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皇家園林是什么樣子?皇家園林,在古籍里面稱之為“苑”、“囿(yòu)”、“宮苑”、“園囿”、“御苑”,為中國園林的三種基本類型之一。下面就跟360常識網(wǎng)一起具體看看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皇家園林等相關(guān)內(nèi)容。

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皇家園林
晉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qū)晉祠鎮(zhèn),原名為晉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為紀(jì)念晉國開國諸侯唐叔虞(后被追封為晉王)及母后邑姜后而建。是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皇家園林,為晉國宗祠。祠內(nèi)有幾十座古建筑,具有中華傳統(tǒng)文化特色。晉祠其中周柏唐槐、宋代彩塑、難老泉被譽(yù)為“晉祠三絕”。1961年3月,晉祠被國務(wù)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diǎn)文物保護(hù)單位,2011年,被公布為第一批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

建設(shè)沿革
西周
西周(前11世紀(jì)—前771年)周成王姬誦封胞弟姬虞于唐,稱唐叔虞。其封地在今山西翼城,后來叔虞宗族的一支遷至?xí)x陽,在懸甕山麓晉水發(fā)源處建祠宇,稱唐叔虞祠。虞的兒子燮因境內(nèi)有晉水,改國號晉。
東漢
東漢漢安三年(144年),太原地震,波及晉祠。
南北朝
南北朝天保年間(550年—559年),文宣帝高洋擴(kuò)建晉祠,“大起樓觀,穿筑池塘”。讀書臺、望川亭、流杯亭、涌雪亭、仁智軒、均福堂、難老泉亭、善利泉亭等都始建于這個時期。自高洋以下皆續(xù)有修繕。
隋代
隋開皇六年(581年—586年),在祠區(qū)西南方增建舍利生生塔引晉水灌溉稻田,周回41里。
唐代
唐貞觀二十年(646年),太宗李世民到晉祠,撰寫碑文《晉祠之銘并序》,并又一次進(jìn)行擴(kuò)建。
宋代
北宋太平興國年間(976年—983年),宋太宗趙光義在晉祠大興土木,修繕竣工時還刻碑記事。
天圣年間(1023年—1032年),宋仁宗趙禎于追封唐叔虞為汾東王,并為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規(guī)模宏大的圣母殿。
宋哲宗元祐、紹圣年間(1086年—1098年),鑄造鐵人、筑蓮花臺以壯威儀。元祐二年(1087年),太原府社頭呂吉等人獻(xiàn)圣母殿檐柱木雕盤龍六條和圣母座物。元祐四年(1089年),鑄金人臺東南隅鐵人一尊(現(xiàn)存鐵人系民國十五年(1926年)補(bǔ)鑄)。紹圣四年(1097年),鑄金人臺西南隅鐵人一尊。紹圣五年(1098年),鑄金人臺西北隅鐵人一尊。東北隅鐵人早毀,于民國二年(1913年)補(bǔ)鑄。
宋徽宗崇寧中(1102年—1106年),重修圣母殿,賜號“慈廟”。政和元年(1111年),重修苗裔堂。政和八年(1118年),鑄魚沼飛梁鐵獅子一對。
金大定八年(1168年),更在飛梁大東,增建獻(xiàn)殿,專為圣母子貢獻(xiàn)祭品。面寬3間,深2間。
元代
元世祖至元四年(1267年),重修唐叔虞祠內(nèi)建筑,勘定晉祠四周地界。弋殷撰《重修汾東王廟記》。
元仁宗皇慶二年(1313年),僧洪治禪師重修奉圣寺。
元泰定帝致和元年(1328年),重修苗裔堂。元順帝至正元年(1341年),王思誠任河?xùn)|山西道(宣慰司),整修晉祠。次年,太原地震,波及晉祠,乃重修圣母殿。至正三年(1343年),石刻《孔子步趨圖》,置于清華堂。
明代
明洪武元年(1368年),重修雨花寺,正殿三間,左右配殿各三間。洪武二年(1369年),加封圣母為“廣惠顯靈昭濟(jì)圣母”。洪武三年(1370年),創(chuàng)建仙翁閣,又稱紅閣。
明永樂十年(1412年),僧圓覺禪師來奉圣寺,增建觀音堂,鑄圣母殿左鐘。十四年(1416年),建上生寺,正殿三楹,東西配殿各三閣。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補(bǔ)鑄蓮花臺西北隅鐵人頭。
明天順元年(1457年),圣母殿右側(cè)鑄造大鐘一口。天順五年(1461年),山西巡撫茂彪修葺晉祠,刻《重修晉祠碑記》。
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圣母殿立《御制祭文》碑。明正德六年(1511年),重修苗裔堂。正德八年(1513年)補(bǔ)鑄西北隅鐵人脛部。正德十五年(1520年),鑄昊天神祠鐘。
明嘉靖中,建白鶴亭。嘉靖十一年(1532年),王朝立在晉祠廟內(nèi)東南角創(chuàng)晉溪書院。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建讀書臺,修望川亭、唐叔虞祠、善利亭、難老亭。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一年(1561年—1562年),寧化王府修圣母殿、魚沼飛梁。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創(chuàng)建水母樓。
明隆慶元年(1567年),高汝行撰《重修晉祠廟記》,重修東岳祠。明萬歷年間(1573年—1620年),在獻(xiàn)殿前增建對越坊和鐘鼓樓。接著又在會仙橋的東面,重修了華麗的水鏡臺供演戲之用。
清代
清康熙元年(1662年),重建望川亭。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太原知縣周在浚重修唐叔虞祠,并撰文記之。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建呂祖閣?滴跛氖四辏1709年),再修唐叔虞祠。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整修奉圣寺,創(chuàng)建待鳳軒。
雍正八年(1730年),高氏重修臺駘廟。乾隆元年(1736年),建鈞天樂臺。乾隆二年(1737年),改建三圣祠、同樂亭。乾隆十二年(1747年),重修舍利生生塔。乾隆十六年(1751年),翰林楊二酉致仕回晉祠,致力于晉祠修繕。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重修公輸子祠。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山西巡撫朱珪、太原令周寬重建唐叔虞祠。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擴(kuò)建文昌宮、晉水七賢祠、鎖虹橋。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修魚沼飛梁。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建白鶴亭。乾隆五十年(1785年),建朝陽洞及讀書臺。乾隆六十年(1795年),擴(kuò)建昊天神祠、重修讀書臺。
嘉慶六年(1801年),修玉皇閣、三清洞,關(guān)帝廟落成。嘉慶十四年(1809年),全面修葺晉祠,包括蓮池、水榭、飛梁、臺駘廟、公輸子祠、三圣祠等。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修雨花寺。
道光五年(1825年),重修東岳廟。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修葺晉祠部分建筑。
咸豐五年(1855年),重建清華堂。
同治二年(1863年),重修奉圣寺。
光緒元年(1875年),光緒題“三晉遺封”匾額。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邑人劉大鵬完成《晉祠志》稿。光緒三十年(1904年),修晉祠待鳳軒。

