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如何教子 “水可載舟,亦可覆舟”
唐太宗李世民(598—649),唐代皇帝,唐高祖李淵次子。武德九年六月四日,李世民發(fā)動玄武門之變,殺死李建成、李元吉,逼唐高祖李淵退位,自己稱帝,是為唐太宗。次年(627)改元貞觀。唐太宗即位后,居安思危,任用賢良,虛懷納諫,實行輕徭薄賦、疏緩刑罰的政策,并且進行了一系列政治、軍事改革,終于促成了社會安定、生產(chǎn)發(fā)展的升平景象,史稱“貞觀之治”?!柏懹^之治”是中國封建時代最著名的“治世”。
隋朝的第二代皇帝隋煬帝殘酷欺壓百姓,荒淫腐化,使人民處于水深火熱之中。農(nóng)民起義如同烈火一樣在全國蔓延開來。隋朝被推翻了。隋煬帝被人活活勒死了,下場是十分可悲的。
唐太宗看到隋朝的滅亡,深深地吸取了教訓。所以,他當了皇帝以后,盡力減輕百姓的負擔,不許官吏腐化,免得自己和自己的后代也落得個隋煬帝那樣的下場。
他召集眾大臣來,囑咐說:“我原在民間生活,很了解百姓疾苦。當了皇帝以后,辦事總是小心謹慎。即使如此,仍然常常出現(xiàn)差錯。太子自幼生活在皇宮中,每天吃喝玩樂,百姓的困苦,他一概不知,將來處理國家大事,很可能出錯。所以,你們一定要好好幫助他??!”
唐太宗懂得國家要興望發(fā)達,長治久安,搞好子女教育非常重要,認為教誡太子諸王是“當今日之急”。因此,他給幾個兒子選擇的老師都是德高望重、學問淵博的人。并且一再告誡子女一定要尊重老師。
一次,太子的老師李綱因患腳疾,不能行走。怎么辦呢?在封建社會里面,后宮森嚴,除了皇帝和他的后妃、子女可以坐轎外,其他官員不要說坐轎,就是出入也是誠惶誠恐的。唐太宗知道后竟特許李綱坐轎進宮講學,并詔令皇太子親自迎接老師。
后來,唐太宗又叫禮部尚書王圭當他第四個兒子魏王的老師。有一天,他聽到有人反映魏王對老師不尊敬。唐太宗十分生氣,他當著王圭的面批評兒子,說:“以后你每次見到王圭,如同見到我一樣,應當尊敬,不得有半點放松。”從此,魏王見到老師王圭,總是好好恭迎,聽課也認真了。由于唐太宗家教很嚴,他的幾個兒子對老師都很尊敬,從不失禮。
唐太宗害怕兒子們因為養(yǎng)尊處優(yōu),不了解社會,所以十分重視對兒子們的教育。他除了選擇有名望的學者當老師之外,還注意隨時隨地地啟發(fā)兒子們的思想認識。
他同兒子們一起吃飯時,就問:“你們知道飯的來歷嗎?”兒子們說:“不知道?!碧铺诰驼f:“這是農(nóng)民辛勤勞動種植出來的,只有不誤農(nóng)時,讓老百姓高高興興種好地,你們才會永遠有飯吃?!?/p>
看見兒子們練騎馬,就問:“你們對馬了解嗎?”兒子們說:“不了解”。唐太宗就說:“馬是代人出力的牲口,不要讓馬太累,這樣才可以永遠有馬騎?!?/p>
看見兒子們劃船,就問:“你們了解船嗎?”兒子們說:“不了解”。唐太宗就說:“船啊,好比國君,水啊,好比百姓。水能載船,也能覆船。你們將來當國君,要牢記這個道理呀!”
看見兒子們在一棵大樹下乘涼,就問:“你們了解樹嗎?”兒子們說:“不了解?!碧铺诰驼f:“這棵樹雖然彎曲,但如果認真矯正它,就能長直了。做國君的,雖然會犯錯誤,只要虛心接受意見,就會心明眼亮起來。你們都要牢記在心??!”
