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zhàn)軼事:德國賄賂段祺瑞以期中國加入同盟國
因為府院在參加一戰(zhàn)等問題上爭執(zhí)不下,段祺瑞再次辭職下野。總統(tǒng)黎元洪為了壓倒支持段祺瑞的北洋系,鞏固自身政治地位,竟然引狼入室,從而導致了張勛復辟的丑劇。段祺瑞為此又以在野之身振臂一呼,發(fā)起“討逆之役”,成功阻止了這股逆流。
1917年7月14日,段祺瑞重新入京組閣。入京的當天,他便與黎元洪會面并向?qū)Ψ奖硎疚繂?。復辟期間,黎元洪先欲到法國醫(yī)院藏身,遭拒后又以平民身份轉(zhuǎn)往日本使館避難。直到張勛逃往荷蘭使館,他才敢從東交民巷里出來活動,猶如是在換防,一國元首的臉面掃地以盡。
盡管段祺瑞仍請黎元洪回總統(tǒng)府就職,但經(jīng)此劫難,黎元洪在羞愧難當?shù)耐瑫r,也已心力交瘁,不愿再當總統(tǒng)。他向段祺瑞表示:“我已打定了辭職的主意,今天決不能再回公府。”返回私宅后,他又連發(fā)兩通電報,以“心肝俱在,面目何施”的沉痛措辭,聲明自己決不再復任總統(tǒng)。
黎元洪不愿復職,總統(tǒng)一職便由副總統(tǒng)馮國璋繼任,關于中國參戰(zhàn)的政治障礙也就此不復存在。此時,一戰(zhàn)形勢更為緊張迫切,對德宣戰(zhàn)已刻不容緩,協(xié)約國駐華公使也再度催促中國政府盡快做出相關決定。與此同時,德國人則試圖勸說段祺瑞,讓他不要對德宣戰(zhàn)。
德國公使特地來段公府拜會段祺瑞。他先牽連舊情,談到“貴總理三十年前在敝國軍事學校讀書,又在克虜伯炮廠實習,對我國素抱親善宗旨”,隨后便轉(zhuǎn)入正題,請求段祺瑞在“國際大戰(zhàn)方酣,勝負未定”的情況下,繼續(xù)過去對德的一貫親善精神,縱然一時絕交,也不要再宣戰(zhàn)。他還說,如果段祺瑞能夠這樣做,對中德兩國均有利益,云云。
德國害怕中國宣戰(zhàn),從而加速其失敗的命運,德國公使代表政府出此言行完全可以理解,讓段祺瑞感到氣憤的是,對方還有接下來的一出。
只見德國公使突然讓隨行的德華銀行經(jīng)理取出支票一張,上面已填寫了百萬巨款。他一邊把支票放到茶幾上,一邊言道:“貴國政府同貴總理現(xiàn)在需用款項之處甚多,區(qū)區(qū)之數(shù),略申敬意?!?/p>
段祺瑞自認高潔之名聲播中外,沒想到德國人情急之下,居然還把他作為賄賂的對象,這無異于對其人格人品的一種侮辱。當下他便板起臉,大聲答復道:“貴公使適才一段話,站在貴公使立場,我不能說你的話不應該說,但是你的做法是荒唐的!”
接著,段祺瑞又針對公使話中的破綻進行了反駁:“我過去在貴國留學,那是個人的事,素抱親善也是過去的政策。這次釀成全世界大戰(zhàn),是貴國皇帝窮兵黷武,有吞并全世界的野心,是犯眾怒的狂舉?!?/p>
在說明德國乃咎由自取后,他斬釘截鐵地告訴對方,作為中國的總理,從中國的利害關系出發(fā),他堅決主張加入?yún)f(xié)約國,“不惟絕交,即日將對貴國宣戰(zhàn)”。至于公使對他的賄賂——“饋贈恕不能接受,支票請收回”。
段祺瑞義正辭嚴,德國公使被駁得面紅耳赤,只得拿著他的支票唯唯而退。
送客之后,段祺瑞猶有余怒。鑒于復辟期間國會議員星散,已不足法定人數(shù),他迅速以國務會議通過總理負責的方式,推出了對德宣戰(zhàn)案。8月14日,中國正式對德宣戰(zh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