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是哪個皇帝的老婆?慈禧是誰的老婆
慈禧太后是哪個皇帝的老婆?孝欽顯皇后(慈禧太后)1835年-1908年,葉赫那拉氏,名杏貞。出生于葉赫部(今四平附近)。咸豐皇帝的妃子,同治皇帝的生母,以皇太后身分或垂簾聽政或臨朝稱制,為自1861年至1908年間大清帝國的實際統(tǒng)治者,為期僅次于清朝康熙帝和乾隆帝。人稱清朝“無冕女皇”,由于在其48年的統(tǒng)治期間,中國除了太平天國之亂外,還飽受外國侵略,中國國力日漸衰敗。其執(zhí)政能力頗受爭議,加上中國傳統(tǒng)對于女性執(zhí)政的負面意見,近來,史學界逐漸開始有人從歷史條件局限的觀點,對慈禧當政提出多元化的評價。但她在大多數(shù)人的心中,依然是一位負面人物。
慈禧太后是誰的妃子:咸豐
咸豐,名愛新覺羅·奕詝,20歲登基,在位11年,31歲病死,咸豐是清朝秘密立儲繼承皇位的最后一位皇帝,他被后人稱為無遠見、無膽識、無才能、無作為的“四無”皇帝。他登基不久就發(fā)生了太平天國農(nóng)民起義,之后又有英法聯(lián)軍進攻北京火燒圓明園,他在重大事件面前無所決策,迷于酒色,荒廢朝政,寵愛葉赫那拉(日后的慈禧),誤國殃民,留下千古遺憾。
中文名:葉赫那拉·杏貞
外文名:Empress Dowager Cixi
別名:西太后、慈禧太后、那拉太后
國籍:中國
民族:滿族
出生日期:1835年11月29日
逝世日期:1908年11月15日
職業(yè):懿嬪,皇太后
墳墓:定東陵
生活年代:清末
旗籍:滿洲鑲藍旗
婚姻名份:貴人、嬪、貴妃
【生平大事年表】
道光十五年十月初十(1835年11月29)慈禧出生,出生地不明。有人說她出生在安徽,也有人說她出生在呼和浩特;有人說慈禧出生在山西的長治市,有人說慈禧就是出生在北京。
咸豐二年(1852年5月)(18歲),選秀入宮,賜號懿貴人(但經(jīng)常被稱作為蘭貴人)。
咸豐四年(1854年)(20歲),晉懿嬪。(清制后宮地位共分八級,依序為:皇后、皇貴妃、貴妃、妃、嬪、貴人、常在、答應)
咸豐六年(1856年)(21歲),生皇長子載淳(后來的同治皇帝),當日晉懿妃。
咸豐七年(1857年)(22歲),晉懿貴妃。
咸豐十年(1860年)(26歲),英法聯(lián)軍攻陷北京,咸豐皇帝率后妃宗室重臣等避禍承德避暑山莊,命恭親王奕留京與聯(lián)軍議和。
咸豐十一年(1861年)(27歲),咸豐皇帝駕崩,皇子載淳繼位,以皇帝生母被尊為圣母皇太后;九月,在恭親王奕支持下發(fā)動辛酉政變,兩宮太后聯(lián)合恭親王,殺肅順等八大臣,成功奪權,垂簾聽政。
同治元年(1862年)(28歲),同治皇帝對圣母皇太后晉徽號“慈禧”。
同治四年(1865年)(31歲),罷議政王奕?職務,遭洋人、宗室、大臣疑問,旋又復職。
同治十三年(1874年)(40歲),同治皇帝駕崩,因其無嗣;遵皇太后之意,由醇親王奕譞之子載湉繼位(即后來的光緒皇帝)。
光緒七年三月(1881年) (47歲)慈安皇太后 鈕鈷祿氏病逝;年45歲。
光緒十三年(1888年)(54歲),光緒帝大婚,翌年親政;慈禧繼續(xù)“訓政”。
光緒十九年(1894年)(60歲),皇太后六十大壽慶典;甲午中日戰(zhàn)爭戰(zhàn)敗。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64歲),因光緒皇帝發(fā)起戊戌變法,皇太后發(fā)動戊戌政變,殺六君子、囚光緒,后重行訓政。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66歲),因義和團發(fā)起庚子拳亂,導致列強八國聯(lián)軍攻入北京,帝后被迫離京,前往西安避禍。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67歲),辛丑條約簽訂后,兩宮回鑾;皇太后及皇帝下詔罪己、行庚子新政。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74歲),光緒皇帝駕崩后一天,皇太后于11月15日下午五時病逝,后葬于定東陵;大行皇帝無嗣,由醇親王載灃為攝政王, 其子溥儀為帝(即后來的宣統(tǒng)皇帝)。
