理解成了毛遂是在罵人,是在罵白起,那就破壞了毛遂的形象,也偏離了文章中心,同時也有損司馬遷的筆法。
"白起,小豎子耳","耳"用于句尾,一是表示限止,譯為"不過……罷了",這是最常用的;二是表示決定;三是同"邪"、"乎",表示疑問、感嘆(見楊樹達《詞詮》)。如果依通常注釋,這個"耳"就失去了著落,怎么譯都不合適。只有譯為:白起不過是個小官罷了。這樣"耳"字才有了恰當(dāng)?shù)穆鋵崱?/p>
"白起,小豎子耳",就應(yīng)該解釋為:白起不過是個小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