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養(yǎng)生 進補也要看體質(zhì)
目錄:
第一章:秋冬食補藥補看體質(zhì)
第二章:進補男女有別
第三章:各種肉的寒熱屬性
第四章:秋冬進補5大膏方學著做
中醫(yī)認為冬天是屬于一個“藏”的季節(jié),人類每到寒冷季節(jié)就應該“收藏”。民間又有“冬令進補,開春打虎”之說,所以這個時段的進補就顯得格外的重要。而中醫(yī)將人分為九種體質(zhì),每種體質(zhì)各有其特點,自然進補方式也肯定會有所不同。同樣的進補方法真的是每個人都適合嗎,男人和女人進補有什么區(qū)別呢,冬令進補有什么好的膏方值得我們學習呢?
秋冬食補藥補看體質(zhì)
按照中醫(yī)的理論看,每個人的體質(zhì)不同,即便是同一個人,在不同的階段也會有不同的體質(zhì)。
體質(zhì)不同,進補不同
按照中醫(yī)的理論看,每個人的體質(zhì)不同,即便是同一個人,在不同的階段也會有不同的體質(zhì)。
1、陰虛的人要注意養(yǎng)陰
籠統(tǒng)地說是“瘦人多火,胖人多寒”。如果你一貫很瘦,伸出舌頭自己看看,如果舌紅、苔黃,而且一熱就出汗,一冷就凍透,或者自己覺得太陽一曬就透了,一般可能是陰虛體質(zhì)。可以用點枸杞子、銀耳、蓮子煲湯,可以多吃一點豬肉,因為豬肉本身是寒性的。
2、陽虛的人要注意溫補
如果你比正常人偏胖,一活動就出汗,吃得稍微不舒服胃里就不適,這種情況一般是陽虛的體質(zhì)。陽虛的人要溫補性的,冬天的時候多吃一些羊肉、牛肉,甚至鹿肉、狗肉。
3、氣虛的人注意補氣
身體瘦削或偏胖,經(jīng)常感到疲倦、乏力,說話無精打采,面色蒼白,容易出汗,活動后加重,經(jīng)常有心慌的癥狀,食欲差,舌頭色淡,舌體胖,舌苔白。日常食物中的粳米、山藥、大棗、胡蘿卜、香菇、雞肉、鵝肉、兔肉、鵪鶉、青魚、鰱魚等都有補氣的作用。
4、血虛的人要注意補血
面色蒼白沒有光澤,或萎黃干燥、嘴唇顏色淡,經(jīng)常會頭暈眼花、心悸失眠、手腳肢端發(fā)麻、舌質(zhì)偏淡,形象地說是“黃臉婆”。食物中的桑椹、桂圓、何首烏、黑木耳、菠菜、胡蘿卜、牛肝、烏雞、甲魚、海參等都可用于補血。
5、陽盛飲食要清淡
形體壯實,經(jīng)常面色紅赤,脾氣煩躁,說話聲高氣粗,喜涼怕熱,口渴喜冷飲,小便短赤,大便熏臭。陽盛體質(zhì)的人一般不需要進補,飲食要多吃清淡,少吃牛肉、狗肉、鹿肉以及辛辣食物,多食水果、蔬菜,因為酒性辛熱上行,所以陽盛之人切勿酗酒。
6、痰濕的人要忌口
形體肥胖,喜歡吃肥膩、甜味的食物。精神倦怠,懶得運動,有嗜睡的特點,頭目不清或覺頭重痛。身體總覺得很重,嘴里有黏膩感,大便溏,不成形,舌體很胖,舌苔滑膩。這種體質(zhì)的人飲食特別要講究忌口,少食肥甘厚味,酒也不宜多飲,而且不要吃得過飽,要多吃些蔬菜、水果。
7、氣郁的人要養(yǎng)心
