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習(xí)俗 壯族人結(jié)婚要遵守哪些禮俗
壯族實行一夫一妻的氏族外婚,同姓不同宗可以通婚。過去盛行媒妁之言、父母包辦,早婚現(xiàn)象很普遍,一般十三、四歲即由父母包辦訂婚。訂婚由媒人把奶銀錢、酒菜及孝敬女方父母的衣服和給姑娘置辦的衣服、首飾送到女家。成婚時,向祖宗獻飯,拜家堂,告祖宗,婚儀與漢族相同。人贅婚俗稱“上門”,禮與娶婦同,但儀式從簡,不要男家聘禮,由女家酬客宴賓。有“轉(zhuǎn)房”婚俗,但僅限于兄死嫂轉(zhuǎn)為弟妻,今已少見。長期以來,盛行婚后“坐家”,女子婚后即回娘家。“坐家”期間,男女雙方有社交自由,但行為必須在父母管教下進行,待懷孕或生子后才開始到夫家長居(逢年節(jié)和農(nóng)忙時節(jié),可由丈夫或其弟妹接回來短住)。若是三、五年仍不孕,但弟妹已長大結(jié)婚,就得“落夫家”,反之則改嫁。
1981年以后,“坐家”的時間已大大縮短,約三、五個月甚至個把月就能與丈夫長久同居。個舊、蒙自、開遠等市、縣稱“土佬”的壯族,“坐家”的習(xí)俗已有改變,婚后即落夫家。男女青年也有自由戀愛的,凡趕街子或節(jié)日,通過對唱山歌、拋花包(刺繡的球形香袋)等方式進行擇偶,但即使雙方情投意合,也須征得家長同意并通過“合八字”方可成婚。結(jié)婚時,“土佬”和“儂人”盛行水潑新郎,“沙人”則盛行水潑媒人。接親之日要挑粑粑去新娘家?!皟z人”拜堂時長輩要為新郎、新娘起結(jié)婚名,以后公婆呼媳婦的結(jié)婚名,岳父母呼女婿的結(jié)婚名。
開遠、蒙自的“土佬”請媒說親,第一次就要帶酒肉,俗稱“打狗菜”。訂婚稱“吃水酒”,結(jié)婚則稱“獻飯”。接親時,女方大門緊閉,男方陪郎要從門縫中塞“紅包,并送“姑娘雞”才開門。
“姑娘雞”當日宰殺以招待客人,酒筵持續(xù)到次日天亮,邊吃邊唱。次日,女方家仍招待迎親人,但有飯無菜,必須唱“要菜歌’才送出來。飯后迎親人接新娘上路,女方家要送“晌午”,其中必須有一塊豬頭肉。新娘到家要給“進門錢”,門檻上放一根扁擔,以示新娘從此要挑起一家人的生活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