皇太后葉赫納拉氏生前死后得到的謚號全稱為: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圣顯皇后,謚字23字,連皇后共25字,謚號長度超過清朝開國皇后孝莊,及孝德與孝貞兩位正宮皇后,為清代及中國歷代皇后中之最。
1928年,軍閥孫殿英藉演習之名,率其部下盜掘了金碧輝煌,極盡奢華的慈禧定東陵。
【人物生平】
慈禧太后,姓葉赫那拉,一說出生于北京,一說出生于安徽安慶,一說出生于山西長治,也有說法生在寧波,而更多歷史考證其出生于云南曲靖。[1]滿洲鑲藍旗也有說法是漢族人,后抬旗入鑲慈禧太后像黃旗。其先祖屬葉赫部(今四平附近,四平市鐵東區(qū)葉赫滿族鎮(zhèn))。
據(jù)云南曲靖文獻記載,1834年,葉赫那拉·惠征任云南迤東道道員,駐節(jié)曲靖,翌年惠夫人于任所生長女慈禧。并雇男仆李午廷(曲靖城打油巷人)抱領。慈禧垂簾聽政后,李午廷曾奉召在內(nèi)務府倉儲司任職,后來頂戴四品,官至蘆溝橋稅務署主管。
父惠征,曾任安徽徽寧池廣太道道員,母富察氏。十六歲后,同其妹北上為宮女,住在圓明園。因為會唱南方歌曲,被皇帝注意,于是開始晉級。由于為皇帝生了兒子,并且會討皇帝歡心,不久后就升為貴妃,眾人稱其為懿貴妃。同治帝立,尊為圣母皇太后,尊號為慈禧太后。在山東泰安一代也有慈禧存在,在清文宗駕崩于避暑山莊后,治喪期間因與慈安太后分住煙波致爽殿東西暖閣,故也被稱為西太后。(一說是慈安太后住在東六宮之一的鐘粹宮,慈禧太后住西六宮的儲秀宮,故稱西太后。)
葉赫那拉氏于咸豐二年(1852年)被選秀入宮,賜號懿貴人,后冊封懿嬪。1856年3月,生下咸豐帝唯一的皇子載淳(即后來的同治帝),詔晉封懿妃。未幾又晉封懿貴妃。由于咸豐帝體弱多病,內(nèi)憂外患又讓他心力憔悴,他逐漸變得懶惰,懿貴妃工于書法,于是咸豐帝時常口授讓懿貴妃代筆批閱奏章,使慈禧有機會接觸政治。
“御賞”和“同道堂”印章1860年,英法聯(lián)軍攻入北京前,她隨咸豐帝,和皇子載淳逃往熱河。1861年8月咸豐帝在熱河去世,由于皇子載淳只有6歲,咸豐帝臨終前將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景壽、協(xié)辦大學士尚書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八人任命為贊襄政務王大臣,輔佐同治帝處理朝政。這些人都是咸豐的親信,肅順尤其足智多謀。又給皇后和懿貴妃兩枚代表皇權的印章,希望他們相互牽制。
咸豐帝死后,皇子載淳即位,定年號“祺祥”。她與皇后鈕祜祿氏(慈安太后)并尊為皇太后。顧命八大臣企圖專權,權力欲極強的慈禧非常不滿,于是聯(lián)合在京主持和談的咸豐帝的弟弟恭親王奕忻,利用帝后和咸豐帝的梓宮回京的機會發(fā)動辛酉政變,設計逮捕了八大臣,判處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自裁、肅順斬立決,其他人革職,粉碎了八大臣勢力。奕被封為議政王,1861年12月2日,兩宮太后御養(yǎng)心殿,垂簾聽政;并改年號為“同治”。
垂簾聽政進行的場所,養(yǎng)心殿東暖閣執(zhí)政初期她在議政王奕忻的輔佐下,整飭吏治;重用漢臣;依靠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漢族地主武裝,又在列強支持下,先后鎮(zhèn)壓了太平天國、捻軍、苗民、回民起義,緩解了清王朝的統(tǒng)治危機,使清王朝得到暫時穩(wěn)定。出于維護封建專制統(tǒng)治,她又重用洋務派,以“自強”和“求富”的方針,發(fā)展一些軍用,民用工業(yè),訓練海軍和陸軍以加強政權實力??陀^上對中國的近代化起到了一定積極作用。但是由于慈禧對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知之甚少,她也作出很多愚蠢的決定,阻礙了洋務運動的進行;再有,當改革可能損害她的統(tǒng)治時,她又支持頑固派對洋務派進行牽制,以加強集權。這一時期,國內(nèi)起義被平定;兩次鴉片戰(zhàn)爭暫時滿足了列強的貪欲,外交上沒有吃大虧;洋務運動后清王朝的軍事實力有所提高;工商業(yè)有了初步發(fā)展,被清朝統(tǒng)治階級稱為“同治中興”。
