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亚洲人人做人人爽|欧美日韩在线观看视频|在线a免费播放a视频|亚洲免费AV在线

<source id="usrd9"><ins id="usrd9"></ins></source>

<form id="usrd9"><tr id="usrd9"></tr></form>
      1. 當(dāng)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風(fēng)云人物 > 正文

        揭秘魯迅北京生活 逛琉璃廠480次 品味中西美食

        2017-02-18 08:18:34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dǎo)語:后世人是不是把魯迅在北京的時日想象得過于激昂?以為魯迅在北京的十幾年間,一直過著“一呼百應(yīng)”的輿論領(lǐng)袖生活。但實際上,在北京的大半

        后世人是不是把魯迅在北京的時日想象得過于激昂?以為魯迅在北京的十幾年間,一直過著“一呼百應(yīng)”的輿論領(lǐng)袖生活。但實際上,在北京的大半時光,魯迅過得難得悠閑。跟朋友促膝夜飲,流連琉璃廠的各大書肆,品味中西各樣美食,在其日記中都一一記下,好生令人羨慕。如今,就讓我們來一探魯迅時代的北京生活吧。

        第一、二站:紹興會館-八道灣

        辛亥革命后,魯迅經(jīng)好友許壽裳介紹,任職民國政府教育部。1912年初,袁世凱擔(dān)任大總統(tǒng)后,遷都北京,教育部自然也隨即北遷。自此魯迅也開始了長達(dá)14年的“北漂”生活。

        魯迅在北京的前七年,住在位于菜市口南半截胡同西的紹興會館里。會館因失修多年,桌椅陳舊,蚊蟲遍布,人口雜亂起來。魯迅也對這樣的住處十分不滿意,經(jīng)常寫日記說自己因環(huán)境嘈雜,“輾轉(zhuǎn)不得眠,眠亦屢醒”。

        魯迅先是住在紹興會館內(nèi)的藤花館西房,為避免喧鬧后來移入補(bǔ)樹書屋。這小屋失修多年,床板上滿是臭蟲,咬得魯迅夜夜不能好眠,沒辦法,便睡到了書桌之上了。

        1919年年底,魯迅搬出會館,在八道灣11號院購置新宅,將紹興老家的母親及三弟眷屬接到了此處,總算是在此處完成了與一家團(tuán)圓的夢想。但這團(tuán)圓好景不過才三年,魯迅因與二弟周作人失和后,搬出了八道灣,住進(jìn)了附近的磚塔胡同。

        第三站:西三條21號

        魯迅搬走之后,周母也欲遷出八道灣與其同住,魯迅便購置了在北京的第二套住宅——西三條21號。這是一個典型的四合院。南房三間是會客室兼藏書室;院內(nèi)東西各一間雜房;北屋三間,東西兩側(cè)分別為其母親和朱安的臥室,中堂是餐廳,北面接出去一小間平頂屋子,是魯迅的臥室兼書房。由于這間屋子猶如四合院后頭長了條尾巴,便被魯迅戲稱為“老虎尾巴”?!霸谖业暮髨@,可以看見墻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這是80多年前的一個冬夜,魯迅在他那間被稱為“老虎尾巴”的書房里寫下的。讀過《秋夜》那篇散文的人,都會對開首的這句話有深刻的印象。

        當(dāng)時時局緊張,魯迅經(jīng)常在書房內(nèi)孤檠長夜到天明,曾有學(xué)生問他為何喜歡在黑夜寫作,魯迅答說:“因為比起黑夜,白天更黑暗?!?/p>

        1926年8月,魯迅離京后,母親及朱安繼續(xù)在此居住。1949年10月19日作為魯迅故居對外開放,1954年在故居旁興建魯迅博物館。

        第四站:后海

        廣化寺上班會賢堂聚友

        如果想要在北京尋找魯迅生活足跡,還可以去廣化寺和會賢堂走一趟。位于后海附近的廣化寺,如今依舊香火鼎盛。但很少有人知道魯迅曾在這里工作過,更少人知道,北京圖書館最早就是在這里籌建的。

        清宣統(tǒng)元年(1909),由清學(xué)部主持在廣化寺籌建京師圖書館(原北京圖書館前身)。民國時期,魯迅被任命教育部僉事,常來此工作。1917年,京師圖書館從廣化寺遷至方家胡同國子監(jiān)南學(xué)。

        著名的會賢堂也是魯迅常去的地方。從荷花市場穿過酒吧一條街,沒幾步路便到會賢堂了。會賢堂始建于清光緒初年,原是禮部侍郎斌儒的私邸,王公大臣、文人墨客曾在此吟詩作畫。到了民國,文人雅士也喜歡聚集于此討論時政。當(dāng)時雖然魯迅與各方筆戰(zhàn)不停,但私交卻是很好,會賢堂便成為他們聚集地之一。

