漲知識 中國古代鎧甲大全 這些鎧甲你認識幾個?
中國古代鎧甲,由于材料、保存上的問題,能夠完整保存至今的很少,大部分只能根據(jù)史籍和出土的零碎來推測研究。我國古代基本使用札甲,年代久一點,連接鎧甲的麻繩或皮條就會腐爛,造成保存不易。而歐洲鎧甲除了本身材料特點易于保存外,還因為有很多盔甲都是家族世代保存的,所以流傳下來的也不少,再加上現(xiàn)在盔甲成為高檔裝飾品,更加深了現(xiàn)代西方人對盔甲的興趣。
鎖子甲在中國古代又稱“環(huán)鎖鎧”。一般由鐵絲或鐵環(huán)套扣綴合成衣狀,每環(huán)與另四個環(huán)相套扣,形如網(wǎng)鎖。由西域傳入中國,最早記載見于《先帝賜臣鎧表》?!稌x書.呂光載記》描述此類鎧甲“鎧如環(huán)鎖,射不可入?!碧拼鷺O為盛行,并將此甲列為13種甲制之一明代和清代還仍有沿用。
古代所謂“金甲”東西方都有,是貴族為了顯耀身份在鎧甲上鍍金而已。至于金絲甲,與其防護原理相似的應(yīng)該是鎖子甲,屬于柔性鎧甲,優(yōu)點是透氣性好,絕對重量小,缺點是防護能力差,不能抵擋大力的打擊和刺擊。
我國古代的盔甲并不輕。在宋代,歐洲鎖子甲的重量不過15公斤,15世紀時的哥特式全身甲也只有20公斤。雖然17世紀最重的盔甲達到了42公斤,但普通的重型四分之三甲也只是在20——30公斤的范圍內(nèi)。以重量而言,中國宋代的步人甲(步兵鎧甲)是中國歷史上最重的鎧甲,根據(jù)《武經(jīng)總要》記載,北宋步人甲由鐵質(zhì)甲葉用皮條或甲釘連綴而成,屬于典型的札甲。其防護范圍包括全身,以防護范圍而言,是最接近歐洲重甲的中國鎧甲,但是也沒達到歐洲重甲那種密不透風般的防護程度。
根據(jù)宋紹興四年(1134)年的規(guī)定,步人甲由1825枚甲葉組成,總重量達29KG,同時可通過增加甲葉數(shù)量來提高防護力,但是重量會進一步上升。為此,皇帝親自賜命,規(guī)定步兵鎧甲以29.8KG為限。此后,又把長槍手的鎧甲重量定為32-35KG;由于弓箭手經(jīng)常卷入近戰(zhàn)格斗,其鎧甲定為28-33KG;而弩射手的鎧甲定為22-27KG。同時期的歐洲步騎兵的鎧甲類型還以鎖子甲為主,沒有達到如此的重量。
紹興十年前后,是宋朝軍隊最強大的時期。名將岳飛、韓世忠等,率領(lǐng)以鐵甲、長槍強弩為主要裝備的重步兵,以密集陣容屢屢擊敗女真族金朝騎兵。包括兵器在內(nèi),當時宋軍重步兵的負荷高達40-50KG,由于裝備過重,機動性受到影響,如紹興十一年(1141)的祏皋戰(zhàn)役,以步兵為主力的宋軍,由于身被重甲,加上過于長大的兵器,負荷過重,因而未能全殲已潰不成軍的金朝騎兵。
從出土的實物來看,古代戰(zhàn)甲,多以犀牛、鯊魚等皮革制成,上施彩繪;皮甲由甲身、甲袖和甲裙組成;甲片的編綴方法,橫向均左片壓右片,縱向均為下排壓上排;胄也是用十八片甲片編綴起來的。除皮甲之外,商周時期的戰(zhàn)甲還有“練甲”和“鐵甲”。練甲時間較早,大多以縑帛夾厚綿制作,屬布甲范疇。鐵甲出現(xiàn)于戰(zhàn)國中期,它的前身為青銅甲,是一種比較簡單的獸面壯胸甲。戰(zhàn)國時期的鐵甲通常以鐵片制成魚鱗或柳葉形狀的甲片,經(jīng)過穿組聯(lián)綴而成。
