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大禮儀之爭:嘉靖帝的目的是爭爹還是奪權?
我們知道,證明自己親爹是親爹是一件很荒唐的事情。但在明朝,有一位皇帝也不得不面對這樣的難題,這位皇帝就是明朝的嘉靖皇帝。
嘉靖皇帝原本是明朝王爺興獻王的兒子,因為堂兄明武宗朱厚照死后沒有兒子,就把他提拔起來當皇帝,這原本是件好事??杉尉笡]有想到,一到北京,當時的內(nèi)閣首輔楊廷和就宣布你爹興獻王不是你爹了,你爹現(xiàn)在是明孝宗。這個事情的詳情請點這里:
嘉靖火氣十分大,馬上開始我爹是我爹的證明過程,并成功將自己的父親封為了興獻帝,母親封為興獻后,算是認回了一部分親爹。
這算是嘉靖跟大臣楊廷和達成的一個妥協(xié)。其中,嘉靖皇帝的老媽也有參戰(zhàn)哦,具體在這里:
三年后,這個妥協(xié)破裂了,這一次惹事的是嘉靖,他要求在父親跟母親的封號前加個“皇”字。叫“興獻皇帝”以及“興獻皇后”。
這時,嘉靖已經(jīng)從當年的毛頭小子變成成年人了,18歲,對宮里的事情也摸得門清,關于禮儀也學了不少。準備跟楊廷和大戰(zhàn)三百回合。
可是,等他把這個意見發(fā)到內(nèi)閣后,收到的卻是楊廷和的辭職信。
老楊頭確實累了,前面他伺候活寶型皇帝朱厚照已接近崩潰,現(xiàn)在又來一個心眼多過篩子的嘉靖。
不就你爹叫啥名號嗎,有必要天天這么糾結嗎?行,你糾結吧,我老頭子不陪你玩了。世界這么大,老子要去逛逛。
楊廷和是真辭職,還是假辭職呢?我個人感覺應該是假的,因為老楊頭那時候雄心勃勃搞改革呢,那舍得辭啊,本本就是想嚇唬一下。
誰知道,辭職報告打上去,嘉靖馬上批了。
嘉靖以為楊廷和一走,誰也管不了他爹他媽的事情了。誰知道明朝大臣的戰(zhàn)斗欲望強,戰(zhàn)斗能量大。死活不肯多加一個“皇”字。
最終把嘉靖逼急了,甩出了殺手锏:“我讓張璁進京!”
說起來,這個張璁是嘉靖的老戰(zhàn)友了。當年嘉靖第一次爭爹,就是時為禮部小公務員的張璁挺身而出,甘冒得罪上司的風險寫文章支持嘉靖認爹,為嘉靖輸送了第一批禮儀炸彈,為嘉靖證爹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后面張璁被楊廷和黑到南京去了,嘉靖也一時沒想著把他給撈回來。
張璁到了南京這個著名的明朝養(yǎng)老院,他對自己是不拋棄不放棄,琢磨著東山再起。他選擇的突破口依然是幫助嘉靖爭爹,但當年嘉靖跟楊廷和達成協(xié)議,不許張璁回京,也不許張璁發(fā)表相關文章,等于是把嘉靖的這個筆桿子給廢了。
張璁很容易找到了應對的辦法:找槍手。
在南京,張璁結識了一個叫桂萼的人,是刑部的同事,說白了,也是對社會不滿的基層公務員。兩個人沒事就喝點小酒 ,發(fā)個牢騷什么的,經(jīng)過張璁鼓動,桂萼決定跟他一起干。
嘉靖提出加一個“皇”字,就是桂萼上的書。
明朝的大臣一聽這個嘉靖筆桿子要進了京,還不得鬧個天翻地覆?最終大臣妥協(xié),同意嘉靖給自己爹媽的稱號加上“皇”字。他老子的全稱是:“本生皇考恭穆獻皇帝”,母親是“本生母章圣皇太后”。但有一個條件,皇上你趕緊讓張璁跟桂萼滾回南京去,別破壞北京的繁榮與穩(wěn)定。
張璁跟桂萼也就是工具嘛,目的達到了,他們?nèi)ツ牟皇羌尉戈P心的。于是這兩人本來走到半路了,準備到北京大展拳腳呢,嘉靖一個命令下來,讓他們從哪來回哪去。
這也太坑爹了吧。張璁傻了,但他冷靜了下來,仔細分析,馬上高興得跳起來,因為他發(fā)現(xiàn),關于嘉靖爹媽的問題還沒有完。
問題出在“本生”上面。注意看嘉靖他爹的全稱:“本生皇考恭穆獻皇帝”。張璁馬上上表告訴嘉靖,皇帝你又被忽悠了,他們讓你加個本生就是給你爹媽降級啊,這還是不讓你認爹認媽。
嘉靖一琢磨,還真是這么一回事。是親生的就親生的嘛,干嘛還加個本生呢?這不是畫蛇添足嗎?不行,我要認爹認媽就認最正宗的,這個“本生”必須去掉!
