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元朝軍隊喜歡屠城?其中主要原因是什么
蒙古打得很遠,大本營在蒙古大草原,西征打到東歐,中東,中間隔的很遠。把異族放在自己進攻路線的后防是很危險的,萬一這些城市在蒙古軍隊離開后反叛,就是斷了西征軍隊的后路。屠城對蒙古軍來說有很多優(yōu)點:
1. 省事,俘虜扔在原來的城市容易反叛,帶著走拖延行軍速度,拉回大草原還耗糧食,全部殺掉對于蒙古人來說是最經(jīng)濟也是最安全的選擇。
2. 威懾,對其他未被蒙古攻下的城市,蒙古人的宣傳是:投降,或者屠城。眼前血淋淋的例子讓隨后很多的城市都不戰(zhàn)而降了,也給蒙古人省了很多事。同時,被屠城的城市反叛的可能性也被降到了最低3. 沒壞處,蒙古的西征不是單純的掠奪行為,而是對領(lǐng)土的渴求。況且游牧民族不需要太多的勞動力,殺掉當?shù)厝藢τ诿晒湃藖碚f有百利而無一害。
很多時候,屠城是一種?略,一般是在己方占絕對優(yōu)勢,不用擔(dān)心對手報復(fù)的情況下,減少自己的傷亡的一種方法。最典型的,是美國在日本扔下的那兩顆原子彈。說白了,就是殺雞給猴看,告訴其他人,防守是徒勞的,只能帶來更大的傷亡。所以屠城,就是要屠有強烈反抗的地方,而且要把這事大大的傳播開去,越夸張越好,才能達到目的。
(鐵木真)攻陷了中亞的信奉伊斯蘭教的花剌子模王國的重鎮(zhèn)不花剌城(烏孜別克布哈拉市),準備屠殺之前,曾把居民召集到祈禱場,向他們宣布說:“你們必須知道,你們都犯了滔天大罪,所以必須加以懲罰。你們一定會問,我有什么證據(jù),證明你們犯罪。我告訴你們,我就是上天的災(zāi)禍,如果你們沒有犯罪,上天為什么派我來屠殺你們?”
蒙古軍隊攻克一城便屠的說法也是很值得懷疑的,現(xiàn)有的研究表明,那些遭遇蒙古軍隊屠城的地方,大多進行過比較激烈的抵抗,使蒙古軍隊遭受過比較大的損失或者付出了比較高的代價,例如有重要將領(lǐng)或親王陣亡之類,這種情況下的屠城行動一般來說帶有復(fù)仇與泄憤的性質(zhì),也是可以理解的。
當然,蒙古軍隊比起其他游牧民族在軍事行動中采取了更多的屠戮,也是不爭的事實,但這有其特殊性,因為相較于其他游牧民族而言,蒙古軍隊所從事的大多是超級遠離本土的軍事行動,對于獲得敵人城市后的處理需要一個經(jīng)驗積累的過程,一開始,他們自然是采取游牧民族最熟悉的方式——擄掠或破壞,而遠離本土這一因素使得擄掠極易成為負擔(dān)和拖累,于是破壞甚至毀滅就成為他們經(jīng)常采用的一種處理方式,隨著征服地域的擴大,他們的處理經(jīng)驗也日趨豐富,到后期屠城的行動就漸漸減少了。
至于游牧民族燒殺搶掠的動機,其實站在他們的立場上也不難理解——游牧的生活方式本身就比起定居的生活方式更加艱難、脆弱且風(fēng)險更高(更加靠天吃飯),并且這種生活方式是無法完全自給自足的,而定居民族的生活方式則基本可以自給自足,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定居民族不需要和游牧民族去交換什么東西,這樣,游牧民族為了自己的生存以及獲得必要的物質(zhì)補充,就只能去搶,當然,這一互動充滿博弈,雙方各自會權(quán)衡代價,于是在暴力掠奪及修建長城的另一面,我們也可以發(fā)現(xiàn)有和平的貿(mào)易往來,如“茶馬貿(mào)易”之類,不過在漫長的古代,這只是屈指可數(shù)的極少數(shù)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