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大的家族墓地有多大?墓地埋葬死人的地方;墳地主要是指人去世后,將遺體或骨灰式遺物統(tǒng)一集中到一個統(tǒng)一的地點,如太原仙居園,這是人類發(fā)展歷史上的文明和進步。如今隨著城市化的發(fā)展城市人口的增多,公墓建設(shè)成為了城市發(fā)展的必然。下面就跟360常識網(wǎng)一起具體看看中國最大的家族墓地等相關(guān)內(nèi)容。

中國最大的家族墓地
孔林,本稱至圣林,位于山東曲阜城北1.5公里處,是孔子及其后裔的家族墓地,是世界上延續(xù)時間最長的家族墓地。中國規(guī)模最大,持續(xù)年代最長、保存最完整的人造林和宗族墓群。
孔林在曲阜市城北約1.5公里處。當(dāng)初墓地不過一頃,二千四百年來孔子后裔及孔氏族人多埋葬于此,歷代帝王又不斷賜給祭田、墓田,面積不斷擴大。至清雍正八年(1730年)大興土木,歷時三年,建成這座有古樹三萬余株,占地達三千多畝規(guī)模宏大的人造林。其垣墻周長7公里,墻高3.4米,厚約5米。孔林內(nèi)洙水東西流,水上有洙水橋石坊,橋后享殿五間。最后為東周墓地,繞以紅墻,孔子墓位中部,墓東為其子孔鯉墓,南為其孫孔伋墓,這種格局稱之謂“攜子抱孫”。另有楷亭、駐蹕亭、子貢廬墓處等建筑。1961年3月,孔林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12月,被列入聯(lián)合國世界遺產(chǎn)名錄。

孔林在曲阜市城北約1.5公里處。當(dāng)初墓地不過一頃,二千四百年來孔子后裔及孔氏族人多埋葬于此,歷代帝王又不斷賜給祭田、墓田,面積不斷擴大。至清雍正八年(1730年)大興土木,歷時三年,建成這座有古樹三萬余株,占地達三千多畝規(guī)模宏大的人造林。其垣墻周長7公里,墻高3.4米,厚約5米?琢謨(nèi)洙水東西流,水上有洙水橋石坊,橋后享殿五間。最后為東周墓地,繞以紅墻,孔子墓位中部,墓東為其子孔鯉墓,南為其孫孔伋墓,這種格局稱之謂“攜子抱孫”。另有楷亭、駐蹕亭、子貢廬墓處等建筑。1961年3月,孔林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12月,被列入聯(lián)合國世界遺產(chǎn)名錄。
歷史沿革
孔林始建于魯哀公十六年(前479年)?鬃铀篮螅茏觽儼阉嵊谇烦潜便羲,那時還是“墓而不墳”(無高土隆起)。秦漢時期,雖將墳高筑,但仍只有少量的墓地和幾家守林人后來隨著孔子地位的日益提高,孔林的規(guī)模越來越大。
東漢桓帝永壽三年(157年),魯相韓勅修孔墓,在墓前造神門一間,在東南又造齋宿一間,以吳初等若干戶供孔墓灑掃,當(dāng)時的孔林“地不過一頃”。到南北朝高齊時,才植樹600株。宋代宣和年間,又在孔子墓前修造石儀。
元文宗至順二年(1331年),孔思凱主修了林墻,構(gòu)筑了林門。明洪武十年(1377年)將孔林擴為3000畝的規(guī)模。
雍正八年(1730年),大修孔林耗帑銀25300兩重修了各種門坊,并派專官守衛(wèi)。據(jù)統(tǒng)計,自漢以來,歷代對孔林重修、增修過13次,增植樹株5次,擴充林地3次。整個孔林周圍垣墻長達7.25公里,墻高3米多,厚約5米,總面積為2平方公里,比曲阜城要大得多,在這里既可考春秋之葬、證秦漢之墓,又可研究中國歷代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和喪葬風(fēng)俗的演變。
建筑特點
孔林占地3000多畝,林墻周長5591米,墳冢10萬余座,墓碑4003座,古建筑116間,歷代石像、石儀85對。
林門以長達1266米的神道與北城門相連,神道平直如矢,兩側(cè)檜柏夾侍,莊嚴肅穆。進入大林門,圍墻將大林門與二林門之間圍成一個封閉的縱深空間。有孔子以來歷代子孫墓葬十余萬座,除漢碑移入孔廟外,地面上還有宋、金、元、明、清、民國等時代墓碑和謁陵題記刻石等4000余塊,保存著宋、明、清各代石人、石馬、石羊、石獅、望柱、供桌和神道坊等石儀近千件。還建有門、坊、享殿、碑亭等六十余座明清建筑。
主要建筑
位于孔林的林道上,石質(zhì)結(jié)構(gòu),六柱五間五樓,廡殿頂坊中的“萬古長春”四字,為明萬歷二十二年(1594年)初建時所刻。坊長22.71米,寬7.96米。清雍正年間重修加固。石坊上雕有盤龍、舞鳳、麒麟、駿馬、斑鹿、團花、祥云等精美圖案,氣勢宏偉,造型優(yōu)美。
孔林大門
孔至圣林門始建于元代至順二年(1331年),大門牌坊為明代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添建,清雍正年間改稱“至圣林”。位于萬古長春坊北,大林門前。建于明代中期,清康熙年間重修。坊木質(zhì)結(jié)構(gòu),四柱三間三樓綠瓦頂,長11.35米,寬4.40米,坊明間花板上雕“至圣林”三字。坊前有明崇禎七年(1634年)雕鐫的石獅一對。
孔林二門
神道長約400米,神道兩側(cè)整齊排列著蒼檜翠柏,兩旁圍以紅墻。神道盡頭為孔林二門,門額石刻篆書“至圣林”三字,系清雍正十年(1732年)敕修。
洙水橋
洙水,原為西周魯國故城的北墻外護城河,后成為泗水的分支合流,在曲阜北形成洙、泗二水,因孔子當(dāng)年講學(xué)于洙泗之間,故以洙泗作為儒家代稱。隨著孔林的擴建,洙水部分河段被圈入孔林內(nèi)?琢謨(nèi)有洙水橋三座對稱而設(shè),中橋拱起如虹,前有“洙水橋”石坊,為明嘉靖二年(1523年)建,橋上“洙水橋”三字傳為明代權(quán)臣嚴嵩所書。

孔子墓甬道
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刻立華表、文豹、甪端等神獸?鬃由诠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享年七十三歲,卒后葬于此?鬃幽刮挥诳琢种衅系囟,東西30米,南北28米,高5米。墓前石碑二通。前碑篆書“大成至圣文宣王墓”后碑篆書“宣圣墓”三個字,碑前有石供案、下酒池和石砌拜臺以及磚砌花欞圍墻等。墓前有二石碑,前為明代正統(tǒng)八年(1443年)所立,黃養(yǎng)正書,后為元乃馬真后三年(1244年)孔子五十一代孫衍圣公孔元措立?鬃幽箹|為其子孔鯉墓,南為其孫孔伋墓,這種墓葬布局名為攜子抱孫。
子貢手植楷
孔子死后,弟子們帶來各自家鄉(xiāng)樹種栽植在孔子墓周圍,孔林內(nèi)樹種很多。子貢所植楷樹在明代枯死,僅存樹樁,后人立碑建亭以示紀念。
轉(zhuǎn)載請注明來源:360常識大全網(wǎng) http://www.sykyb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