同治十一年(1872年),載淳已17歲,慈禧不得已為他選后,次年,兩宮太后撤簾歸政。但同治帝親政后仍難擺脫慈禧的干預。慈禧為了享樂,授意同治帝修繕圓明園以供其居住,同治帝也想趁機讓太后離宮居住以擺脫母后干預。然而當時財政緊缺,圓明園又殘毀嚴重,修復耗資甚巨,同治帝堅持開工,引起奕等王公大臣多人反對,同治帝竟將他們?nèi)扛锫?。慈禧出面制止了同治帝這一荒唐決定。
慈禧太后朝服像1875年1月,同治帝病逝。慈禧立她的侄子兼外甥4歲的載湉為帝,改年號為“光緒”,兩太后再次垂簾聽政。
1865年—1870年中亞浩罕汗國侵略者阿古柏侵入并且竊據(jù)了新疆大部分地區(qū);1871年,沙俄出兵占領伊犁地區(qū)。1875年,慈禧采納陜甘總督左宗棠的建議,出兵新疆,清軍于1878年1月收復新疆。1881年,中俄通過談判,中國收回伊犁大部分地區(qū)。
1881年4月8日慈安暴亡,卒年45歲,有人認為是慈禧所害;從此慈禧實現(xiàn)一宮獨裁。
1883年—1885年爆發(fā)了中法戰(zhàn)爭,雙方在軍事上互有勝負,但以慈禧為首的清政府卻主張“乘勝即收”,與法國簽定了《中法新約》,又使法國獲得了不少侵略利益。戰(zhàn)爭之初慈禧借戰(zhàn)事不利,把責任推給以奕為首的軍機處大臣,將他們?nèi)扛锫?,史稱“甲申易樞”,從此慈禧完全掌控了朝政。
1889年2月,光緒大婚,名義上由光緒帝親政,慈禧又訓政了數(shù)年。在訓政結束后,朝內(nèi)一切用人行政,仍出其手,“上(光緒帝)事太后謹,朝廷大政,必請命乃行”,光緒帝實際仍居于傀儡地位。
1894年,慈禧六十壽辰,擬“在頤和園受賀,仿康熙、乾隆年間成例,自大內(nèi)至園,路所經(jīng),設彩棚經(jīng)壇,舉行慶典”。挪海軍經(jīng)費,繕修頤和園,布置點景,廣收貢獻。是年,適逢日本發(fā)動中日甲午戰(zhàn)爭。光緒主戰(zhàn),慈禧亦主戰(zhàn),“不準有示弱語”。但是,當有人提出停止頤和園工程,停辦景點,移作軍費的時候,慈禧卻大發(fā)雷霆,說出了“今日令吾不歡者,吾亦將令彼終生不歡”之語。后來,清軍在朝鮮戰(zhàn)場上接連失利,北洋水師在黃海之戰(zhàn)中又遭受嚴重挫折。為了不影響自己的六旬慶典,慈禧希望外國出面干涉,盡快結束戰(zhàn)爭。她支持李鴻章避戰(zhàn)求和的方針,以各種借口,打擊以光緒為首的主戰(zhàn)派。由于形勢日益緊張,面對朝野上下的重重壓力,她無法再一意孤行,大擺排場,她不得不改變原來的計劃,縮減了生日慶典的規(guī)模,在金州、大連相繼陷落,旅順萬分危急的情況下,慈禧在紫禁城內(nèi)的寧壽宮度過了她的60歲生日。次年2月7日,威海衛(wèi)日艦及炮臺夾攻劉公島,北洋水師全軍覆沒。中國海陸兩個戰(zhàn)場均遭失敗,以慈禧為首的主和派下定決心向日本求和,3月,慈禧派李鴻章為全權大臣,赴日乞和,4月17日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空前屈辱的條約《馬關條約》,中國放棄對朝鮮宗主國地位;賠款2億兩白銀;割讓遼東半島(后以銀3000萬兩贖回),臺灣,澎湖列島;開放4個通商口岸;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礦設廠。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的殖民地化進程。
中日甲午戰(zhàn)爭失敗后,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狂潮。為了救亡圖存,資產(chǎn)階級改良派發(fā)起維新變法運動,慈禧希望強國但又擔心光緒會借變法脫離她的控制。對于變法慈禧最初表示支持,但她隨后把軍權,用人權都抓在自己手中,1898年6月光緒發(fā)布帝“明定國是上諭”(即《明定國是詔》),實行變法。光緒帝的變法觸動了滿洲貴族,和眾多封建官僚的利益,他們聚集起來,竭力反對變法,當聽說光緒帝企圖讓袁世凱派兵包圍頤和園,殺死榮祿;拘禁她本人,慈禧最后發(fā)動政變幽禁光緒帝,殺害了譚嗣同等六人,扼殺了“百日維新”運動。
