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陵墓為何會有女人的哭聲?朱元璋墓在哪
朱元璋的墓在哪?明孝陵,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馬氏的合葬陵墓。因皇后謚“孝慈”,故名孝陵。坐落在南京市東郊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茅山西側,東毗中山陵,南臨梅花山,是南京最大的帝王陵墓,也是中國古代最大的帝王陵寢之一。2003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chǎn)委員會第27屆會議 2003年7月3號決定,入選世界文化遺產(chǎn)。其周邊的常遇春墓、仇成墓、吳良墓、吳楨墓及李文忠墓等5座功臣墓也同時被劃入世界遺產(chǎn)保護范圍。
千古之謎:朱元璋陵墓夜伴哭聲
在南京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傳說當年朱元璋出殯之后,每到夜里,孝陵里面就會傳出一個女人的哭聲,特別是在深夜,那哭聲凄涼悲苦。有大膽的百姓,夜里就組織著去孝陵的地宮口處打聽究竟,在女人時斷時續(xù)的哭聲中,他們這才知道了原委。
洪武31年,朱元璋死后,在遺體向地宮里運送的過程中搞起了“迷魂陣”--在當時南京的13個城門同時出殯,而且規(guī)格形式完全相同。這當然是朱元璋的一個伎倆,為的就是不讓人知道自己究竟葬在哪里。
也許你會說,不就是在他修建的孝陵里面嗎?事實真的如此嗎?
1.狡兔十三窟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明孝陵,位于南京紫金山南獨龍阜玩珠峰下的茅山西側,是中國最大的帝王陵墓之一,為朱元璋和皇后馬氏的合葬墓。
朱元璋,明王朝的開國皇帝。他老爹給他取的原名叫朱重八,帶有一點小農(nóng)意識。后來他娶了郭子儀的養(yǎng)女之后,感覺這個名字太小家子氣,為了與自己的身份相配,就又取了了一個名字叫朱元璋。沒想到改了這個名字后,他的仕途是一片光明,慢慢竟然成了吳王,最后一鼓作氣,成了明太祖。
自古天子就帶著點神奇,朱元璋當然也沒有例外。傳說他的母親剛懷了他的時候,有一天晚上做了個夢,夢見一個白胡子老頭給了她一粒仙丹,這仙丹放在手中是閃閃發(fā)光,好像珍珠瑪瑙似的。開始朱元璋的母親舍不得吃啊,想這么貴重的東西,一定能夠賣個大價錢,于是準備藏起來。白胡子老頭不肯,他看朱元璋的母親不吃那仙丹,就準備拿回去。虧他母親機靈,一口吞了下去。醒來原來是做了一個夢,不過這個夢還有點現(xiàn)實的味道,朱元璋的母親一嘴香啊。自從朱元璋的母親吃了那顆仙丹,朱元璋在他娘肚子里就開始大長,等到朱元璋出生時,紅光滿屋,當時正好是夜里,紅光從屋中瀉出來,映紅了院子。正因為這個不同尋常的征兆,知道的人都說朱元璋這小子將來必定是封侯為將之人??扇思覍Ψ夂顬閷]什么興趣,直接就朝那個光芒四射的皇帝寶座去了。
朱元璋當了皇帝以后,想起自己親生父母當年死無葬身之地的艱難。為了讓自己能在百年之后有個安身的地方,就提前動手修建自己的陵墓了。出生平民的朱元璋對于自己陵墓的選址會不會像他的性格那樣,毫不重視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朱元璋很關心他死后的“安樂窩”,為了這個“安樂窩”,他把身邊的幾個大臣集中起來,開了幾次辯論會,可是討論來討論去,大家的意見始終不能統(tǒng)一,急得朱元璋的嘴上起了幾個水泡。李善長一看,揣摩出原因了,于是就和劉伯溫、徐達、常遇春與湯和幾位大臣商量,要解皇上的后顧之憂。
經(jīng)過李善長這么一分憂,朱元璋的陵址很快就確定了,就是獨龍阜玩珠峰。當時朱元璋一看,幾個人的意見竟然這么一致,不覺心里又生疑了,想他們幾個不是一起來糊弄我的吧?于是三天兩夜沒有睡,在風水先生的幫助下,把個獨龍阜玩珠峰研究了很久,這才確信這個地方確是埋葬自己的好地方,不僅可以蔭及子孫,還可以保大明江山世世代代。于是,大筆一揮,就把獨龍阜玩珠峰作為自己的陵址了,命人馬上開始修建。
