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仁軌是什么樣的人?如何評價唐朝名將劉仁軌
劉仁軌是個什么樣的人?如何評價唐朝名將劉仁軌
說起唐朝名將劉仁軌,大多是贊譽之詞。他一直被當作抗倭第一人的民族英雄被后人所景仰。當然,戰(zhàn)功令劉仁軌聲名顯赫,他本人也是位才兼文武的人,后來出將入相。
說起唐朝名將劉仁軌,大多是贊譽之詞。他一直被當作抗倭第一人的民族英雄被后人所景仰。當然,戰(zhàn)功令劉仁軌聲名顯赫,他本人也是位才兼文武的人,后來出將入相。劉仁軌在乾封元年(666)由于軍功,被拜為相,四次任相,三次退休,做了十九年的宰相,直至終老。他的官場之路雖有沉浮起落,但無大風大浪。他雖算不上一代一流賢相,但在唐朝那種劍拔弩張的爭權(quán)奪勢的政治格局下,仍然能善始善終。在他逝世后,武后居然廢朝三日,令百官前往吊唁,并加以冊封,陪葬乾陵。其聲望和受寵的程度不言而喻。為什么他會如此受重視?恐怕與他為官的圓滑是分不開的。
一、 劉仁軌身為一國之相,位高權(quán)重,本應以國家利益為根本,處處為大局著想,但他卻為了自己的一點私人恩怨,置國家利益于不顧,假公濟私、公報私仇,陷國家于危難之中。劉仁軌在為左仆射時,與中書令李敬玄有矛盾。時吐蕃入侵,劉仁軌奉命出征,但是他所遞交的奏折多遭到李敬玄的反對,使其懷恨在心。于是劉仁軌上表唐高宗舉薦李敬玄替代自己。李敬玄當然是推辭不已,不明就里的高宗也說:“仁軌須朕,朕亦行之,卿何辭”,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李敬玄硬著頭皮出征,結(jié)果在青海大敗,導致吐蕃由此更為興盛。
劉仁軌明知李敬玄不能勝任,但為了泄一己之憤,而把國家大事當作他打擊政敵的工具。李敬玄在青海一敗后一蹶不起,國家利益也由此受到了重大損失,這也成為以后唐朝軍事由勝利轉(zhuǎn)向失利的一個重要轉(zhuǎn)折點。劉仁軌因“逞其私忿”,而“陷人之所不能”,實在是沒有一點宰相度量,其做法也非君子所為,更重要的是“覆徒貽國之恥,忠恕之道,豈其然乎?”。
二、劉仁軌貪慕虛名??粗孛暠臼呛檬?,但是過于追求虛名,就過猶不及了。時劉仁軌與宰相李義府不和,李義府一直尋機報復。當唐軍討伐百濟時,李義府督促劉仁軌進行海上運輸,由于遭遇大風,翻了船,死傷眾多。李義府派袁異式去定劉仁軌的罪,后由于舍人源直心的辯解他才得以逃脫死罪。在劉仁軌立有軍功被擢升后,袁異式非??只?。劉仁軌安慰他“無以昔事不安耶?知君為勢家所逼”,而且當場摔杯子表態(tài)。他果然沒有失言,在他擔任知政事時,袁異式不久也被升遷詹事丞。這表現(xiàn)了劉仁軌的胸懷大度、公私分明,本來是值得我們稱贊和提倡的。
但此后,劉仁軌聽到了些許風言風語,又立即舉薦袁異式為司元大夫,即戶部侍郎。這就有點讓人匪夷所思。本來朝廷官員的升降需經(jīng)過嚴格的考核,而他卻為博得一個好聲名為他人所左右。這種做法既不公正也不合理,喪失了做人的基本原則。監(jiān)察御史杜易簡謂人曰:“斯所謂矯枉過正矣!”
劉仁軌不但在戰(zhàn)場上戰(zhàn)績卓著、才能超人,而且在官場那種權(quán)力角逐中善于自我保護,做到游刃有余、善始善終,的確令我們敬佩。同時他也是一個平凡之人,有其狹隘自私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