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學黨起義是怎么回事?東學黨起義與甲午戰(zhàn)爭
歷史上任何一次起義都有它自己的背景,在朝鮮也不例外。東學黨起義背景包含了很多方面,但宗其原因無非就是農民生活在水深活人之中,被迫拿起武器與政府抗衡。東學黨起義背景中,第一個原因就是民族危機。在進入第二次工業(yè)革命之后,歐美列強開始進入到了帝國主義階段,對外侵略由軍事侵略轉變?yōu)榱私?jīng)濟侵略。那種以商品輸出為主的經(jīng)濟侵略,以及僅僅靠奪取原料和傾銷市場已經(jīng)遠遠不能滿足資本輸出的需要,于是歐美列強開始了瓜分世界的計劃。歐美列強將目標鎖定在了比較落后的亞洲封建國家,由于清政府的實力尚存,列強只好加大了對朝鮮的侵略,從此朝鮮陷入民族危機中。
東民黨起義背景中還夾雜著階級矛盾。朝鮮封建地主階級沒有吸取清王朝和日本與西方列強戰(zhàn)爭中失敗的教訓,依舊是橫征暴斂,不思進取,致使人民生活貧苦。再加上19世紀后,朝鮮的統(tǒng)治者更加的貪污腐敗,奢靡無度,再加上各種賠款和日益龐大的軍政開支,造成國庫空虛,赤子猛增。朝鮮政府被迫對內驕奢淫逸、對外妥協(xié)賣國,這種行為極大的激化了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最終促使了人民的抗爭。由于農民深受多層壓迫和剝削,農民階級對統(tǒng)治階級的不滿與日俱增,起義反抗的意識逐漸形成。自小生活在廣大人民群眾中的全琫準深刻的體會到朝鮮統(tǒng)治階級的腐敗,認識到只有推翻朝鮮的腐朽統(tǒng)治才能拯救人民群眾,最終形成了農民起義。
東學黨起義與甲午戰(zhàn)爭之間是有必然聯(lián)系的,東學黨起義是朝鮮境內一次大規(guī)模的反抗封建君主和反對侵略的農民起義。而隨著日本帝國主義逐漸強盛,發(fā)動侵略戰(zhàn)爭勢在必得,而此時正是東學黨起義的高峰時期,日本借機發(fā)動戰(zhàn)爭。日本政府早就密切的關注朝鮮局勢的發(fā)展,等待出兵朝鮮的機會,制造中日戰(zhàn)爭的借口。在朝鮮達成全州和議之后,日本的右翼間諜組織潛入東學軍,鼓動東學黨再次起義,以便挑起中日沖突,但是沒有得逞。清政府在得到朝鮮政府的求救后,出兵朝鮮鎮(zhèn)壓東學黨起義,而就在此時日本卻以保護日本僑民為借口向朝鮮出兵一萬。之后,日本軍隊突襲了漢城王宮,挾持高宗和閔妃,扶植親日傀儡政府。1894年7月25日,日本突然向豐島的清軍運兵船發(fā)起了攻擊,挑起甲午中日戰(zhàn)爭,清軍被迫退回至鴨綠江,從此日本完全控制了朝鮮。
在日本帝國侵略的野心下,東學黨起義與甲午戰(zhàn)爭之間是有必然聯(lián)系的。日本不但窺視朝鮮的內政,更想通過朝鮮東學黨起義為借口打開清政府的大門,以實現(xiàn)侵略中國的目的。日本之所以有如此的野心,也正是由于有西方列強的支持,因為日本作為亞洲國家,可以為美國、英國、俄國、德國、法國這些國家在遠東發(fā)展勢力。正是這種列強國家的默許和縱容,成就了日本發(fā)動侵略戰(zhàn)爭的有利條件。
在朝鮮的近代歷史上,很多人都知道朝鮮東學黨起義是怎么回事。它是在朝鮮境內爆發(fā)的反對朝鮮王朝的封建統(tǒng)治,反對帝國主義瓜分侵略的農民起義。這次起義是打著東學道的旗號,并且以東學道的學徒為核心的起義,由于統(tǒng)治階級稱呼“東學道”為“東學黨”為此此次起義又叫東學黨起義。在中國提及朝鮮東學黨起義是怎么回事,大多會將它描述成東學黨起義,而在日本和韓國還有其它的說法。例如:朝鮮和日本將它稱為甲午農民戰(zhàn)爭,韓國稱這次起義為東學農民運動或東學革命。這些說法在當時不是這樣認為的。朝鮮的封建地主階級將東學軍視為歷史上的黃巾軍、白蓮教等異端組織,蔑視他們?yōu)椤皷|匪”、“東徒”,稱這次起義為“東學亂”、“東學黨之亂”。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次起義的歷史意義逐漸被人所承認,所以才有了后來的這些說法。
東學黨起義是朝鮮歷史上一次大范圍的農民起義,當時的封建制度下,貪官污吏橫行,農民對當時的貪官趙秉甲恨之入骨,人們反抗的情緒越來越嚴重。萬石洑水稅事件的發(fā)生,引燃了農民起義的導火索。古阜、泰仁的上千名農民在當?shù)貣|學道首領全琫準等人的率領下,攻入衙門。貪官趙秉甲聞訊逃走,農民占領了衙門。之后懲辦貪官污吏,燒毀地契、奴婢賣身契,釋放獄中百姓,開倉放糧,由此拉開了起義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