鎧甲變遷
商代鎧甲
衣、裳、舄是根據(jù)廣漢商代祭祀吭出土青銅像和石邊璋線刻人像復(fù)原,胄采用江西薪干縣商墓出土實物,甲參考安陽殷墟遺址遺跡。
西周鎧甲
西周武士身著的“練甲”大多以縑帛夾厚綿制作,屬布甲范疇。
周盔
戰(zhàn)國鎧甲
戰(zhàn)國武士復(fù)原圖。戰(zhàn)國皮甲,多以犀牛、鯊魚等皮革制成,上施彩繪;皮甲由甲身、甲袖和甲裙組成;甲片的編綴方法,橫向均左片壓右片,縱向均為下排壓上排;胄也是用十八片甲片編綴起來的。另外,鐵甲出現(xiàn)于戰(zhàn)國中期,它的前身為青銅甲,是一種比較簡單的獸面壯胸甲。戰(zhàn)國時期的鐵甲通常以鐵片制成魚鱗或柳葉形狀的甲片,經(jīng)過穿組聯(lián)綴而成。
秦將軍鎧甲
這種鎧甲為臨陣指揮的將官所穿。胸前、背后未綴甲片,皆繪幾何形彩色花紋,似以一種質(zhì)地堅硬的織錦制成,也有可能用皮革做成后繪上圖案。甲衣的形狀,前胸下擺呈尖角形,后背下擺呈平直形,周圍留有寬邊,也用織錦或皮革制成,上有幾何形花紋。整件甲衣前長97厘米,后長55厘米。胸部以下,背部中央和后腰等處,都綴有小型甲片。全身共有甲片一百六十片,甲片形狀為四方形,每邊寬大處理厘米。甲片的固定方法,用皮條或牛筋穿組,呈“V”字形并釘有鉚釘。另在兩肩裝有類似皮革制作的披膊,胸背及肩部等處還露出彩帶結(jié)頭。
秦代兵士鎧甲。這是秦兵俑中最為常見的鎧甲樣式,是普通戰(zhàn)士的裝束,這類鎧甲有如下特點,胸部的甲片都是上片壓下片,腹部的甲片,都是下片壓上片,以便于活動。從胸腹正中的中線來看,所有甲片都由中間向兩側(cè)疊壓,肩部甲片的組合與腹部相同。在肩部、腹部和頸下周圍的甲片都用連甲帶連接,所有甲片上都有甲釘,其數(shù)或二或三或四不等,最多者不超過六枚。甲衣的長度,前后相等。皆為64厘米,其下擺一般多呈圓形,周圍不另施邊緣。
西漢
西漢時期,鐵制鎧甲開始普及,并逐漸曾為軍中主要裝備,這種鐵甲當時稱為“玄甲”。西代戎服在整體上有很多方面與秦代相似,軍隊中不分尊卑都穿禪衣,下穿褲。禪衣為深衣制。漢代戎服的顏色為赤、絳等都屬紅色。本圖即為西漢騎士手持鐵鎩復(fù)原圖。
西漢將帥
漢代軍隊里普遍裝備了“環(huán)首鐵刀”。
南北朝時期明光鎧
魏晉北朝時期的鎧甲主要有筩袖鎧兩、襠鎧和明光鎧?!懊鞴怄z”一詞的來源,據(jù)說與胸前和背后的圓護有關(guān)。因為這種圓護大多以銅鐵等金屬制成,并且打磨的極光,頗似鏡子。在戰(zhàn)場上穿明光鎧,由于太陽的照射,將會發(fā)出耀眼的“明光”,故名。這種鎧甲的樣式很多,而且繁簡不一:有的只是在裲襠的基礎(chǔ)上前后各加兩塊圓護,有的則裝有護肩、護膝,復(fù)雜的還有數(shù)重護肩。身甲大多長至臀部,腰間用皮帶系束。左面陶俑是戴兜鍪、穿明光鎧的武將;右面是明光鎧穿戴展示圖。
南北朝甲
