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養(yǎng)生保健小常識 夏季養(yǎng)生5誤區(qū)你知道嗎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朋友關注自己的健康和養(yǎng)生,想要美好的度過夏季,養(yǎng)生是必不可少的。那么夏季養(yǎng)生保健的常識有哪些?夏季養(yǎng)生又有哪些誤區(qū)?解下來就有小編為大家一一解答。
夏季養(yǎng)生保健小常識
保持床鋪整潔
夏天炎熱,易生菌,保持床鋪整潔不但可使人有個良好的睡眠環(huán)境而且還可以有份好的睡眠心情。
夏季睡眠注意寢室的溫度、濕度
一般舒適的溫度為20-23℃,相對濕度50%-70%為佳。20℃以下會使人有寒冷的感覺,而超過23℃,會使人有熱的感覺,表現(xiàn)為難以入睡,甚至掀開被子。另外寢室的通風要好。
注意選用臥具
臥具對睡眠質(zhì)量的影響特別大,床和被子要軟硬適當。在所有臥具中,枕頭、涼席的作用舉足輕重。枕頭不宜太高,在炎熱的夏天再使用布棉枕頭會使頭頸長痱子,汗水浸濕枕頭沒有及時洗凈晾曬,汗臭霉臭味會使人昏頭昏腦。夏天睡宜用天然草木植物精細編織而成的草席或以中國特有的瓷竹、毛竹為原料制成的竹席,用竹子等材料制作的涼枕。
午睡
對很多晚上睡不好的人來說,適時的午睡可以作為一種補償。但午睡時間最好在1個小時左右,不要過長。
夏季養(yǎng)生5誤區(qū)你知道嗎
誤區(qū)1:大量出汗有益健康
夏天出汗一方面可蒸發(fā)散熱,維持體溫的恒定;另一方面可排出多種有害的代謝廢物,如乳酸、碳酸、肌酐、尿素以及細菌的毒素等。所以在暑天只要能出些汗,小便通利,就不大會得病。若無汗少尿,常為暑病先兆。老年人汗腺萎縮,所以容易得暑病。
那么,為什么出汗多了又不好呢?原因是蒸發(fā)散熱的效果以少量出汗為最佳;若是汗珠大滴流淌,其散熱效果反而不佳,徒然損傷津液和元氣。因為大量出汗可以丟失許多有用物質(zhì),導致機體缺鉀、鈉。據(jù)測定,汗液中還含有鋅、銅、鉻、鉬、鈷、碘等多種微量元素,以及維生素和其他活性物質(zhì),所以出汗過多會導致脫水體虛。另外,大量出汗可使血液濃縮,血黏度增高,對動脈硬化者有誘發(fā)血栓和心肌梗死的危險。因此,在酷暑盛夏出汗較多時,要隨時補充水分和鹽分。平日三餐應多喝些菜湯,多吃些含水分多又富含維生素和鉀鹽的水果、蔬菜,如西瓜、黃瓜、菠菜、絲瓜等。
誤區(qū)2:運動后大量喝水
暑天運動必然會大量出汗。如果運動時間稍長,人體失水較多,必然會感到口干舌燥。有的人運動后便大量飲水,一是覺得痛快,二是覺得大量飲水才能盡快補充身體需要,使體液平衡。實際上這種做法是不對的。人在運動時,體內(nèi)大量血液存留在四肢肌肉中。如果運動后馬上大量飲水,勢必會使胃腸道部分血管急劇收縮,吸收能力減弱,且使人感到胃部沉重悶脹,妨礙膈肌的活動,影響正常的呼吸。因此,夏日運動后應適量補充點水,特別是鹽水,不要快速大量飲水。
誤區(qū)3:赤膊涼快
悶熱的三伏天,有些人總喜歡光著脊梁,以為這樣涼快,其實未必如此。從生理角度分析,人的體溫調(diào)節(jié)不僅靠皮膚蒸發(fā),而且還靠皮膚輻射等。據(jù)測定,在氣溫18-28攝氏度的環(huán)境里,人體體溫的70%靠皮膚輻射、對流和傳導散熱;氣溫達到35攝氏度時,體溫主要靠皮膚蒸發(fā)散熱;當氣溫繼續(xù)升高時,皮膚不但不能通過輻射方式散熱,還會從外界環(huán)境中吸收熱量。所以,如果這時赤膊,就容易吸收熱量,非但不涼快,反而會感到更加悶熱。
誤區(qū)4:夏夜不宜晚睡
有人認為夏季后半夜氣溫下降再睡而第二天晚起可更好地休息。但按人體“生物鐘”的規(guī)律,睡眠的最佳時間是22-23時,早晨5-6時是生物鐘的“高潮”,此時起床精神最好。因此,夏季仍應按時起居。
誤區(qū)5:開門窗通風涼快
