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zhàn)國七雄分別指哪國?戰(zhàn)國七雄又是怎樣劃分的
1、齊國
齊國是春秋戰(zhàn)國時為“五霸”之首、“七雄”之一,其都城在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部),歷史上極為繁榮。分民眾生活的大城和國君居住的小城,兩城相連,周長21公里,面積15平方公里,共有十三座城門,城內干道縱橫交錯,排成“井”字形,并有完善的供水、排水系統(tǒng)。
當時的臨淄鄰近渤海,因而兼具魚鹽之利,經濟繁榮、貿易發(fā)達,各種冶鐵、煉銅、鑄錢、制陶、紡織的作坊遍布城市內外。臨淄作為齊國的都城,共延續(xù)了八百余年歷史,直到被秦國所滅。
齊國的國土分布大概在當今的山東、河北的一部分。
2、楚國
楚國在建國初期是定都丹陽(古丹陽位于河南淅川境內),后來為了和一些小國家爭奪漢中,遷都鄢郢,后又東遷壽春。
從公元前689年楚文王始都郢(應該位于紀南城)到公元前278年,楚頃襄王二十一年,秦將白起帶兵攻進郢都、楚國遷都于陳,總體來說,郢總共作了411年楚國都城,可為楚國的代表都城了。
郢大概是當今的湖北省西部,湖北荊州后為安徽壽縣,具體位于荊州市荊州區(qū)北面三公里左右紀南城。
楚國的國土分布大概在當今的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河南一帶,后發(fā)展至江蘇、重慶、廣西等地。
3、燕國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滅商后,封宗室召公奭于燕國,都薊城(位于今北京房山區(qū)琉璃河),可謂是北京建都之始。由于商業(yè)、手工業(yè)的發(fā)展,城市也空前繁榮起來。
燕昭王時期,燕國的都城形成了“三都”體制,即薊城、中都(今北京市房山區(qū)竇店以西)和下都武陽城。被后人公認的都城是薊,后遷遼東。
除都城之外,燕國的一般城市也獲得了不同程度的發(fā)展,如襄平(燕遼東郡治所,在今遼寧省遼陽市舊城區(qū))。
燕國的國土分布大概在當今的北京、天津、河北、內蒙古、遼寧的一部分。
4、韓國
韓國的初期都城是陽翟(今河南省許昌市禹州),滅鄭國后遷新鄭(今河南新鄭)。
韓國的國土分布大概在當今的河南、山西一部分,具體是河南北部及山西南部。
5、趙國
戰(zhàn)國時期趙國的都城是邯鄲(今河北邯鄲),《后漢書·光武紀》注:“邯,山名。鄲,盡也。邯山至此而盡。城郭字皆從邑,因以名焉。”有三千年的歷史。
邯鄲早在春秋時代已是列國爭奪的重要城堡,先屬衛(wèi),后歸晉,自公元前386年趙國從中牟遷國都于邯鄲,至秦滅趙,達158年之久。秦滅趙,置邯鄲郡。
韓國的國土分布大概在當今的山西、內蒙古、河北的一部分。
6、魏國
戰(zhàn)國時期魏國的都城最初是安邑,后遷都大梁城(今河南開封),公元前365年,魏惠王遷都于此并筑城,為區(qū)別于少梁(今陜西省韓城市)和南梁(今河南省臨汝縣),命名為“大梁”,又因城北的人工溝渠浚水(或浚儀渠),稱浚儀。
魏王假三年(前225年),秦國將軍王賁領兵攻打魏國,秦軍引河溝水灌大梁城,三月而城壞,魏王假請降,魏國滅亡,秦國在此地置浚儀縣。
城池遺址在河南省開封市的地下,距地表12米多,具體范圍尚未查明,據考證應與現(xiàn)存的開封城部分重合,稍偏西北。
韓國的國土分布大概在當今的陜西、河南一帶,極盛時地跨陜、豫、冀、晉、魯、皖六省。
7、秦國
秦國的都城最初是櫟陽,后遷都咸陽(今陜西咸陽)。公元前350年,秦孝公由櫟陽遷都咸陽,在此營筑翼闕及宮殿,秦始皇仿建六國宮殿,使咸陽成為規(guī)?;趾甑牡鄱?。
韓國的國土分布大概在當今的陜西、甘肅、后發(fā)展至四川、重慶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