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雀臺的歷史沿襲 銅雀臺是如何退出歷史舞臺?
曹操消滅袁氏兄弟后,夜宿鄴城,半夜見到金光由地而起隔日掘之得銅雀一只,荀攸言昔舜母夢見玉雀入懷而生舜。今得銅雀,亦吉祥之兆也,曹操大喜,于是決意建銅雀臺于漳水之上,以彰顯其平定四海之功。
銅雀臺在哪里?在史書里,在漢賦、唐詩、宋詞里,在電視劇《三國演義》里,都出現(xiàn)過。這就是今邯鄲市轄的臨漳縣城西17公里的“古鄴城遺址保護區(qū)”內(nèi)的三臺村西。
銅雀臺位于河北臨漳縣境內(nèi),距縣城18公里。這里古稱鄴,古鄴城始建于春秋齊桓公時,在三國時期,曹操擊敗袁紹后營建鄴都,修建了銅雀、金虎、冰井三臺。銅雀臺到明代末年已基本被毀,地面上只留下臺基一角。據(jù)文物保護部門介紹,到此訪古的游客不斷增多,臨漳縣準備以曹魏時期三臺原貌為版本,動工重建銅雀臺等鄴城三臺。一總投資7562萬元的項目已經(jīng)有關部門批準。按照規(guī)劃,除了重建三臺,還將建設三臺文物展覽館、鄴城模型和銅雀臺文化公園。
中國古代的臺式建筑始于周,成長于春秋、戰(zhàn)國,至秦漢日趨完美。曹操在鄴城建三臺、特別是銅雀臺,是我國古代臺式建筑的杰作。銅雀臺初建于建安十五年(210年),后趙、東魏、北齊屢有擴建。這是以鄴北城城墻為基礎而建的大型臺式建筑。當時共建有三臺,前為金鳳臺、中為銅雀臺、后為冰井臺。歷史上的銅雀臺到底是什么模樣?我想或許與電視劇《三國演義》中的摸樣差不多。據(jù)史書載,銅雀臺最盛時臺高十丈,臺上又建五層樓,離地共27丈。按漢制一尺合市尺七寸算,也高達63米。在樓頂又置銅雀高一丈五,舒翼若飛,神態(tài)逼真。在臺下引漳河水經(jīng)暗道穿銅雀臺流入玄武池,用以操練水軍,可以想見景象之盛。
2012年11月8日,河北臨漳縣鄴城博物館和銅雀三臺遺址公園被河北省科學技術廳認定為河北省第三批省級科普基地。這是邯鄲惟一入選的縣區(qū),也是該縣繼鄴城遺址產(chǎn)業(yè)園榮獲2012年河北省“十大文化產(chǎn)業(yè)項目”之后獲得的又一殊榮。銅雀三臺遺址公園于2011年成功榮膺國家AAA級景區(qū),是人們了解曹魏歷史的代表性場所。公園內(nèi)現(xiàn)有金鳳臺遺址、銅雀臺遺址、文昌閣、碑廊和曹操轉(zhuǎn)軍洞、曹操塑像、文物陳列館、建安七子館、鄴城及遺址現(xiàn)狀展示館等,生動直觀的展示了鄴城文化的魅力,游客能在游覽中愉悅的接受科普旅游知識。
銅雀臺,達到了中華國古代臺式建筑的頂峰。銅雀臺初建于建安十五年(210年),十六國后趙石虎時,在曹魏銅雀臺原有十丈高的基礎上又增加二丈,并于其上建五層樓,高十五丈,共去地二十七丈。窗戶都用銅籠罩裝飾,日初出時,流光照耀。又作銅雀于樓頂,高一丈五尺,舒翼若飛。《中記》記載。
北齊天保九年(558年),征發(fā)工匠三十萬,大修三臺。整修后,銅雀臺一度改名為“金鳳臺”。到唐代,又恢復了舊名“銅雀臺”。元末,銅雀臺被漳水沖毀一角,周圍尚有一百六十余步,高五丈,上建永寧寺。
明朝中期,三臺還存在。明末,銅雀臺大半被漳水沖沒。如今的銅雀臺,在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牌子后面,只剩下一掊不足十米高的夯土堆,在其前方的金鳳臺也只有不足二十米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