這種體質(zhì)的人一般面色蒼暗或萎黃,平素性情急躁,要么容易激動要么憂郁寡歡,喜歡長嘆息。女性月經(jīng)前會出現(xiàn)乳房脹痛現(xiàn)象,自覺咽中有異物,大便泄利不爽。這種人一般性格內(nèi)向,根據(jù)《內(nèi)經(jīng)》“喜勝憂”的原則,藥物食物調(diào)養(yǎng)的同時應主動尋求快樂,通過養(yǎng)心來補身??梢陨倭匡嬀?,以通利血脈,提高情緒。佛手、橙子、柑皮、香櫞等也有行氣化郁的作用。
進補男女有別
1、女性重在補血:
總體來說,進補要依性別而異。女性重在補血:身體比較弱的女孩子在冬天以補血為主,可以自己制作一點“益血養(yǎng)顏膏”來吃。
這個方子是這樣的:山東阿膠500 克,冰糖250 克,大棗250 克,核桃仁250 克。把核桃仁打碎,把大棗用水泡一泡,把核去掉。然后將黃酒、阿膠、大棗、冰糖、核桃仁一起放在一個瓷碗里蒸。
在“小寒”節(jié)氣前后的兩個月時間里,身體弱一些的女孩子都可以用這個藥,每天一勺到兩勺溫開水化服。
阿膠是驢皮熬至的膠,顏色是紫色的,既補心又補腎。核桃仁長得就像人的大腦一樣,既有補腎的作用,又有益腦的作用。大棗外面是紅的,里面是黃的,可以健脾胃。加黃酒的目的是運用黃酒的酒力能夠促進這些黏膩膏類的吸收。
每年冬天,只要不是感冒發(fā)燒的時候,這個膏可以長期吃,對皮膚的膚質(zhì)和光澤都有好處。
2、男性重在補陽:
男性以陽氣為主。身體弱,怕冷的男性冬天的時候可以吃點“桂附地黃丸”。這個藥是在“六味地黃丸”的基礎上加上桂枝和附子,是在補陰的基礎上補陽。
冬天的時候人的氣血都到里面去了,保護外邊的能力減弱,如果本來就腎氣弱的話會更覺得四肢畏寒、怕冷,用了這個藥感覺會好一點兒。一般來講,吃這種藥一天一次就可以。
體質(zhì)是可以改變的, 比如遇到大病或者生了孩子之后。很多原來很瘦的女孩兒生了孩子后變得很豐滿,以前怕冷的毛病沒了, 可能就是體質(zhì)改變, 陽虛體質(zhì)有所恢復。
各種肉的寒熱屬性
1、羊肉:
性溫,入肝經(jīng)。中醫(yī)有個補血的名方叫“當歸生姜羊肉湯”,可以溫中補血。平時也可以把當歸和羊肉煮在一起吃,這樣對于體質(zhì)虛寒的人是有益的。
2、牛肉:
性平。體質(zhì)上沒有明顯寒熱偏頗的,可以吃一點牛肉,牛肉是平性的,能補脾胃。
3、雞肉:
性溫。吃雞的話你可以燉嫩雞,吃鴨子卻沒有燉嫩鴨子的,都是“老鴨湯”,如果用嫩鴨煮的話,湯是寒涼的,老鴨湯的寒性就少了。中國傳統(tǒng)烹調(diào)中,嫩鴨用做烤鴨,或要不就是鹽水鴨。鹽水鴨是用鹽腌制,因為鹽本身是火性的,把鹽往火里一放馬上就著了,用鹽腌制過的鴨可以矯正它的涼性。
4、鴨肉:
寒性。鴨子生長在水里,習性偏寒。“全聚德”吃烤鴨都是用嫩鴨,所以必須用火烤制,為的是糾正它的寒性,使之性平一些,吃完以后不會傷胃氣。
5、豬肉:
性偏寒。如果體質(zhì)偏熱的人,可以多吃一點豬肉,但是不要太多,《本草綱目》里講豬肉性甘寒,多吃甘寒易生痰。這個“痰”不僅僅是指咳出來的痰,還指代謝出來廢物。
體質(zhì)偏熱又容易有火的人吃點豬肉沒太大關(guān)系,如果體質(zhì)本來就偏胖又偏寒的人一般會趨向于痰濕體質(zhì),就該少吃點豬肉了,否則里面的寒濕就更嚴越重。
