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之亂的歷史背景 八王之亂后胡人趁機起兵
西晉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匈奴攻陷洛陽、擄走懷帝。
西晉中后期八王之亂,加以天災(zāi)連年,胡人遂乘時入侵。永興元年(304年),漢化匈奴貴族劉淵在左國城(今山西離石)起兵,逐步控制并州部分地區(qū),自稱漢王。光熙元年(306年),晉惠帝死,司馬熾嗣位,是為懷帝,改元永嘉。
劉淵遣石勒等大舉南侵,屢破晉軍,勢力日益強大。
永嘉二年,劉淵正式稱帝,四年劉淵死。子劉聰繼位。
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劉聰遣石勒、王彌、劉曜等率軍攻晉,在平城(今河南鹿邑西南)殲滅十萬晉軍,又殺太尉王衍及諸王公。旋攻入京師洛陽,俘獲懷帝,殺王公士民三萬余人。
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漢族建立的政權(quán)被外族推翻,統(tǒng)治集團幾乎全滅的悲劇。
歷史因素
漢魏以來胡人內(nèi)徙(歷史因素):兩漢以來,不斷與西北外族作戰(zhàn),戰(zhàn)后基於“柔遠人也”的觀念,把投降的部落遷入塞內(nèi),與漢族雜居。如漢文帝時,晁錯建議用重賞厚酬招胡民實邊;漢宣帝時,納呼韓邪“保塞內(nèi)附”;東漢光武亦曾徙南匈奴數(shù)萬人居西河。凡此種種,皆為“容胡”措施,即使曹操將降附的匈奴分為五部;分別居於山西汾水等地,也不能挽回局勢。東漢末,政府與州郡為挽救戰(zhàn)亂的頹勢,乃以降服的胡人為兵,保衛(wèi)疆土,如漢靈帝以南匈奴兵助平黃巾。魏晉政府亦繼承這“用胡”政策,曹操用氐族兵、晉武帝以匈奴人劉淵為北部都尉、惠帝更以劉淵為五部大都督。 胡人盤據(jù)的危機:五胡盤據(jù)中國北部,產(chǎn)生不少危機。匈奴最早內(nèi)徙,至漢末已散居山西(并州)一帶;羯為匈奴別支,居於并州、污庭。曹魏更將匈奴編入軍隊,增強戰(zhàn)斗力。至於羌氐,早在漢時已叛服不常,為半耕半牧的民族,并保留酋長制。惠帝末年,涼州、益州楊千萬、齊萬年之亂,便是由氐、羌人領(lǐng)導(dǎo)。諸族內(nèi)徙中原,情況十分嚴(yán)重。武帝時,郭欽指出“西北諸郡,皆為戎居”?;莸蹠r的江統(tǒng)亦強調(diào)關(guān)中百多萬人口中,“戎狄居半”,并州匈奴五部之眾,人至萬萬。隨時會引發(fā)變亂。
晉室未能徙胡
西晉初年,不少胡人已入居關(guān)中及涇、渭二水流域,勢如弧形,包圍晉都洛陽,形勢極不利。故武帝太康初年,侍御史郭欽請徙胡族於塞外,并以漢人實邊以絕胡患,武帝不納?;莸墼翟辏疥幜罱y(tǒng)作《徙戎論》謂,若不立刻徙胡,晉室岌岌可危。亦不為惠帝接納。當(dāng)時形勢已積重難返,既無法徙胡,即使要他們“各附本種,還其舊土”,亦不可能,故所有徙胡之議,成為一紙空文。加上政府容許胡人移入,卻不教化,只有加深胡漢兩族的矛盾;又以胡人為兵,這情況於八王之亂時更普遍,如王浚,司馬騰用鮮卑人,成都王則用匈奴。在用胡策略下,胡人盡知西晉國力虛實,只要時機一到,便起兵作亂。
胡漢矛盾
