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君怪招治腐:隋文帝“釣魚”唐太宗“獎勵”
在古代,為官者行賄受賄、貪贓枉法者的確不少。如何去治貪懲腐,是一個老大難的問題,歷代的明君圣主對之均十分重視,所施行的反腐招數(shù)五花八門。其中,隋唐時期兩位明君的反腐手段,頗為奇特。
隋文帝“釣魚”反腐
前幾年,上海的“釣魚”執(zhí)法事件鬧得沸沸揚揚。歷史上也曾有過類似“釣魚”行為,拋魚鉤的幕后操縱者就是隋文帝楊堅。
楊堅是隋朝的開國皇帝,他結(jié)束中國自西晉末年以來近300 年的分裂局面。在位23 年,勤思善治,性格沉穩(wěn)內(nèi)斂,治國有道。《隋書》中對他的評價是“深思治術(shù)”,這可從他開創(chuàng)的一直沿用至今的科舉選拔制度上,略窺一斑。這種制度摒棄了出身的貴賤,不限門第,唯才是舉,也廢除了九品中正制的推薦選拔,推薦即是人推薦人,自然存在弊端。而以試取第,體現(xiàn)了公平性,堵住了在用人上的腐敗之源。
楊堅對官員的日常管理很有一套。他強化對官員的監(jiān)督,《隋書》記載,隋文帝楊堅讓親信“ 密查百官”,發(fā)現(xiàn)貪腐行為便嚴懲不怠。曾一次罷免河北52 州貪官污吏200 人;而且還以“ 釣魚”的手段暗中灑下誘餌,讓貪官自己現(xiàn)身。具體操作上這樣的:他派人暗中向一些可疑的官員行賄—— 先“ 私以賄之”,這些人一旦受賄,即行處死。
唐太宗“溫柔”治貪
唐太宗李世民治貪重監(jiān)察,在全國上下建立了完整的監(jiān)察機構(gòu)。貞觀八年,分遣李靖、楊恭仁、王圭等使巡省天下,后又遣巡察使二十多人,考察地方風俗和官員的政績。他把地方官的姓名記錄在屏風上,有什么政績和惡跡都記在名字下面作為獎懲依據(jù)。貞觀二十年,刺使、縣令以下的地方官,上千人因政績不佳而受懲處,七人被處死,二十人受到提拔。太宗治貪,嚴于執(zhí)法。他說:“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p>
有趣的是,李世民對那些有為但是受賄的貪官個別時也“網(wǎng)開一面”,不是“處罰”,而是“獎勵”。你貪什么,就獎你什么。
有個叫長孫順德的官員,一次他收了別人賄賂的絹綢數(shù)十匹。這事被李世民知道了,于是他在會上輕描淡寫地通報了長孫順德的受賄情況,通報完了,李世民問了一句:“ 長孫順德受賄數(shù)十匹,這說明了什么?”眾官莫不敢言。李世民說:“ 這說明了長孫順德家里缺綢緞啊! 好,你家缺綢緞,我就獎給你綢緞?!?/p>
他叫人搬來許多綢緞,都壓到長孫順德的背上,叫他親自背回去。長孫順德僵在那里,大汗淋漓。過了一段,又發(fā)現(xiàn)了像長孫一般的作奸犯科者—— 右衛(wèi)將軍陳萬福,索取了驛站數(shù)石麥麩。唐太宗如法炮制,叫他當著大家的面,將幾石麥麩從朝堂挑回家去。陳萬福羞愧滿面狼狽不堪。
如此的“ 溫柔”肅貪,不亞于“ 霹靂手段”所取得的效果。李世民在位期間,是歷史上貪污腐敗最為收斂的時代之一,盛世清風習(xí)習(xí),為百姓所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