朱元璋的陵墓為什么叫孝陵呢?傳說當時大臣們?yōu)樗倪@個陵名,起了很多名字,最后朱元璋一個都沒有看上。有一天,在午睡的時候,他迷迷糊糊看到他的爹娘來到了他的面前,于是心里非常高興,說:“爹啊,娘啊,’你們知道孩兒今天我是什么了嗎?我是皇上??!你們兩個就是皇太后和太上皇了,我給你們修了一座富麗堂皇的祖陵,一定不會讓你們再在人家的那一畝三分地里看別人的臉色了(朱元璋的父母死后,因為無處可埋,村里一戶姓劉的讓他們埋到了自己的地里,這樣他的父母才有了安身的地方)。
朱元璋的父母很高興,他老爹慢慢地說:“孩子,只要你有那份孝心,我們在地下也可以閉眼了?!闭f完兩個人飄然而去。這個時候朱元璋就醒了,他看了看周圍,這才知道自己是做了一個夢,正好此時,有負責修建陵寢的官員來問碑上刻什么名,朱元璋說:“就叫孝陵吧,我朱元璋以后一定是‘以孝治天下,,把‘孝心’發(fā)揚光大。”于是,孝陵的名字就這么出來了。
明孝陵修建工程從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動工,至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建成,整個工程先后調(diào)用軍工10萬,至明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建成“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整個孝陵才算完全建成,歷時30余年。朱元璋生性多疑,他做了皇帝以后,怕原來那些大臣將來奪自己的皇位,就很是殺了一些忠臣,事后把自己的兒子、孫子統(tǒng)統(tǒng)派到各個地方擔任一方的父母官,掌管著軍權、財政,讓整個大明江山成了他朱家的了。
在政治上,朱元璋如此多疑,那么在他陵寢的建設上,他會不會也搞一些迷惑人的東西呢?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死后,在遺體向地宮墮運送的過程中,就搞起了“迷魂陣”——在當時南京的十三個城門同時出殯,規(guī)格形式完全相同。這在朱國楨的《皇明大政記》中就有記載,說是那天“而發(fā)引,各門下葬”。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這當然是朱元璋的一個伎倆,為的就是不讓人知道自己究竟是葬在哪里。有人會說,不就是在他修建的那個孝陵里面嗎?這難道還會有假?朱元璋出殯不久,南京坊間就流傳出他并沒有葬在孝陵里面,這里只是他的一個衣冠冢,他實際是葬在朝天宮三清殿下。后人對這種說法一直持肯定態(tài)度,在清代浙東學派代表人物全祖望的《從朝天宮謁孝陵》中,他也明確指出朱元璋就是葬在朝天宮的。
在南京民間流傳著一個傳說,傳說當年朱元璋出殯之后,每到夜里,孝陵里面就會傳出一個女人的哭聲,尤其是在深夜,那哭聲凄涼悲苦。有大膽的百姓,夜里就組織著去孝陵的地宮口處聽個究竟,在女人時斷時續(xù)的哭聲中,他們這才知道了原委。原來孝陵地宮里只是放了幾件朱元璋的衣冠,他的身體根本就沒有安葬進來。馬皇后孤孤單單一個人呆在地宮里,因為思念自己的老公,所以才如此悲切。
可馬皇后的難題百姓解決不了啊,沒有辦法,他們只好找了幾個得道高人,給她做了一場法事,這樣馬皇后從此才沒有繼續(xù)悲啼。從這個傳說中,我們也可以看出,朱元璋當時很可能沒有葬在孝陵。但是,出殯那天是十三個城門一起出的,所以朱元璋究竟葬在哪里,在沒有實際確鑿的證據(jù)面前,始終是一個謎。
2.引領500年帝陵格局
不管朱元璋到底葬在哪里,他的孝陵確是實實在在存在的。現(xiàn)在的明孝陵經(jīng)歷了600多年的滄桑,許多木質結構的地面建筑物已經(jīng)不存在了,但陵寢的格局仍保留了原來恢弘的氣派,地下墓宮也完好如初。這么多年沒有受到盜墓者的破壞,應該與當年十三城門同時出殯有極大的關系吧,朱元璋終于用自己的聰明才智贏了盜墓者一局。
當時為了保衛(wèi)孝陵,光護陵駐軍就有5千多人。陵內(nèi)植松十萬棵,養(yǎng)鹿千買,每頭鹿的脖子上都掛著“盜墓者死”的銀牌。當日如此恢宏的建筑,現(xiàn)在還依然存在嗎?經(jīng)過六百年風雨的洗禮,今日的孝陵又是什么樣子?