魏晉時期軍戎服飾復(fù)原圖。左側(cè)為鐵制筒袖鎧,是一種胸背相連、短袖,用魚鱗性甲片編綴而成,筒袖鎧的外形與西漢的鐵鎧很相似,從頭上套穿,這種筒袖鎧堅硬無比。胄基本沿襲東漢的形制,胄頂高高地豎有纓飾。右側(cè)為魏晉時期的戎服,主要是袍和褲褶服。袍長及膝下,寬袖。褶短至兩胯,緊身小袖,袍、褶一般都為交直領(lǐng),右衽,但也有圓領(lǐng)。
隋甲
隋代使用最普遍的鎧甲為兩襠塏和明光塏。兩襠塏的結(jié)構(gòu)比前代有所進步,形制也有一些小的變化。一般身甲全魚鱗等形狀的小甲片編制,長度已延伸至腹部,取代了原來的皮革甲裙。身甲的下擺為彎月形、荷葉形甲片,用以保護小腹。這些改進大大增強了腰部以下的防御。明光塏的形制基本上與南北朝時期相同,只是腿裙變得更長。隋代戎服為圓領(lǐng)長袍。
唐甲
唐代胄甲,用于實戰(zhàn)的,主要是鐵甲和皮甲。除鐵甲和皮甲之外,唐代鎧甲中比較常用的,還有絹布甲。絹布甲是用絹布一類紡織品制成的鎧甲,它結(jié)構(gòu)比較輕巧,外形美觀,但沒有防御能力,故不能用于實戰(zhàn)只能作為武將平時服飾或儀仗用的裝束。
圖為唐代穿明光甲及戎服的武士復(fù)原圖。初唐的鎧甲和戎服的基本保持著南北朝以來至隋代的樣式和形制。貞觀以后,進行了一系列服飾制度的改革,漸漸形成了具有唐代風格的軍戎服飾。高宗、則天兩朝,國力鼎盛,天下承平,上層集團奢侈之風日趨嚴重,戎服和鎧甲的大部分脫離了使用的功能,演變成為美觀豪華,以裝飾為主的禮儀服飾。
“安史之亂”后,重有恢復(fù)到金戈鐵馬時代的那種利于作戰(zhàn)的實用狀態(tài),特別是鎧甲,晚唐時已形成基本固定的形制,唐代的鎧甲,據(jù)《唐六典》記載,有明光、光要、細鱗、山文、鳥錘、白布、皂娟、布背、步兵、皮甲、木甲、鎖子、馬甲等十三種。其中明光、光要、鎖子、山文、鳥錘、細鱗甲是鐵甲,后三種是以鎧甲甲片的式樣來命名的。皮甲、木甲、白布、皂娟、布背,則是以制造材料命名。在鎧甲中,仍以明光甲使用最普遍。
隋代胄甲、 初唐胄甲、 初唐胄甲、 初唐胄甲、 盛唐胄甲、 盛唐胄甲、 中唐胄甲、 晚唐胄甲
魚鱗甲、羅圈甲、山文字甲,這些甲都屬于一種范疇,它們不是全身甲。但是,它們的某些防護能力是不同的,象山文字甲,它的“倒丫”甲片中間凸兩邊凹,由多片甲片相互扣合成整片甲,這樣甲表面形成無數(shù)的凹凸面,非常利于防箭。宋明兩朝多裝備此甲,甚至影響了民畫藝術(shù),民畫中的武士都披此甲。
五代十國
五代時期在服飾方面基本沿襲唐末制度,明光甲已基本退出歷史舞臺,鎧甲重又全用甲片編制,形制上變成兩件套裝。披膊與護肩聯(lián)成一件;胸背甲與護腿連成另一件,以兩根肩帶前后系接,套于披膊護肩之上。另外五代繼續(xù)使用皮甲,用大塊皮革制成,并佩兜鍪及護項。本圖為五代時期穿鎧甲及戎服的武士復(fù)原圖。
圖為五代時期穿鎧甲及戎服的武士復(fù)原圖。五代時期基本沿襲唐末制度,明光甲已基本退出歷史舞臺,鎧甲重又全用甲片編制,形制上變成兩件套裝。披膊與護肩聯(lián)成一件;胸背甲與護腿連成另一件,以兩根肩帶前后系接,套于披膊護肩之上。另外五代繼續(xù)使用皮甲,用大塊皮革制成,并佩兜鍪及護項。