在夏季酷熱的日子,室外氣溫很高,有時連外面的風都是熱的,這時打開門窗會使室內(nèi)外的溫度一樣高。所以,夏日如室外氣溫很高,應在氣溫最高的14時前關上門窗,使室內(nèi)氣溫保持較低的水平,到傍晚時再打開門窗,房間里會顯得涼快些。
夏季養(yǎng)生
天地萬物都有個“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運動和變化的規(guī)律。人們想健康長壽就應該很自然地“應天順時”,遵循這個規(guī)律。要不要爭取“天人和諧”這是個觀念問題。如果不接受這個觀念,硬要與大自然“擰”著干,逞“英雄”,行不行呢?不行!因為“人”不管有多大本事,都無法改變“人體”的“自然屬性”。組成人體的60兆生命細胞從600萬年前由“猿”變成“人”的時候,就和萬物一樣也有個“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運動和變化的規(guī)律。盡管現(xiàn)代科技十分發(fā)達,可以局部改變?nèi)梭w的新陳代謝,但仍然沒有可能改變大多數(shù)人的生命法則。
夏季染病,大都當即發(fā)作,故有“六月債,還得快”之說。但有一種病是有所潛伏,到秋季才發(fā)作,如延至冬季就很嚴重了!——這就是“心病”。也即《內(nèi)經(jīng)》所說的“此夏氣之應,養(yǎng)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冬至重病”。但必須說明的是這里說的“心病”,并非是指現(xiàn)代醫(yī)學上的“心血管病”,而是指精神方面的有關“神志、情志”的病(古書上所提及的“心”,實際上是相當于今天人們常說的“精神”)按中醫(yī)的“五行”說,夏季是“火旺(夏主心,夏天心火很旺)、土相(脾胃處于‘盛’的地位)、木休(肝處于相對的‘休養(yǎng)’狀態(tài))、水囚(腎易‘虧’)、金死(肺易‘虛’)”。心“火”一“旺”,“火克金”,所以容易造成“肺(金)虛”;本是“腎水”克“心火”,而“心火”很“旺”時,就容易出現(xiàn)“心火”對“腎水”的“反侮”現(xiàn)象,故“腎水”易“虧”。對于一般人來說,在夏天,防止“肺虛腎虧”很容易接受,而對于正處于很“旺”地位的“心”是否要重點保養(yǎng),就往往掉以輕心了!
氣象學將日最高氣溫大于或等于35攝氏度定義為“高溫日”,連續(xù)5天以上“高溫日”稱作“持續(xù)高溫”。氣溫過高,人的胃腸功能因受暑熱刺激,其功能就會相對減弱,容易發(fā)生頭重倦怠、胸脘郁悶、食欲不振等不適,甚至引起中暑,傷害健康。天氣熱,盡量避免在強烈陽光下進行戶外工作或活動,特別是午后高溫時段和老、弱、病、幼人群;在進行戶外工作或活動時,要避免長時間在陽光下曝曬,同時采取防曬措施:穿淺色或素色的服裝,帶遮陽帽、草帽或打遮陽傘;多喝水,特別是鹽開水,隨身攜帶防暑藥物,如:人丹、清涼油、風油精等。在高溫作業(yè)場所,企業(yè)要采取有效的防暑降溫措施,加強對工人防暑降溫知識的宣傳,合理調(diào)配工人的作業(yè)時間,避免高溫時段室外作業(yè),減輕勞動強度。還可以在飲食上加以調(diào)節(jié),喝些綠豆湯,用蓮子、薄荷、荷葉與粳米、冰糖煮粥不僅香甜爽口,還是極好的清熱解暑良藥,可以有效地防暑降溫,避免發(fā)生中暑。
一旦發(fā)生中暑,應將病人抬到陰涼通風的地方,躺下休息,給病人解開衣扣,用冷毛巾敷在病人的頭上和頸部,然后送往附近的醫(yī)院治療。
結(jié)語:夏天是炎熱的,所以我們在日常養(yǎng)生中,要注意降溫解暑。平時可以多吃一些在夏季適合吃的食物進行養(yǎng)生,還要多多注意平時的生活衛(wèi)生飲食習慣。避免疾病的發(fā)生。小編推薦的夏季養(yǎng)生知識大家可以多多學習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