6:魚肉
河魚大部分是涼性的,海魚是平性和溫性的。體質(zhì)偏熱的時候可以吃點鯉魚、鯽魚;體質(zhì)偏寒的時候可以吃點黃花魚、帶魚。
秋冬進補5大膏方學著做
在自然界,秋天和冬天是收藏的季節(jié),我們的身體也和大自然一樣,進入一個儲藏氣血的階段,這個季節(jié)里我們保存得越多,在春天身體就能越強健。秋冬進補是最好的收藏氣血的方法,能幫助你有病防病,沒病強健身體,解決經(jīng)常感冒、食欲不好、愛發(fā)火、經(jīng)常掉頭發(fā)、腰酸腿軟等問題。
進補前需要做的準備
1.先做個中醫(yī)體檢,明白自己是什么體質(zhì)
四種不同體質(zhì)比較常見:氣虛、血虛、陰虛、陽虛。癥狀和一些常見的補藥和補品相對應,以便人們能自辨體質(zhì),在進補時有的放矢。
2.調(diào)脾胃
明代著名醫(yī)學家張景岳非常重視秋冬脾胃的調(diào)養(yǎng),他認為脾胃乃生化氣血之源,胃強則強,胃弱則衰,有胃則生,無胃則死,秋季養(yǎng)生必從調(diào)理脾胃開始。
在秋冬進補之前要給脾胃一個調(diào)整的過程,可先補食一些富有營養(yǎng)又易消化的食品,如魚、各種瘦肉、禽蛋以及山藥、紅棗、蓮藕、蓮子等食品。另外,豆類、奶制品及新鮮蔬菜、水果均宜適當多吃。藥食兼優(yōu)的茨實、菱角、板栗也是調(diào)補脾胃的佳品。
最值得推薦的5個經(jīng)典膏方
膏方的制作一定要請最好的醫(yī)生,選最好的藥方,用最好的藥材。
1.當歸補血膏
作用:補血
來源:《內(nèi)外傷辯惑論》
需要藥材:當歸200克,炙黃芪500克,冰糖1000克或蜂蜜600克。
適合人群:可以幫助女性補血、養(yǎng)顏,尤其適合經(jīng)常掉頭發(fā)、月經(jīng)量少、經(jīng)期短、面色發(fā)黃、皮膚干燥、頭暈心悸的人。
2.參苓白術(shù)散
作用:健脾胃
來源:《太平惠民合濟局方》
需要藥材:紅參100克,茯苓100克,白術(shù)100克,蓮子50克,薏米50克,砂仁50克,桔梗50克,扁豆50克,甘草50克,山藥50克,大棗50克,冰糖1000克或蜂蜜600克。(注意,愛上火的人可以用西洋參,不喜歡人參的人可以用黨參或太子參,用量要增加到200克。)
適合人群:脾胃虛弱、食欲不好、大便稀、胃脹氣、四肢乏力的人。
3.百合固金膏
作用:潤肺
來源:《醫(yī)方集解》
需要藥材:川貝200克,百合200克,生地黃60克,熟地黃60克,麥冬30克,白芍30克,當歸30克,生甘草30克,玄參30克,桔梗30克,冰糖1000克或蜂蜜600克。
適合人群:有養(yǎng)陰潤肺的作用,可以提高免疫力,尤其適合經(jīng)常感冒、慢性咽炎、口咽干燥、經(jīng)常處在煙草環(huán)境中的人。
4.一貫煎膏
作用:柔肝養(yǎng)肝順情緒
來源:《柳州醫(yī)話》
需要藥材:枸杞200克,北沙參100克,麥冬100克,當歸身100克,生地黃100克,川楝子50克,冰糖1000克或蜂蜜600克。