五代武士
宋
宋代鎧甲
宋 李公鱗 _免胄圖
遼武士
據(jù)《遼史》記載,遼在契丹國時,軍隊就已使用鎧甲,主要采用的是唐末五代和宋的樣式,以宋為主。鎧甲的上部結(jié)構(gòu)與宋代完全相同,只有腿裙明顯比宋代的短,前后兩塊方形的鶻尾甲覆蓋于腿裙之上,則保持了唐末五代的特點。鎧甲護腹好象都用皮帶吊掛在腹前,然后用腰帶固定,這一點與宋代的皮甲相同,而胸前正中的大型圓護,是遼代特有的。遼代除用鐵甲外也使用皮甲。契丹族的武官服裝分為公服和常服兩種,樣式?jīng)]有明顯不同,都是盤領(lǐng)、窄袖長袍,與一般男子服飾相同,可能常服比官服略緊身一些。這兩種都可作戎服。
金武士
早期的鎧甲只有半身,下面是護膝;中期前后,鎧甲很快完備起來,鎧甲都有長而寬大的腿裙,其防護面積已與宋朝的相差無幾,形式上也受北宋的影響。金代戎服袍為盤領(lǐng)、窄袖,衣長至腳面;戎服袍還可以罩袍穿在鎧甲外面。
西夏武士
武士所穿鎧甲為全身披掛,盔、披膊與宋代完全相同,身甲好象兩襠甲,長及膝上,還是以短甲為主說明鎧甲的制造畢竟比中原地區(qū)落后一些。西夏的官服為也可作戎服,如遼代的契丹服一樣,兩者明顯差別。由于西夏社會的封建程度不是很深,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還是比較平等,以此在服飾上的等級觀念不那么強。
蒙古騎兵
蒙古騎兵蒙古汗國和元代軍戎服飾以精巧著名。蒙古高原氈帳諸部未被成吉思汗統(tǒng)一之前曾用過鮫魚皮甲胄、翎根甲,后來則用以牛皮為里的銅鐵盔甲。在彼德堡宮中藏有蒙古騎士遺存的甲胄,內(nèi)層皆以牛皮為之,外層則滿掛鐵甲,甲片相連如魚鱗,箭不能穿。在描自元代居庸關(guān)瀛臺上的浮雕中就有羅圈甲、魚鱗甲和柳葉甲?!逗陧^事略》:"其軍器,有柳葉甲、有羅圈甲(革六重),有頑羊角弓,有響箭,有駝骨箭。" 關(guān)于蒙古騎兵的精良的軍器裝備,在有關(guān)歷史文獻中以及有關(guān)元代出土文物均有明確記載。據(jù)普蘭諾.加賓尼記述,蒙古騎兵裝備有:2至3張弓、3個裝滿了箭的巨大箭袋、一把斧,還要帶拖兵器的繩子。領(lǐng)兵者要挎一種其尖端尖銳但只有一面有刃的彎刀,將其裝在精美的刀鞘里。他們所騎的馬均有護身甲,有些兵士的馬也有護身甲。馬匹的護身甲由5個部分組成,在馬的兩側(cè) 各有一片甲,一直蓋到馬頭;另一片甲放在馬的臀部,和兩側(cè)的甲片系結(jié)起來,這片甲片上留一個洞,以便馬尾從洞里伸出來;另一片甲在馬的胸部。在馬額上他們放一塊鐵板,把它系結(jié)在兩側(cè)的甲片上。