孝陵的墓區(qū)建筑大體分為兩組:第一組是神道部分,從下馬坊起,到孝陵正門;第二組是主體部分,從正門到寶城、明樓、崇丘為止。孝陵的入口處是下馬坊,“下馬坊”從字面上就可以看出這是讓前來祭祀的諸官下馬的地方。在這里有一座二間柱的石牌坊,額枋上刻著“諸司官員下馬”六個楷書大字。這塊額枋曾被毀壞,后經(jīng)修復才為現(xiàn)在的這個樣子:坊高約9米、中間寬約6米,額枋長約6米、高1.28米、厚約0.32米。
過孝陵正門大金門,就是四方城了,是存放神功圣德碑的地方,因其為四方形,所以也稱四方城。四方城四周墻形如壁壘,在城內(nèi)有一大石獸,背上馱“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這就是是明成祖朱棣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為其父朱元璋所立的功德碑。碑通高8.84米,碑身高4.78米、寬2.24米,在南京地區(qū)現(xiàn)存的這塊石碑是最大的一塊。
神道在四方城的西北,從四方城過霹靂洞上的御河橋就是。神道的最大特點在于建筑與地彤地勢的完美結合。同其他帝陵一樣,在神道的兩側依次排列著十二對石像生,它們分別是:獅、獬豸、駝、象、麒麟:馬,每種四只,左右對成,共十二對,逶迤綿延達一里多地。在中國古代帝陵中,神道兩旁的石刻都是呈直線對稱分布,而明孝陵的神道石刻卻不呈直線,而是環(huán)繞建有--B1時代孫權陵墓的梅花山形成一個彎曲的形狀,類似北斗七星。孝陵的神道兩旁的石刻為什么會是這樣安排呢?沿著神道折向北,有華表(望柱)一對在前,緊接著就是四對巨大的石像,兩武兩文,威武雄壯,神態(tài)肅穆。這些石刻的線條粗率,簡約生動,是明初石刻的重要作品。
神道向北18米的盡頭為欞星門,經(jīng)過多少年的人為或者自然的破壞,欞星門已不存在,僅有6個石柱礎站在那里,昭示著當年的雄偉。過欞星門折向東北275米,過御河橋向北,便是陵寢的主體建筑了,孝陵的地宮就在這里。文武方門是孝陵的正門,原為5個門洞,清朝同治年間改建為一個門洞。到了1999年,政府又重新進行了修復,恢復了明代時大門的原貌,改為5個門洞。
碑殿原為孝陵享殿前的中門,即孝陵門,原為5個門洞,后被毀。到了清朝時期,改建了碑殿,為三開間的紅墻小瓦建筑,亭內(nèi)立有5塊碑刻。其中中間的一塊上刻“治隆唐宋”四個鎏金大字,這是1699康熙第三次下江南謁陵時的御題??滴鯙槭裁磿掖蝸戆葜]這位明朝的開國皇帝呢?原來,在康熙即位之后,由于漢人不服滿人統(tǒng)治,所以時常會有怨言。為了鞏固自己的統(tǒng)治,康熙決定和漢人保持友好的關系,因為光靠馬上功夫,他認為是征服不了漢人的。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所以才有了康熙6次南巡,5次拜謁明孝陵的感人之舉。