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古國車師國有著什么樣悠久的歷史?
漢武帝劉徹初通西域,車(音jū)師常替匈奴當耳目,并攻劫漢使。征和四年(前89),漢遣開陵侯率樓蘭等國兵圍交河,車師始降。昭帝、宣帝時,匈奴與漢爭奪車師,連戰(zhàn)不息。漢遣侍郎鄭吉屯田渠犁,立軍宿為車師王,遷其一部分國人于渠犁。匈奴另立兜莫為王,率馀眾保博格達山北麓。自此車師分為前、后部(或稱前、后國)。后部王駐務涂谷(今新疆奇臺西南山谷中)。神爵二年(前60),匈奴分據(jù)西域的日逐王降漢,從此西域完全屬漢朝統(tǒng)治,漢始置西域都護。元帝初元元年(前48),又置戊己校尉,屯田于車師前部國都附近。其后,前部王復還交河。當時前部國有戶七百,人口六千余,勝兵一千八百余人;后部國有戶近六百,人口四千余,勝兵一千八百余人。
王莽時,由于西域都護和戊己校尉處理失當,車師前、后部王屢遭殺害,遂叛附匈奴。東漢光武帝建武二十一年(公元45),前、后部與鄯善等十八國遣子入侍,請復置都護,漢光武帝劉秀不同意,遣還其侍子。后車師兼并鄰近小國,僅余東且彌、卑陸、蒲類、移支,與前、后部共稱車師六國。時前部有戶一千五百余,人口四千余,勝兵兩千人;后部戶四千余,人口一萬五千余,勝兵三千余人。明帝永平十七年(公元74),漢遣竇固、耿秉等出擊車師,前、后部俱降。以耿恭、關(guān)寵為戊己校尉,分屯前、后部境。不久,北匈奴圍攻恭等。章帝建初元年(公元76),漢遣兵擊敗匈奴,迎恭等還,復棄車師。和帝永元二年(公元90),竇憲大破北匈奴,車師前、后部王各遣子入侍。八年,后部王涿鞮怨前部王尉卑大,擊破之。
九年,漢遣王林討斬涿鞮,立其弟農(nóng)奇。安帝初(107),西域復附北匈奴。元初六年(119),敦煌太守曹宗遣行長史索班屯駐伊吾,前部王降漢。永寧元年 (120),后部王軍就引北匈奴攻殺班,擊走前部王。延光三年(124)﹐漢遣西域長史班勇?lián)糇弑毙倥谇安烤硟?nèi)。四年,勇進擊后部,斬軍就。順帝永建元年(126),勇率農(nóng)奇子加特奴、八滑等大破北匈奴,遂立加特奴為后部王,八滑為后部親漢侯。勇屯田柳中(今新疆鄯善西南魯克沁)。后北匈奴呼衍王屢攻后部,至永和二年(137),敦煌太守裴岑出伊吾攻殺呼衍王,后部遂安?;傅塾琅d元年 (153),后部王阿羅多叛,其部眾不從,阿羅多逃奔北匈奴,漢立軍就子卑君。其后,阿羅多歸降,漢赦其罪,使復位為后部王;遷卑君于敦煌,以后部人三百帳屬之。帳者,如中原之戶數(shù)。
車師并非吐魯番盆地的原居民,其原住地本為瀕臨大沙海而居的今鄯善縣境,初譯姑師,漢宣帝時期與匈奴激烈爭奪西域,始出現(xiàn)了車師前后部的歷史分化,新朝至東漢前期演變?yōu)檐噹熀蟛繛槊酥鞯能噹熈柯?lián)盟,東漢再開西域,控制了車師前部,后部則隸屬北匈奴,自此分道揚鑣,分而不復合,自此,前、后二部各自走上不同的歷史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