蒙古騎兵的胸甲是由4個部分組成,一片是從大腿到頸,根據(jù)人體的形狀來制作;另一片從頸到腰部,同前部的甲片連接起來,每一邊肩上固定一塊鐵板。他們每一條手臂上也有一片甲,從肩覆蓋到手腕,在每一條腿上面覆蓋著另一片甲。所有這幾片甲都用扣環(huán)連接在一起。 頭盔的上部分是用鐵或鋼制成,但保護頸部咽喉的部分是用皮革制成。根據(jù)普蘭諾·加賓尼介紹,蒙古騎兵的甲胄,制法極為精巧,就拿柳葉甲為例,他們先制成寬一指長一掌的若干鐵片,在每一個鐵片上鉆8個小洞。他們放置3根堅固而狹窄的皮帶作為基礎(chǔ),然后把這些鐵片一一放在另一塊鐵片上面,因此這些鐵片就重疊起來,他們用細皮線穿過上述小洞,把這些鐵片捆在3根皮帶上。在上端他們再系上一根皮線,因此這些鐵片就很牢固地連接在一起。就這樣,他們用這些鐵片制成一根鐵片帶,然后把這些鐵片帶連接在一起,制成鐵甲的各個部分。他們把這些部分連接起來,制成保護人身和馬匹的鐵甲。他們將鐵片打磨得十分光亮,以至能夠在鐵片上 映出人影。
據(jù)《中國古代服飾史》記述,元代有一種翎根鎧,用蹄筋,翎根相綴而膠連的甲片,射之不能穿。還有象蹄掌甲。蒙古騎兵多為帶盔。另有一種胄作帽形而無遮眉,但在鼻部作一個極大的護鼻器,其狀頗怪。 蒙古民族的軍隊之所以能稱霸于歐、亞二洲者,實全恃其精良的騎兵。
十三世紀蒙古士兵
元武士元代鎧甲有柳葉甲、有鐵羅圈甲等。鐵羅圈甲內(nèi)層用牛皮制成,外層為鐵網(wǎng)甲,甲片相連如魚鱗,箭不能穿透,制作極為精巧。另外還有皮甲、布面甲等。戎服只有一種本民族的服飾,即質(zhì)孫服,樣式為緊身窄袖的袍服,有交領(lǐng)和方領(lǐng)、長和短兩種,長的至膝下,短的僅及膝。還有一種辮線襖與質(zhì)孫服完全相同,只是下擺寬大、折有密裥,另在腰部縫以辮線制成的寬闊圍腰,有的還釘有鈕扣,俗稱“辮線襖子”,或稱“腰線襖子”。這種服裝也是元代的蒙古戎服,軍隊的將校和宮廷的侍衛(wèi)、武士都可服用
元甲
明甲
圖為明代武士復(fù)原圖。明代軍士服飾有一種胖襖,其制:“長齊膝,窄袖,內(nèi)實以棉花”,顏色所為紅,所以又稱“紅胖襖”。騎士多穿對襟,以便乘馬。作戰(zhàn)用兜鍪,多用銅鐵制造,很少用皮革。將官所穿鎧甲,也以銅鐵為之,甲片的形狀,多為“山”字紋,制作精密,穿著輕便。兵士則穿鎖字甲,在腰部以下,還配有鐵網(wǎng)裙和網(wǎng)褲,足穿鐵網(wǎng)靴。
明武士俑
三門峽明代許氏墓銅俑
明代鎖子甲
清甲
清代一般的盔帽,無論是用鐵或用皮革制品,都在表面髹漆。盔帽前后左右各有一梁,額前正中突出一塊遮眉,其上有舞擎及覆碗,碗上有形似酒盅的盔盤,盔盤中間豎有一根插纓槍、雕翎或獺尾用的鐵或銅管。后垂石青等色的絲綢護領(lǐng),護頸及護耳,上繡有紋樣,并綴以銅或鐵泡釘。鎧甲分甲衣和圍裳。甲衣肩上裝有護肩,護肩下有護腋;另在胸前和背后個佩一塊金屬的護心鏡,鏡下前襟的接縫處另佩一塊梯形護腹,名叫“前擋”。腰間左側(cè)佩“左擋”,右側(cè)不佩擋,留作佩弓箭囊等用。圍裳分為左、右兩幅,穿時用帶系于腰間。在兩幅圍裳之間正中處,覆有質(zhì)料相同的虎頭蔽膝。此圖為清代黃緞銅釘銅葉甲,但沒有護心鏡。
清朝時,大量使用的鎧甲是綿甲,是在堅厚的綿或絹的布料上鑲嵌有鐵片,并用銅釘固定的一鐘鎧甲??瓷先ィ拖褚患d大衣一樣。綿甲具有一定的防寒性,適合中國北方步騎兵使用,厚實的布料中密嵌著鐵甲葉,對冷兵器和火器都有一定的防護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