那塊刻有“治隆唐宋”的碑還跟曹雪芹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呢。原來此碑由曹雪芹的祖父、當時的“江寧織造”郎中曹寅刻立。享殿是孝陵的主要建筑。原殿已毀,現(xiàn)在尚存3層須彌座臺基,通高3.03米。在大殿前后各有3道踏垛,尚存6塊浮雕云龍山水大陛石。大殿基長57.30米、寬26.6米,原殿中供奉朱元璋及馬皇后神位?,F(xiàn)殿內(nèi)是“明孝陵史料陳列室”。享殿后是一片縱深100余米、寬數(shù)十米的空地,是當年露天祭祀的場所,中間有甬道,兩邊林木茂盛。空地的盡頭有一座石橋,過了石橋就到了孝陵地面建筑的最后部分方城、明樓、寶頂。孝陵的方城是以大條石砌成的,在正中開拱門式斜隧道,修有臺階共54級。整個方城東西長75.26米,南北寬30.94米,前高16.25米、后高8.13米,底部為須彌座。在隧道口的東削兩面各有石級可登城頂。這也是孝陵與其他帝陵不同的地方。方城頂部原建有宮殿式建筑明樓,無奈風雨無情,明樓頂部及木質結構都已經(jīng)毀壞,現(xiàn)僅存四面磚墻。在方城頂上極目遠眺,視野開闊,中山陵、梅花山、中山植物園、“寶頂”,四面環(huán)繞,掩映在郁郁蔥蔥的樹木之中,給人一種如臨仙境之感。寶頂是一個直徑約400米的圓形大土丘,這個大土丘的下面就是朱元璋和馬皇后合葬的地宮,不過馬皇后應該不是很寂寞的,在她不遠處的梅花山上,就有三國時東吳君主孫權及其夫人葬陵墓,兩者僅僅相隔300米。明孝陵打破了以往帝陵的祖制,改變了唐宋帝陵方上、陵臺、方垣、上下宮制度和十字軸線的陵墓布局,第一次按皇宮布局建立“前朝后寢”三進院落制,開創(chuàng)了一個新的陵寢格局:“前方后圓”,并由此影響著此后明清兩朝500多年20多座帝陵的建設規(guī)制。這是自大明建立以來,第一座擁有自己個性的皇帝陵寢。
3.那些慘死的妃嬪
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朱元璋的次子秦王朱樉死后,朱元璋就命人以兩名王妃殉葬,以陪伴自己躺在地下的孤獨的兒子。等到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本人死后,他的孫子朱允炆繼大位,史稱建文帝。朱允炊遵遺詔、依古制,凡沒有生育過的后宮嬪妃,皆令殉葬。但是當時場面混亂,加上負責此事的官員出于某種不可告人的目的,就是已經(jīng)生育過的妃嬪,也有不少在陪葬之列。對于陪葬宮女的具體數(shù)字,史上并無確切的記載。雖然從朱元璋開始,對殉葬的妃嬪宮女,朝廷從精神物質上給予褒獎,但從本質上,并沒有改變隨意剝奪人性命的劣性。明孝陵的殉葬妃嬪,都得到了在孝陵殿內(nèi)設置的一個“龕”,供后人祭祀。今天這些“龕”都設在哪里呢?
明孝陵的妃嬪、宮女是怎樣殉葬的?現(xiàn)在存在兩種說法,一種說是吊死的,另一種說是往陪葬者的體內(nèi)打水銀,究竟是采用了哪種方法呢?