民國
中華民國六年(1917年),建洗耳洞和真趣亭。
民國十五年(1926年),補(bǔ)鑄晉祠金人臺東南隅鐵人頭。
民國十六年(1927年),榮鴻肪筑陶然村別墅(榮家花園)。
民國十九年(1930年),建石舫“不系舟”。
新中國
1954年,修智伯渠,重建鎖虹橋。
1960年,重建望川亭,重修苗裔堂,擴(kuò)建文昌宮。
1964年,新建晉祠大門和望川亭,整修陸堡河及三臺閣。同年拆除同樂亭,改建山西歷代書畫室。
1965年,擴(kuò)建難老泉水堰,興建晉祠公園南湖大廳、船碼頭。
1975年,全面整修文昌宮。
1977年,山西省干部療養(yǎng)院歸還奉圣寺遺址房屋120間。
1978年,全面整修晉祠,平整土地47845平方米,遷出文物區(qū)內(nèi)住戶22家,王瓊祠南山建成六角亭一座,整修智伯渠,重砌善利泉水渠,修繕關(guān)帝廟、唐叔祠、三臺閣、晉溪書院。
1980年,在奉圣寺原址重建新遷建筑。
1980—1981年,在晉祠王郭村附近發(fā)掘的北齊東安王婁睿墓葬,墓中保存近200平方米的壁畫,為中國保存最早、藝術(shù)價值很高的歷史珍品。
1981年,擴(kuò)建唐碑亭。同年維修雨花寺、老君洞、瑞云閣、陶然村別墅等主要建筑。改造晉祠公園飲馬泉景區(qū),建造御井亭、藕香榭、長廊及牌坊等工程,至1989年全部竣工。
1991年,董壽平美術(shù)紀(jì)念館在晉祠博物館落成開館?讨茣x祠內(nèi)外八景碑竭,并建碑廊;謴(fù)晉溪書院。建太原王氏始祖王子喬祠。
轉(zhuǎn)載請注明來源:360常識大全網(wǎng) http://www.sykyb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