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當中到底有多少顆行星?
2015年1月23日 | 3,718
不久前,當筆者是個孩童時,對行星的認識還只停留在我們自己太陽系的范圍內:幾顆巖石質的行星、四個氣體巨行星,以及衛(wèi)星、小行星、彗星、柯伊柏帶天體(包括了那時候還被當作行星的冥王星和它最大的衛(wèi)星卡戎在內),僅此而已。
但所有這些只不過是環(huán)繞著太陽運行的幾個世界而已,太陽擁有八顆行星(按照最新定義)??蓜e忘了,太陽也只是銀河系2000億到4000億顆恒星中的一顆,我們想知道其他恒星是不是也擁有它們自己的行星世界,也想知道這些行星世界究竟是什么樣的。
幾十年前,談及行星時大多帶有推測性,只能根據那時候的所知,也就是我們銀河系內的恒星,對其進行理論性探討。銀河系內恒星的大小、質量、直徑和亮度都各不相同。太陽只是一顆G類恒星,而主要的分類便有七種。
通常我們認為太陽比較有代表性,而且屬于相對較暗的恒星,因為夜空中很少能看見O類、B類或A類恒星,以及那些發(fā)展到晚期的紅巨星。但是實際上,我們之所以能夠看見這些恒星,是因為它們比肉眼所見還要亮,所以我們看到了更多的這類恒星!全天離太陽最近的恒星——比鄰星(南門二),不通過中型尺寸以上的望遠鏡是無法看到的。
太陽的質量和亮度超過了銀河系中95%的恒星。而銀河系中M類紅矮星數(shù)量占到全部恒星的3/4,它們的質量是太陽質量的8%到40%。
還有其它因素,太陽在銀河系中是孤立存在的;它不受其它恒星引力的束縛。但這同樣也不意味著孤立恒星是銀河系的普遍現(xiàn)象。
恒星可以成雙成對(雙星),也可以三顆簇擁在一起(三合星),甚至于可以是幾百到幾十萬顆恒星,以星團或星群的方式存在。
我想說的重點在于:如果要想知道宇宙中到底有多少行星,并不能以太陽系的行星數(shù)量簡單乘以所知恒星數(shù)量,這種估算是比較天真的,因為人類掌握的信息實在太少。但是假如我們只是為了好玩,按照這種算法,就可以算出銀河系中所有行星的數(shù)量大概為2萬億到3萬億之間(這還不包括這些行星所擁有的衛(wèi)星數(shù)量)。這些行星的地表形態(tài)必然是千差萬別,這點從太陽系就可以看出。
但是在過去的幾十年中,我們已經開始尋找行星。通過一些不同的方法,可以偵測到系外行星。其中有兩種方法最為常見。一種是“徑向速度法”,它是通過觀測行星在環(huán)繞其宿主恒星運行過程中,受引力影響而搖擺的程度,來推測行星(或一組行星)的質量與半徑。
另一種是凌日法。假如視角合適,當行星通過恒星前方時,便會暫時地阻擋這顆恒星的光線。我們可以通過恒星光度的規(guī)律性改變,來獲知這顆行星的存在。
行星的數(shù)量巨大,我們必須認識到,通過我們的這些方法,不可能觀測到全部行星。美國宇航局的開普勒望遠鏡的視野內有大約10萬顆恒星,但我們只在其中發(fā)現(xiàn)了幾百至幾千個行星。
這并不意味著恒星擁有行星的百分比很小。試想一下:假如在其它行星上用開普勒望遠鏡觀測我們的太陽系,相對于觀測視角,太陽系各個行星的傾角是不同的。下面是太陽系各行星能夠被凌日法觀測到的概率:
現(xiàn)在你可能會覺得凌日發(fā)生的概率實在是太小了,但實際上你還只猜對了一半。舉個例子,火星和水星體積太小,遮擋不了足夠面積的太陽光,即便用人類現(xiàn)在最先進的探測科技也無法探知。而四個大型氣體行星體積夠大,但是軌道又過長,凌日機會太小,無法成為候選行星。
因此假如用開普勒望遠鏡觀測和10萬顆類似太陽的恒星,大概只能發(fā)現(xiàn)410顆恒星擁有總共700顆的行星。
不過目前開普勒望遠鏡已經發(fā)現(xiàn)了11000多顆至少擁有一顆候選行星的恒星,以及18000多顆潛在的行星正在圍繞著這些恒星運行,它們的軌道周期從12小時到525天不等。我們從這些研究中的所知包括:
1.行星間的差異非常巨大,大多數(shù)和地球不同;
2.行星圍繞的恒星種類很多,有雙星,也有三合星;
3.我們所觀測到的行星,只是那些足夠大、離恒星足夠近,且剛好處于合適觀測角度的行星。
銀河系中有1000億至2000億顆行星,確實如此。但這并非是一個估算值,只是理論下限。如果估算的話,數(shù)量級至少要跳一級——10萬億顆(如果把那些存在于外圍的行星算進去的話,可能要跳兩級),而這只是就我們的銀河系而言!
這還不包括所謂的流浪行星,也就是那些沒有宿主恒星的行星,如果算上這些位于宇宙深處的行星,我們生活的銀河系的行星總量還要在剛才的基礎上乘以100至100萬,就是說銀河系中應該有10^15至10^19顆行星。
換而言之,根據目前的探測結果,可以認定幾乎所有恒星都自帶行星,而它們中的大部分——尤其是M類恒星——在它們的內太陽系中,還會擁有比我們太陽系更多的巖石行星,而外太陽系就更不用說了!
隨著科技進步,人類能更精確地重估這個數(shù)字,但就目前看來,行星的數(shù)量至少和恒星數(shù)量等同,只會更多——行星數(shù)量至少是恒星數(shù)量的8倍。
而像我們這樣的太陽系在宇宙中是否常見,其常見度是略高于平均水平還是略低,目前還不能確定。但無論怎樣,僅僅我們的銀河系內就有數(shù)以萬億計的行星。還要記得,在宇宙中,我們的銀河系也絕非是獨一無二的。
在我們的可觀測宇宙中,至少擁有2000億個星系(有可能更多),因此我們的宇宙中有10^25個行星。如果你想看看有多少個零的話,那就是1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而這還沒有把無宿主恒星的行星算進去。
這個數(shù)字只會越來越精確。讓我們繼續(xù)尋找吧,不只是行星,還有水和氧氣,以及生命的跡象。如果我們堅持不懈,如果我們認真,我們肯定會非常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