內(nèi)徙的胡人常受官吏壓逼,《后漢書·西羌傳》載西羌“數(shù)為小吏、黠人所侵奪”、“布在郡縣,皆為吏人、豪右所徭役”。晉初仍對胡人大加賦役,於胡漢互市時,胡人常被侵漁;管治胡人的邊吏,更對胡人大加殺戮,《晉書·阮種傳》載:“受方任者又非其材,或以狙詐侵侮邊夷,或干賞陷利,妄加殺戮。夫以微羈而御悍馬,又乃操以煩策,其不制者,固其理也”。江統(tǒng)《徙戎論》指出:“戎狄志態(tài),不與華同……士庶玩習(xí),侮其輕弱,使其怨恨之氣,毒於骨髓?!笨芍司檬軡h人壓逼,積怨甚深。有些胡族更“服事供職,同於編戶”,向中央提供力役及賦稅;有的被販賣為佃客或奴隸,如山西太原,“以匈奴胡人為佃客,多者數(shù)千”;甚至到處販賣,以充軍資。如石勒少年時,即曾被販賣至山東。故胡人“與關(guān)中之人,屍皆為讎”。永嘉之亂的爆發(fā),可說是胡人反抗的高峰。
晉室內(nèi)部腐化:魏晉政治黑暗,士大夫雖身系國家要職,為求明哲保身,崇尚清談,相率鄙棄政事俗務(wù),以此為清高,如王戎、王衍、樂廣等,位居三公,平日不論世事?!稌x書·王衍傳》謂:“(王衍)將死,顧而言曰:嗚呼!吾曹雖不如古人,向若不祖尚浮虛,以戮力匡天下,猶不至今日。”一切政務(wù)盡交幕僚處理,形成胥吏政治,政局一片暮氣。士人缺乏氣節(jié)亦是敗亡關(guān)鍵,此與清談強調(diào)出世有關(guān),故當(dāng)外族入侵,“衣冠之士靡不變節(jié),未有能以大義進取者。”世族如瑯琊王祥、滎陽鄭沖、陳國何曾、河內(nèi)山濤等,皆無報國之心。錢穆《國史大綱》謂西晉由君主至世族皆無氣節(jié),如匈奴劉聰問晉懷帝為何有骨肉相殘之事,懷帝說:“故為陛下自相驅(qū)除,此殆天意。”懷、愍二帝被俘,為偷生而愿為劉聰仆人。貴為三公的王衍,竟勸石勒稱帝。故錢穆評謂:“君臣男女,無廉恥節(jié),猶不如胡人略涉漢學(xué),粗識大義?!比珖舷陆詿o氣節(jié),加上兩重君臣觀念,將相大臣因勢變節(jié),西晉豈能不亡?
晉武帝施政失當(dāng)
武帝非英明之主,平吳后縱情聲色,又無遠大眼光,拒絕徙胡,反接受大批匈奴歸附。其罷州郡兵(大郡置100、小郡50),令地方武備廢弛,連盜賊亦不能制,故胡人起兵,全無阻礙。司馬光《資治通鑒》謂:“(惠帝)永寧以后,盜賊群起,州郡無備,不能擒制,天下遂大亂。”武帝以宗室屏藩而行封建制,卻引致八王之亂,令晉室自弱實方,胡人有機入侵。
天災(zāi)頻生
西晉自武帝太康二年至惠帝太熙元年(282-292)十年間,幾無歲不旱,關(guān)中大饑,以致“人多饑乏,更相鬻賣,奔迸流移,不可勝數(shù)?!焙笥钟谢葹?zāi)瘟疫,死者無數(shù),流屍滿河,白骨蔽野,遂有大規(guī)模的災(zāi)民流徙;在氐人李特、李雄的策動下,起事作亂,令司馬氏政權(quán)幾乎瓦解。
八王之亂的后遺癥
亂事持續(xù)十六年,戰(zhàn)火東起河南鄴郡,西至長安,范圍不限于中央,以致生靈涂炭,盜賊四起?!稌x書》謂:“自惠皇失政,難起蕭墻(內(nèi)亂),骨肉相殘,黎元涂炭……戎兵接而宗廟隳,支屬肇其禍端,戎羯乘其間隙,悲夫?!敝性貐^(qū)雖經(jīng)曹魏及晉初數(shù)十年的整飭,但尚未完全重建,逢此變故,人民戰(zhàn)死餓死百萬以上,兩京破壞,令晉室國力大減,胡人遂有機可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