只要有機會,唐太宗就教導太子,要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弱點。
有一天,太子在湖中劃船。正巧,唐太宗從湖邊走過,就停住了腳步。太子看到了父皇,就將船劃到岸邊,問:“父皇找我有事嗎?”唐太宗問:“你知道船是靠什么行走嗎?”太子想了想,答:“靠水,才能行走?!碧铺谟謫枺骸澳阒浪宄窃鯓油鰢膯??”太子想了想,說:“隋煬帝殘暴荒淫,大興土木,迫害百姓,百姓就造反了。您順應民心,乘勢滅了隋朝?!碧铺诼犃?,點了點頭,說:“你說得不錯??赡阒绬幔拷永锏乃热缡前傩?,水上走的船好比是君王。水可以把船浮起來行走,也可以把船打翻,讓船沉下去。我的意思是說,百姓可以使君王取得天下,百姓也可以使君王失去天下?!碧诱f:“父皇說得很深刻?!碧铺谠俅味摚骸扒f千萬記住這個道理??!”唐太宗的原話是:“水可載舟,亦可覆舟。”
由于這句話道出了皇帝的真實處境,含有很深的哲理內(nèi)涵,所以流傳至今,成了一句不朽的名言。唐太宗不僅教訓太子,讓太子知道,當皇帝的要知道自己的短處,如果不了解百姓,就會做出錯誤的決定。他對自己也是一樣地看待,并不認為皇帝就都是對的。所以,他命令各級官員:“今后,我發(fā)出的命令,若有不符合百姓利益的,或其他不合理的,希望大家能給我指出來,不得糊里糊涂地照辦?!?/p>
到了晚年,唐太宗更加注重對太子的教育。他認為,培養(yǎng)治國的本領,不僅要懂得治國的道理,更重要的事還必須親自去實踐一番,使自己具有實際的治國能力,因此,他命令太子代他處理一部分政事,使太子在實際從政中學到經(jīng)驗,增長才干。
唐太宗還根據(jù)自己治國的經(jīng)驗教訓,寫成了《帝范》一書,用來教育子孫。他在《帝范》的《前序》中說:“汝以幼年,偏鐘慈愛,義方多闕,庭訓有乖,擢自維城之居,屬以少陽之任,未辨君臣之禮節(jié),不知稼穡之艱難。余每以此為憂,未嘗不廢寢忘食?!耘R前蹤,博采史籍,聚其要言,以為近誡云爾。”大意是說:因為你年紀太小,又受到多方面的慈愛,所以對你的道德和為人方面的教育很缺乏?,F(xiàn)在把你立為太子之后,你對君臣之間的禮節(jié)還不太明白,尤其不知道老百姓種田生產(chǎn)的艱難。我每想到這里,都深深地為你而擔憂,有時甚至為此而廢寢忘食。這樣我就根據(jù)前代君王的事跡,博采歷史書籍上的種種記載,把其中重要的言論匯集在一起,把它作為對你的訓誡?!兜鄯丁饭灿惺壕w、建親、求賢、省官、納諫、去讒、戒盈、崇儉、賞罰、務農(nóng)、閱武、崇文。李世民為兒子想得十分周到,這十二個問題的確是擔任君王必須面對的問題。更了不起的是,李世民并不認為自己就是帝王的典范。他在《后序》中坦白地承認自己有許多缺點。例如:喜歡那些珍寶古玩,興建了不少高臺深池作為自己游覽之地,好幾次到外地去巡幸,使人民很勞累等。他說:這幾件事,都是我的過失,你不要效法我。李世民對兒子說:我自己雖有缺點,但是畢竟功勞很大,老百姓不至于怨恨我;而你沒有一絲一毫的功勞,由于祖父和父親的功業(yè),而登上了帝位。如果你能夠為國家百姓做許多好事,那自然國泰民安,自己也沒有什么危險;如果放縱自己的欲望,做許多壞事,百姓就不會擁戴你,甚至會使你的帝業(yè)廢黜,自身的性命都不保。——這也許是歷代帝王在教育子孫時說得最明白最理智最徹底的訓誡了。
唐太宗十分注重讓孩子學會認識自我,但所用的方法卻絕非空洞的說教,往往用淺顯的故事、生動的比喻來引導孩子。當下的父母,有許多喜歡以說教的方式來教育子女,若是覺得自己的理論水平不夠,“說不過”孩子了,便努力去找其他人來幫忙教育。這些方法其實都是不可取的,就像唐太宗教導孩子要自知一樣,父母們也應當時刻反省自己的教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