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亚洲人人做人人爽|欧美日韩在线观看视频|在线a免费播放a视频|亚洲免费AV在线

<source id="usrd9"><ins id="usrd9"></ins></source>

<form id="usrd9"><tr id="usrd9"></tr></form>
      1. 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文史百科 > 正文

        望遠鏡最早在明末傳入中國 乾隆后流行官宦家

        2017-01-01 10:48:17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語:當時的歐洲沉浸在由馬可波羅編織的“東方綺夢”中,貴族們借助中國茶、瓷器乃至庭院營造的華麗世界來感受遙遠東方文化的氣息,有著“海上馬

        當時的歐洲沉浸在由馬可波羅編織的“東方綺夢”中,貴族們借助中國茶、瓷器乃至庭院營造的華麗世界來感受遙遠東方文化的氣息,有著“海上馬車夫”之稱的荷蘭人更渴望清政府開放貿易,從而叩開這個遙遠帝國的大門。

        1655年8月,荷蘭使團抵達廣州,藩王出城歡迎

        這是1655年荷蘭使團抵達廣州后,藩王出城舉行歡迎儀式的盛大場景。當時的歐洲沉浸在由馬可波羅編織的“東方綺夢”中,貴族們借助中國茶、瓷器、博古架乃至庭院營造的華麗世界來感受遙遠東方文化的氣息,有著“海上馬車夫”之稱的荷蘭人更渴望清政府開放貿易,從而叩開這個遙遠帝國的大門。

        1655年6月19日,16人的荷蘭政府使節(jié)及荷蘭東印度公司成員豪伊爾(Pieter de Goyer)、凱瑟爾(Jacob Keyzer)從印尼的巴達維亞港出發(fā),航行兩個月后抵達虎門碼頭。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兩個高級商務官侯葉爾和凱塞爾帶著給順治帝的表文上岸后,找到廣東的兩位藩王,遞上了呈文。藩王看過呈文后,認為荷蘭國的朝貢“乃朝廷德威遠被”,于是率領大隊儀仗出城,舉行盛大儀式,歡迎使團到達廣州。

        隨后,平南王立刻上疏朝廷,請求接納荷蘭人進貢。第二年的2月22日,荷蘭人得到許可后,于3月17日從廣州動身,7月17日到達北京,10月2日,使團在紫禁城覲見順治皇帝要求通商。

        使團管事約翰·尼霍夫能寫善畫,他將沿途所見事物記載下來,并繪制了大量畫稿,回國后制成版畫和游記出版,成為西方人第一次直觀地了解中國的重要材料,而借他的文字和畫筆,這些珍貴的歷史場景也能在今天得以再現(xiàn)。

        “海上馬車夫”350年前就已到訪廣州

        華商亮相首屆世博會 “榮記湖絲”奪金獎

        1851年5月1日,英國倫敦萬國工業(yè)產品博覽會在海德公園開幕,這也是第一屆世博會。據(jù)史料記載,海德公園內的展館主題建筑占地19余畝,為玻璃全覆蓋的鋼架建筑,相當之富麗堂皇,被譽為“水晶宮”,至今被人津津樂道。雖然清政府當時財力拮據(jù),無力以政府名義參展,但不少精明的中國商人從中嗅出了商機,更何況英國人也非常希望博覽會帶上一些東方色彩。

        早在1850年7月,一些在華的英國商界和政界人士就在廣州和香港舉行了多次會議,推進中國商品到倫敦展出。他們還組成了專門的委員會,除了經(jīng)典的絲綢、瓷器、茶葉之外,鼻煙壺、廣繡、折扇、雨傘、牙雕等“廣貨”全在推薦之列。在博覽會上,由廣東香山拱北北嶺人徐榮村攜帶參展的“榮記湖絲”更奪得金、銀大獎,這也是中國產品首次在世界博覽會上取得第一名金獎,“榮記湖絲”得此殊譽后,在中外市場上大為暢銷。

        此外,在博覽會上亮相的牙雕、鼻煙壺、折扇等工藝品也贏得了極高贊譽,用評委會的話來說,就是“在木制、骨制、象牙、珍珠的雕刻技術上,中國沒有任何競爭對手”??纯催@張150多年前的畫作,再想一想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盛景,對比今昔,想必你也會對貿易與文明之間的聯(lián)系有更多的理解,對“海上絲路”的歷史成就有更多的認知。

        做洋商生意

        必先學“鬼話”

        流行于十三行的“鬼話”字典

        上面的小冊子是清代商人學習外語的工具書,看看這些用中文標注的英語商業(yè)詞匯發(fā)音,不知道讀者你會不會想起曾在老上海流行一時的“洋涇浜”英語。其實,上?!把鬀茕骸钡谋亲?,就是十三行時期廣州外貿商人獨創(chuàng)的“廣東英語”,又稱“鬼話”,這本小冊子,就是學習“鬼話”的神器啦。

        到了后來,連洋人到廣州做生意,也得照著“鬼話”詞典講,跟中國人做生意才順利。直到今天,粵語中的英語音譯詞匯是其他各地方言望塵莫及的,這也說明了“海上絲路”所代表的開放傳統(tǒng)對廣州本土文化影響之深。

        欲知天下事

        必用千里鏡

        這是19世紀初商船上使用的望遠鏡。望遠鏡在清代已流行于名門顯宦之家

        望遠鏡,當時又叫“千里鏡”,最早在明末傳入中國,清代乾隆年間以后,已流行于廣州的高官顯宦之家。廣東學海堂的創(chuàng)辦者、道光年間兩廣總督阮元就是“千里鏡”的鐵桿粉絲,他曾這樣贊美望遠鏡:“能令人見目不能見之物,其為用甚博,而以之測量七曜為尤密”。

        望遠鏡的流行,是廣州“開風氣之先”的一個象征,再看一看那些古老而又充滿了理性之美的繪圖儀、顯微鏡、西醫(yī)書、西醫(yī)手術刀,相信你明白,“海上絲路”的商貿之旅背后,是生生不息的促進文化交流與演進的力量。

        轉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