19世紀末,中國北方興起義和團運動,慈禧最初主剿,但鎮(zhèn)壓屢屢失敗,義和團迅猛發(fā)展并進入北京。慈禧希望剿撫并用,區(qū)別對待義和團,但列強要求清政府完全剿滅義和團,并且不顧清政府的反對,堅持調(diào)兵進京。慈禧素來對洋人不滿,于是產(chǎn)生了利用義和團對抗列強的想法,當她看到一份所謂的“洋人照會”,要勒令她歸政,更是忍無可忍,對列強宣戰(zhàn)。但是,慈禧的決定,遭到了劉坤一、張之洞等地方督撫的反對。他們聯(lián)名電奏清廷,力主剿團乞和。并與列強訂立條約,實行“東南互保”。慈禧的決心開始動搖。她一方面要求各省將軍督撫認真布置戰(zhàn)守事宜,繼續(xù)利用義和團圍攻使館、抗擊八國聯(lián)軍。另一方面,她令榮祿前往使館慰問各國使臣;又分別致國書于俄、英、日、德、美、法等國元首,請他們出面“排難解紛”、“挽回時局”。將兩廣總督李鴻章調(diào)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準備與列強談判。但是,八國聯(lián)軍并沒有停止進攻。1900年8月14日,八國聯(lián)軍攻入北京。次日凌晨,慈禧帶著光緒帝倉皇出逃北京。令奕劻、李鴻章為全權大臣,與列強進行談判。把戰(zhàn)爭的責任推到義和團身上,下令對義和團“痛加剿除”。第二年2月14日批準《議和大綱》,并發(fā)布上諭,表示要“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1901年9月7日與11個帝國主義國家簽訂了空前屈辱的《辛丑條約》,規(guī)定賠款4.5億兩,懲辦主戰(zhàn)官員,拆除大沽到北京沿線所有炮臺等。至此,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完全確立。1902年初,慈禧與光緒帝回到北京。
慈禧與外國公使夫人合影為了維持統(tǒng)治,改變自身守舊無能形象,慈禧太后在“西狩”期間就宣布實行“新政”,進行經(jīng)濟,軍事,教育,官制等方面的改革,但改革的目的決定了改革不徹底,同時清政府的腐敗使許多改革措施在實施時也沒有收到良好的效果。
1904年,日本與沙俄為了侵占中國東北和朝鮮,爆發(fā)了日俄戰(zhàn)爭,戰(zhàn)場正是在中國東北,以慈禧為首的清政府竟然宣布“中立”,使中國主權再一次被嚴重踐踏;東北人民遭受巨大苦難。日俄戰(zhàn)爭的結果是日本戰(zhàn)勝了沙俄,國內(nèi)人們普遍意識到君主立憲優(yōu)于君主專制,要求清政府進行憲政改革;與此同時,國內(nèi)革命運動也愈發(fā)高漲,為了維持統(tǒng)治,慈禧不得不作出要立憲的姿態(tài),1905年派五大臣出洋考察,1906年又宣布預備立憲,1908年頒布《欽定憲法大綱》,內(nèi)容仿照德國和日本的憲法,維護皇帝的“君上大權”,過渡期更長達9年,事實證明,預備立憲只是一場騙局。
1908年11月14日,光緒帝駕崩。她命立醇親王載灃子、年僅3歲的溥儀為帝,年號宣統(tǒng)。
1908年11月15日光緒帝死后次日,慈禧病死,年七十四,葬于河北遵化定東陵。
【清朝皇后】
太祖高皇帝 孝慈高皇后 ( 太宗母 追尊 )
太宗文皇帝 孝莊文皇后 ( 世祖母 追尊 )
世祖章皇帝 孝康章皇后 ( 圣祖母 追尊 )
孝獻皇后 ( 追尊 )
圣祖仁皇帝 孝懿仁皇后
孝恭仁皇后 ( 世宗母 追尊 )
世宗憲皇帝 孝圣憲皇后 ( 高宗母 追尊 )
高宗純皇帝 孝儀純皇后 ( 仁宗母 追尊 )
仁宗睿皇帝 孝和睿皇后
宣宗成皇帝 孝全成皇后
孝靜成皇后 ( 追尊 )
文宗顯皇帝 孝欽顯皇后 ( 穆宗母 追尊 )
穆宗毅皇帝 孝哲毅皇后
德宗景皇帝 孝定景皇后
【清朝皇太后】
順治朝 昭圣皇太后
康熙朝 慈和皇太后
雍正朝 仁壽皇太后
乾隆朝 崇慶皇太后
道光朝 恭慈皇太后
咸豐朝 康慈皇太后
同治、光緒朝 慈禧皇太后
宣統(tǒng)朝 隆?;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