        會賢堂其實有兩座,現(xiàn)在的13號院是酒吧,18號院則是文物保護(hù)單位。實際上,18、19號院在光緒年間是“蓮花詩社”的所在地,梁啟超、魯迅、郁達(dá)夫、梅蘭芳等名士都曾在此徘徊。

        “聽?wèi)颉⒊孕○^、逛琉璃廠”被稱為民國文人的三大樂趣,魯迅先生也不例外。雖然在教育部的工作百無聊賴,好在經(jīng)常有好友許壽裳常相伴,假日還能同游琉璃廠、陶然亭等地去散散心。

        琉璃廠作為北京文化一條街,至今已經(jīng)有300多年的歷史了。這里原本是元明清三代燒制琉璃瓦的窯廠,到了清朝,便成了古籍、古玩店鋪的集中地,各地進(jìn)京考試的學(xué)子也多住在附近,于是舉凡與文人墨客有關(guān)的南紙、筆墨、雕板、鐫碑各行業(yè),也蜂擁而至,遂使這條街成為文化薈萃之地,并且久盛不衰。

        早在沒來北京之前,喜愛古籍的魯迅就曾書信問北京的朋友:“聞北京琉璃廠頗有典籍,想當(dāng)如是,曾一覽否?”等到了北京,更是經(jīng)常在此地徜徉,流連忘返,并在日記里也都詳細(xì)記錄著逛琉璃廠的時間和所買的東西。

        據(jù)《魯迅日記》所記載,魯迅在北京的14年間,去過琉璃廠的次數(shù)竟有480次之多,采買圖書、碑帖3800多冊。逛完琉璃廠,魯迅先生時常會去附近楊梅竹斜街上的東升平浴池洗澡理發(fā),又或者沿著鐵樹斜街行至大柵欄西街,尋覓美食。

        第六站:大柵欄-青云閣-玉壺春茶樓

        大柵欄西街是有名的京味小吃一條街,全街僅有323米長,但卻有上百種特色小吃。魯迅先生逛完琉璃廠,來到此處,要一兩樣可口點心,翻翻當(dāng)日的收獲,一派自在生活的樣子讓人羨慕不已。在《魯迅日記》中,魯迅流連大柵欄的次數(shù)絲毫不比去琉璃廠少,并且還在日記中數(shù)次提到街上的“青云閣”。

        “青云閣”是清末民初北京四大商場之首,是當(dāng)時京城內(nèi)數(shù)一數(shù)二的高檔“中式沙龍”,除魯迅之外,康有為、梁啟超、梁實秋等眾多名人,也常來此品茗會友、小酌膝談、思文賞樂。魯迅通常都是從后門進(jìn)去,這樣有一大好處:青云閣后門樓上是茶座,從琉璃廠走來,到此間恰恰有些累了,歇歇腳方稱意。

        魯迅在京14年經(jīng)常光顧這里的玉壺春茶樓,最愛吃玉壺春的春卷、蝦仁面等名點。結(jié)束下午的閑暇之后,魯迅還會在青云閣樓下的小百貨店中順便買些牙粉、鞋墊等日用品,然后他再踱到琉璃廠去買書。

        夜飲廣和居尤喜解酒羹“三不粘”

        有人就資料研究得出,魯迅在北京的14年間常去的飯館有65家,其中有高檔酒樓,有西式餐廳,也有市井小館。

        大概因為經(jīng)常喝醉的緣故,魯迅尤其喜歡廣和居的一道解酒羹“三不粘”,這道菜講究烹制時動作快,成品似糕非糕,似羹非羹,用湯匙舀食時,要一不粘匙,二不粘盤,三不粘牙,清爽利口,故名“三不粘”。

        當(dāng)時,北京城內(nèi)還有兩家專門做紹興菜的山陰館子,一家名為杏花村,另一家叫做頤薌齋,在萬民路。這兩個館子離魯迅的住處比較遠(yuǎn),但魯迅還是經(jīng)常光顧,原因當(dāng)然是難舍家鄉(xiāng)菜。在魯迅獨自在北京的頭七年里,能去吃一次家鄉(xiāng)菜,喝上一壺正宗的紹興花雕,大概也能免掉心頭的一些懷鄉(xiāng)之情吧。

        等到酒興一高,諸多繁瑣思緒也就如同那濃厚的花雕香氣一齊吞入腹中。是夜,魯迅便又能在那亂世嘈雜的夜晚中安然睡去,迎接下一個天明。

        轉(zhuǎn)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