嘉靖馬上告訴張璁,你們兩個馬上進京,我要跟這幫人進行一場有關爹媽文化的大革命。
這兩人進京以及嘉靖要去掉“本生”兩個字的命令一傳開。明朝的文官們終于集體爆發(fā)了。
一個人振臂高呼:“國家養(yǎng)士一百五十年,仗節(jié)死義,正在今日!"
這個梁山好漢式的文官是誰呢?
楊慎是也!此人的父親正是前面辭職的內(nèi)閣首輔楊廷和。楊慎的名氣可是很大的哦,但他的名氣不是政治上的,而是文化圈的。他是明朝三大才子之首。另外二位解縉、徐渭還要排在他后面。
這位文化圈大咖的行為很熱血,一聽到導致他爹下崗的張璁要進京,馬上組織了一批文官半路攔截,準備半路打死這兩人,結果讓兩人跑掉了。
回過頭來,楊慎又發(fā)動非群眾示威游行,反對嘉靖去掉“本生”二字。楊慎帶著一幫廟堂兄弟沖到了左順門,抱著門就集體哭嚎起來,動作浮夸“撼門大哭”,聲勢頗大“聲震闕庭”。此為“撼門事件”。
這一下把嘉靖給惹毛了。這位朱家火娃也是暴脾氣,當場派出錦衛(wèi)衣,下令給我抓,抓首要分子。抓住就給我打,抓住誰打誰。
于是,明朝最大的打屁股活動開始了,這應該是破了吉尼斯記錄的。一共打了一百四十多個,其中十六個被打死。
當然,很多明朝官員以此為榮,很多年以后,他們可以自豪的說起,某某年,我們曾經(jīng)為國挨板子!
最終,棍棒下面出孝子,只是這個棍棒是打在別人的屁股上,成全了嘉靖的孝子之名。
嘉靖三年(1524)九月,正式定大禮,宣布嘉靖的伯伯孝宗為"皇伯考",而他的父親則成為"皇考",本生沒有了,真正成為了“皇考”。
這其實還沒有結束,后面的十多年內(nèi),嘉靖經(jīng)常還為他爹他媽爭福利,比如祭祀的規(guī)格等級等等。而且嘉靖通過證明他爹是他爹的活動,自學成才成為了一個禮儀學專家。
最后,大家可能覺得奇怪,這明朝的人是不是有毛病啊,為了一個字爭來爭去的?真閑得蛋疼!其實,這后面隱藏了一個重要的東西:權力。
一開始是楊廷和不讓嘉靖認他爹為親爹,給嘉靖一個下馬威,以后控制起來比較方便。但很快,嘉靖就發(fā)現(xiàn),證明我爹是我爹這個事情是他用來打擊政治對手,奪回權力的最好切入口。
我們要知道,如果要打倒某個人,或者奪取權力,最好的方法就是發(fā)起一項道德運動。只要自己掌握了道德制高點,那是打誰誰倒臺。
而認爹事件,對于嘉靖來說就是最好的切入口。因為我們的王朝向來都是以孝治國的。嘉靖認爹,這是天經(jīng)地義的事情,誰也說不過他。當時的老干部楊一清,文化界思想界教父級人物王陽明都表態(tài)支持嘉靖。所以這一場戰(zhàn)爭是嘉靖永遠不會敗的戰(zhàn)爭。
所以,盡管明朝的文官們認可了嘉靖他爹是他爹,但嘉靖依然喜歡這個命題,隔三差五拿出來提一提,然后打倒想打倒的人。比如楊廷和下崗了,他兒子楊慎也被打了屁股,趕出了京城。
當日,楊廷和辭職時,只怕也在后悔自己干嘛挑起這個話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