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亚洲人人做人人爽|欧美日韩在线观看视频|在线a免费播放a视频|亚洲免费AV在线

<source id="usrd9"><ins id="usrd9"></ins></source>

<form id="usrd9"><tr id="usrd9"></tr></form>
      1. 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歷史解密 > 正文

        浙江良渚發(fā)現世界最早防洪壩:改寫中國水利史

        2016-06-17 12:32:52  來源:360常識網   熱度:
        導語:前天,全國最頂尖的考古專家和水利專家,在杭州聚到了一起。他們是為驗證一件事而來,還開了一個會——良渚古城外圍水利系統專家論證會。

        前天,全國最頂尖的考古專家和水利專家,在杭州聚到了一起。他們是為驗證一件事而來,還開了一個會——良渚古城外圍水利系統專家論證會。

        論證會最后,專家給出了一致的結論:

        良渚古城外圍水利系統,是迄今所知中國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世界最早的水壩系統,設計范圍超過100平方公里,再次證實了良渚古城具有完整的都城結構,由內而外依次為宮城、王城、外郭城和外圍水利系統。

        中國第一,世界第一,歷史又一次被良渚人改寫了。要知道,在此之前,中國水利史的第一課,是從名氣很大的大禹治水講起的,距今4000年左右。但是,那只是傳說啊,沒有實物,而良渚的水利系統“證據確鑿”。

        你一定想問,到底有哪些證據???論證會前一天,記者跟著專家們實地走了一趟。

        水壩是怎么被發(fā)現的

        為什么勘探長達近10年

        2006年,良渚古城正式發(fā)現,今年剛好十年。

        而后,考古專家在古城的西北面,發(fā)現了11條水壩。

        這不是一次性發(fā)現的。其實,早在上世紀90年代,考古人員就在良渚古城的西北面發(fā)現了塘山遺址——它有一條長6公里的水壩,能擋住古城背面從大遮山流下的山洪,將水引向西邊,好讓古城直接避開山洪。

        那時,就有學者認識到,它是良渚時期的水利設施,但都認為是一個獨立的水工遺跡,沒想到,它僅僅是整個防洪水利系統中的一環(huán)。

        要發(fā)掘,必須找到位置,不然就是抓瞎。2007年到2015年,便是漫長的勘探調查期。

        專家通過科技——觀察谷歌地球等遙感手段,發(fā)現塘山西側與毛元嶺的自然山體接續(xù)后,并不像早前推測的那樣往南延伸,而是往西南方向連接獅子山、鯉魚山、梧桐弄等大小不一的壩體。

        然后,他們順藤摸瓜,搞清楚了良渚古城外圍位于西北面的11條水壩的位置和結構。為了了解壩體結構,直到去年7月,才開始對老虎嶺、鯉魚山、獅子山等水壩進行正式發(fā)掘。

        水壩怎么做

        草裹泥,相當于現在麻袋裝土

        良渚人為什么在建城的時候,同步造水壩?最要緊的原因,就是抗洪。

        他們住的地方,海拔只有2米多高,每到季風季節(jié),西面天目山上形成的山洪傾泄而下,很容易把房子淹掉。所以,良渚人必須建水壩,堵住洪水。

        我們在其中一條斜坡前,停了下來,它叫老虎嶺水壩。發(fā)掘后的水壩,是一個黃土的剖面,下凹的地方,泥中還滲著水。

        怎么證明這就是水壩?

        考古領隊王寧遠,指著爛泥里一條條白色的細線:“這就是爛掉的草,它混雜著淤泥,包成一塊塊的泥包,我們叫‘草裹泥’,良渚人就是用它堆筑成水壩。”

        這樣看起來,我們在抗洪時,用草包或者編織的袋子裝土筑壩,不就是一個道理嗎?

        那良渚人是怎么做的?王老師給我們原景重現了一下——

        良渚人的家,就在沼澤地邊,沼澤下面是淤泥,上面長草,哪幾種草呢:蘆、荻、茅草(現在也很常見哦)。這些材料,他們在家門口隨便拿拿就全有了。然后,先把地面的草割倒,用鏟把草下面的淤泥切割,放于草上一滾,裹上淤泥,再用蘆葦綁扎,就OK了。

        而且,一路鏟過去,草和淤泥都用掉了,這里秒變?yōu)楹拥?,他們只要把家旁邊泊位里的私家游艇——小竹筏開過來,把草包運過去,就輕松搞定了。

        這比我們現在吭哧吭哧地挑土,更省時省力,“就是一次性做完的事,而且因地制宜?!蓖鯇庍h說,“草裹泥本身體量很小,又軟,可塑性好,與外面草莖貼合緊密,所以堆壘后,貼合緊密,完全不會漏水。”

        更重要的是,經過勘探,考古隊員發(fā)現,大壩上的草裹泥,全都放在接近引水面的位置,說白了,就是靠近洪水受力比較大的位置,抗洪的作用,一目了然。

        為什么是良渚的

        有數據,有良渚人的生活垃圾

        怎么證明水壩就是良渚的?

        “有的人不太相信?!闭憬∥奈锟脊叛芯克L劉斌笑了。

        要證明這些水壩都是良渚時期的,有兩重證據。首先是用科學手段測年,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碳14測年。北京大學年代學實驗室碳14測年數據,測了7條壩體的樣本,也就是草裹泥的草,結果顯示,時間都在距今4700-5100年之間,屬于良渚文化早中期。

        數據有了,還不夠,最重要的是實物,也就是良渚人當年留下的生活垃圾。

        比如在塘山上,發(fā)現了良渚人的墓葬和玉器作坊,在老虎嶺,發(fā)現壩上有一條良渚時期的溝,里面有良渚文化的陶器碎片。

        所以,毫無疑問了。

        能抵御百年一遇的洪水

        還方便出行

        目前,考古隊員發(fā)現的11條水壩,還不是全部。良渚人想得很周到,根據海拔高低,這些水壩分成了兩道防護體系:高壩和低壩。高壩主要建在山與山之間的谷口,封堵山谷里的水。低壩把平原上的孤丘連接起來,它圍護的地方,是一片巨大的低洼地,可形成面積達9平方公里的二級庫區(qū)。

        問題又來了:在沒有任何科技手段和神器的古代,良渚人建的這些水壩,實際生活中能不能起作用?

        中國社科院考古所的專家劉建國、王輝說,他們通過GIS軟件對高壩系統進行分析,發(fā)現這些壩體可以阻擋短期內960毫米的連續(xù)降水,換算過來,相當于可以抵御本地區(qū)百年一遇的洪水。

        而良渚人造壩,不光是抗洪,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作用,運輸。說白了,就是方便日常出行。

        良渚時期,像車子這種輪式的交通工具,以及配套的道路系統還沒有,他們出門除了走路,就是劃船走水路了。所以筑壩,可以蓄水,而這個庫容,可以形成連接多個山谷的水上交通網絡。有專家做過測算:像高壩系統里的崗公嶺、老虎嶺等,滿水時,可以沿著山谷航行上溯1500米左右。

        還有個直接證據,在美人地的很多木樁的墊木上,發(fā)現了可以拴繩子的“牛鼻孔”,這說明,木樁都是從水路運過來的。

        想象一下,良渚人開著“私家游艇”的樣子,請自行補腦如今雙溪漂流的竹筏,大約20根竹子編扎拼在一起,一筏可以坐10個人左右。土豪,或者講究一點的人,比如文青,會劃獨木舟出門。每天,他們就沿著山谷,看沿路風景,談戀愛,玩漂流,關鍵是,早晚高峰還不會堵車。

        轉載申明:360常識網,歡迎分享,轉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