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不顧身的故事、意思及成語解釋
李陵,字少卿,是漢武帝時的著名大將,很受漢武帝信用,任命他為騎都尉,率兵抵御匈奴的入侵。李陵擅長騎射,又懂得兵法,當時很得朝廷信任。
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的夏天,太史令司馬遷全身心地撰寫史記。武帝則派自己寵妃李夫人的哥哥、二師將軍李廣利領(lǐng)兵討伐匈奴,另派李廣的孫子、別將李陵隨從李廣利押運輜重。李陵帶領(lǐng)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孤軍深入浚稽山,與匈奴遭遇。匈奴以八萬騎兵圍攻李陵。經(jīng)過八晝夜的戰(zhàn)斗,李陵斬殺了一萬多匈奴,但由于他得不到主力部隊的后援,寡不敵眾,無奈投降了匈奴。
李陵兵敗的消息傳到長安后,武帝本希望他能戰(zhàn)死,后卻聽說他投了降,認為李陵辱沒了自己對他的信任,憤怒萬分。朝中大臣察言觀色,趨炎附勢,幾天前還紛紛稱贊李陵的英勇,現(xiàn)在卻附和漢武帝,指責李陵沒有骨氣。
漢武帝詢問司馬遷的看法,司馬遷一方面安慰武帝,一方面也痛恨那些見風(fēng)使舵的大臣,盡力為李陵辯護:“我和李陵一向沒什么交情,但我見李陵平時孝順母親,對朋友講信義,對人謙虛禮讓,對士兵有恩信,常常奮不顧身地急國家之所急,有國士的風(fēng)范。李陵只率領(lǐng)五千步兵,深入匈奴,孤軍奮戰(zhàn),殺傷了許多匈奴人,立下了赫赫功勞。在救兵不至、彈盡糧絕、走投無路的情況下,仍然奮勇殺敵。就是古代名將也不過如此。李陵自己雖陷于失敗之中,而他殺傷匈奴之多,也足以顯赫于天下了。他之所以不死,而是投降了匈奴,一定是想尋找適當?shù)臋C會再報答漢室。”
司馬遷說得在情在理,但漢武帝卻認為司馬遷的意思似乎是二師將軍李廣利沒有盡到責任。他的直言觸怒了漢武帝,漢武帝認為他是在為李陵辯護,諷刺勞師遠征、戰(zhàn)敗而歸的李廣利,于是下令將司馬遷關(guān)進了大牢,施行“腐刑”。
不久,有傳聞?wù)f李陵曾帶匈奴兵攻打漢朝。漢武帝信以為真,便草率地處死了李陵的母親、妻子和兒子。李陵知道后很是痛心,于是在匈奴娶妻成家,至死不回故土,未能實現(xiàn)他奮不顧身、為國捐軀的愿望。
——《報任安書》
【求解驛站】指勇往直前,不顧個人安危。奮,振作精神,鼓起干勁。
【活學(xué)活用】幼兒園發(fā)生火災(zāi)后,消防員~地沖進火海,挽救了很多孩子的生命。
【妙語點撥】司馬遷痛恨那些只知道保全自己和家人的大臣,他們見李陵出兵不利,就一味地落井下石,夸大其罪名。相比之下,司馬遷直言表態(tài),讓人肅然起敬。漢武帝固然政績卓越,然而他魯莽行事,殺害李棱一家老小,對司馬遷施以腐刑,顯示了他殘暴的一面。當我們看待歷史人物時,要一分為二地、全面地進行評價。不能盡看到好的一面,當然也不能一棍子打死,對其全面否定。
【近義】貪生忘死、萬死不辭
【反義】貪生怕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