第一種說法是吊死的。據(jù)有關專家分析,在殉葬那天,所有被列入殉葬名單的宮女和妃嬪都被集中到一個地方。在殉葬之前,他們給這些殉葬的人準備了最后的晚餐,這也相當于死刑犯那最后一頓豐盛的大餐。在侍臣太監(jiān)們的監(jiān)督下,她們勉強算是吃完了最后的一頓飯,雖有速度比較慢,或者因為心情難以下咽的,但是時間一到,那些負責此事的侍臣太監(jiān)就把宮女妃嬪帶到一個早已安置妥當?shù)奈葑?。這個屋子里安放了一把把太師椅,每個太師椅的上方都懸掛著七尺白綾。宮女妃嬪們在侍臣和太監(jiān)的逼迫下,無奈地站到太師椅上,然后將自己的頭伸進了那早已系好的套扣由……當然,有的宮女會被這樣的場面嚇呆了,顫抖地坐在了地上,這個時候那些太監(jiān)都開始發(fā)揮他們的作用,他們幾個人扶持著,強行把宮女扶上太師椅,然后把那個套扣套在了宮女的頭上,隨后搬走了椅子。
第二種說法就是他們在宮女妃嬪的體內(nèi)注入了水銀。為了保證陪葬的宮女妃嬪容顏不變,有人想出了一個惡毒的方法,就是在她們的體內(nèi)注入水銀。這個建議被那些執(zhí)行命令的侍臣和太監(jiān)采納,于是他們在給那些陪葬的宮女妃嬪的茶杯中下了安眠藥之后,這些人很快就睡著了,等到她們一睡著,那些太監(jiān)就開始往她們的體內(nèi)注入水銀,這樣這些陪葬的人就一直睡了下去。既然在朱元璋的孝陵中真有陪葬的宮女和妃嬪,那么她們死后都安葬在哪里呢?南京大學自然與文化研究所的賀教授介紹:結合前人作過的明孝陵、明東陵考古發(fā)掘資料,明孝陵妃子、宮女墓大體葬于3處:一是南京植物園內(nèi);二是明孝陵陵宮墻外西南角;三是總體妃子墓區(qū),位于明孝陵右側,與東陵遙遙相望,形成左輔右弼的建筑格局。
事實上朱元璋的妃子們真的葬在這三個地方嗎?
1937年3月,有人在明孝陵東側的紫霞湖發(fā)現(xiàn)一座明代古墓,墓室高約3米,分內(nèi)外二室,不過墓內(nèi)空無一物。1976年,在距離明孝陵西側約300米的山麓處,又發(fā)現(xiàn)一座磚砌墓葬,在這座墓葬里,出土了大批雕金首飾,其中金鐲的內(nèi)部印有“匠作局”三字。因為這個地方在明代屬于禁區(qū),所以非皇親國戚是不能入葬該地的,因此專家判斷這兩座墓很可能就是明太祖妃嬪之墓。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又在南京中山植物園里發(fā)現(xiàn)了一個石雕的無頭赑質,專家推測這個赑質原來馱的碑可能是朱元璋嬪妃墓的神道碑。這尊赑屃高2米、寬1.2米,有2噸多重。從它獸背很高,三只爪子拼命撐著,專家發(fā)現(xiàn)這是典型的明初風格的石刻,而且其風化程度和所用石料的材料,均與孝陵中的其他石刻有相同之處,因此可以斷定是明代遺留的石刻。不過從發(fā)現(xiàn)的資料來看,專家判斷這座妃子墓并不是陪葬墓,而是單獨的一座墓,可能是死在朱元璋之前的一個妃子的。所有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的資料都無法證明那些陪葬的宮女和妃嬪究竟葬在哪里,于是專家就做了一個大膽的推測:那些陪葬的宮女和妃嬪都葬在了孝陵中的地宮內(nèi),而那些老死、病死的就葬在了地宮上面寶城的東西兩側。難道事情真是這樣的嗎?
4.已知的答案未知的謎
直到今天,雖然考古專家已經(jīng)通過先進的考古儀器找到了朱元璋的地宮所在,但是在沒有徹底挖掘之前,孝陵依然存在著無數(shù)的謎。據(jù)史書記載,在孝陵的東側約80米的叢林中,有朱元璋的兒子朱標的陵墓,稱作東陵。朱標是死在自己的老子朱元璋之前的,所以他的陵址應該是朱元璋所選。朱元璋為什么讓自己兒子的陵墓在自己的東面呢,為什么又起名為“東陵”呢?有人說朱標死前為東宮太子,或正是以此為其陵墓起了“東陵”,也有人說朱標的陵墓在孝陵的東面,所以叫“東陵”。究竟哪一個正確,現(xiàn)在已經(jīng)沒有資料可以證明了。朱標因為自己的兒子朱允炆被他的叔父朱棣所滅,所以陵墓自然沒有受到重視,孤零零的一直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