適合人群:經(jīng)常眼干、眼澀、眼睛容易疲勞的人,口苦、情緒不穩(wěn)定愛發(fā)脾氣或抑郁的人。
5.左歸膏
作用:大補元氣
來源:《景岳全書》
需要藥材:熟地黃300克,山藥100克,枸杞100克,山茱萸50克,川牛膝30克,菟絲子50克,鹿角膠50克,龜板膠50克,食鹽5克,冰糖1000克或蜂蜜600克。
適合人群:腰酸腰疼、疲勞腿軟、夜尿頻繁、月經(jīng)量少、愛出汗、頭暈目眩的人,能使人精力充沛。
制作方法
第一步:購買藥材。要去有信譽的中藥店買“道地藥材”,買的時候要仔細挑選。很多時候我們并不在行,我們找專家?guī)臀覀兘榻B一下上面說的5種膏方中最重要的5種中藥的挑選方法。
川貝:川貝以小的為好,其中大貝母包著小貝母的“懷中抱月”型川貝為最好。買的時候注意顏色,米色的是正常的,如果很白,很可能用硫黃熏過。
熟地黃:大塊的比較好,掰開看,內(nèi)外最好是一致的,黑色油潤、質(zhì)地柔軟、粘手為上品。
人參:紅參整體粗壯、色澤暗紅,有半透明瑪瑙似的感覺為好,補益的力量比較大,適合身體虛寒的人;白參以整體粗壯、質(zhì)地厚實、重的為好,補益力量較弱,適合體質(zhì)虛弱的人使用。
枸杞:枸杞無論大小,以顏色紅潤、果肉較多、籽少、口感酸甜的為好,產(chǎn)地以寧夏最好。
當歸:好的當歸看起來很油潤,摸起來柔軟不易折斷。當歸頭止血、歸尾活血、歸身補血,所以做膏方的時候要買歸身。
第二步:購買輔料。超市就可以,買冰糖或蜂蜜和有密封圈的保鮮盒。保鮮盒容積要大一點,買回去后要洗干凈,晾干。
第三步:泡原料。用搪瓷盆或沙鍋,把藥材放進去后略微沖洗,加冷水泡30分鐘,便于藥性釋放——最好不用自來水,用純凈水相對好一點。
第四步:選鍋。銀鍋最好,不過很少見;沙鍋或陶鍋不易與藥物發(fā)生化學反應,是主流煎煮中藥的鍋,不過由于鍋壁比較厚,相對費火一些;不銹鋼鍋和搪瓷鍋也可以。
第五步:生火?;馂殛?,水為陰,所以煮膏方的時候用煤氣或爐子都可以,就是別用電磁爐。
第六步:煎煮。將藥放進鍋里,加水,以水平面超過藥材5~10厘米為適合的量。先用大火煮沸,然后轉(zhuǎn)到小火慢煮。大約煮到藥液比藥稍微低一點的位置就可以關(guān)火了。由于膏方大多是滋補性質(zhì)的,可以適當煎的時間長一些,按照一般的規(guī)律計算,大約90分鐘左右就差不多了。
第七步:濃縮藥液。用紗布過濾煎好的藥,將藥渣擠壓一下,將其中的藥液都擠出來,然后將過濾后的藥液放在火上重新煎煮濃縮,濃縮到大約500毫升。
第八步:收膏。文火,緩慢、分批加進提前打碎的冰糖或蜂蜜,等藥液逐漸黏稠,藥液中有大氣泡冒出的時候關(guān)火。
結(jié)語:古人就一直提倡“因地制宜”“因人施教”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征,進補一定要對癥下藥,不可盲目跟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