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靈帝為何不殺掉專權的十常侍?
演義第一回,就點明亂自上起,而罪魁禍首就是十常侍,從漢桓帝時代的曹節(jié),到勾結張角的封谞,到把持朝政的趙忠、張讓等人,都是十常侍之一。十常侍在漢靈帝時期更加囂張跋扈,這些人互相勾結,排除異己,只要和自己意見不合,就找機會將對方驅逐或誅殺。對一些剿滅黃巾有功的大臣,趙忠、張讓等人也毫不客氣,只要沒有上交保護費,一律罷免官職。就算是皇甫嵩、朱雋等一方諸侯不交錢,也照樣罷他們的官。十常侍為非作歹,橫行不法,但很奇怪,漢靈帝卻對他們非常信任,視之為忠臣,更不會舍得殺掉十常侍了。
十常侍究竟有什么本事,讓漢靈帝如此信任他們,就算是有人當面揭穿,靈帝也信之不疑?
當朝政日壞,百姓愁苦,長沙的區(qū)星率領民眾反叛;漁陽的張舉、張純造反,張舉還稱天子,張純也不賴,做大將軍。當下面的奏章像雪片一樣飛到朝廷,十常侍都把這些走著隱瞞起來,并不匯報給漢靈帝。于是,當漢靈帝在宮中和眾人宴飲的時候,諫議大夫劉陶跑到漢靈帝身前放聲大哭。靈帝心里有點窩火,自己正高興,真是敗興!但還是壓住火氣,問劉陶為何大哭。劉陶就說:“天下危在旦夕,陛下怎么還能夠和太監(jiān)在一起喝酒取樂呢?”自古以來,文人都喜歡夸大其詞,一如現(xiàn)在網(wǎng)間諸多文字。作為諫議大夫,玩弄文詞是基本功,可這個劉陶還不過關。雖然說忠義可嘉,但要長期抗戰(zhàn),還得先保住性命再說。開口就是天下危在旦夕,置漢靈帝于何地?不就是當面批評靈帝混蛋,就是他害的嗎?難怪靈帝生氣。
靈帝說:“天下承平日久,有何危急?”看靈帝語氣,有些質疑,有些反問,但還沒有想治劉陶的罪。靈帝知道天下紛亂嗎?應該不知道。一方面是十常侍有意隱瞞各地奏報,另一方面是作為天子的漢靈帝自己,自視甚高,根本不會覺得自己的統(tǒng)治會有什么問題。
十常侍經(jīng)常歌功頌德,隱瞞真相,是靈帝不殺十常侍的第一個原因。
劉陶說:“四方盜賊并起,侵掠州郡。其禍皆由十常侍賣官害民,欺君罔上。朝廷正人皆去,禍在目前矣!”劉陶雖然耿直,但是不笨,立刻意識到自己的語言可能沖撞了漢靈帝,急忙明確自己矛頭所刺的方向:其禍皆由十常侍賣官害民,欺君罔上。既然是十常侍的問題,那吾皇依舊圣明!而朝廷正人皆去,是告訴漢靈帝,有這種看法的并非一人,而是眾臣的公議。十常侍和朝中大臣關系一向很僵,從漢桓帝時期開始,大將軍竇武,太傅陳蕃就想鏟除十常侍,而現(xiàn)在的皇甫嵩、朱雋等人對十常侍意見都很大。一旦漢靈帝詢問一些宰輔大臣的意見,馬上可以得到驗證。
于是十常侍不等漢靈帝詢問,首先跪下來,但并非請罪,而是倒打一耙,以攻為守:“大臣不相容,臣等不能活矣!愿乞性命歸田里,盡將家產(chǎn)以助軍資?!毖粤T痛哭。面對朝廷大臣的攻擊,十常侍表示這些不過是朝廷大臣和他們之間的政治斗爭,一向強勢的十常侍,在漢靈帝的面前卻總是扮演著弱者的角色。并且官員們最看重的無非是官位和財富,既然大臣抨擊十常侍賣官害民,那我們情愿辭官歸鄉(xiāng),捐出所有財產(chǎn)!十常侍很高明,歷來天子最討厭黨爭,一旦大臣抱成團,就可能架空皇帝。而表示無意于官爵財富,更是技高一籌,讓漢靈帝心中的天平立刻傾向于十常侍。
十常侍以攻為守,表示無意官位財富,是靈帝不殺十常侍的第二個原因。
漢靈帝大怒,斥責劉陶:“你們家也有服侍你的人,為什么唯獨不能容忍服侍我的人呢?”
這句話體現(xiàn)了靈帝作為帝王的寂寞和無奈。雖然貴為天子,但是卻事事要以天下為重。尤其是大臣們經(jīng)常打著大義和道德的旗號,約束皇帝,讓皇帝無法享受到做自己的快樂,一旦什么都要為他人,為蒼生,確實也是件很累的事。就像乾隆帝晚年怎么會不知道和珅貪污,只是多年眷顧之下,和珅也能傾心討好,給了乾隆別人無法給予的快樂和享受。漢代的皇帝大都幼年登基,從小陪伴他的太監(jiān),就是他唯一能夠信任的人。
做皇帝時的寂寞和無助,對十常侍的依賴和信任,是靈帝不殺十常侍的第三個原因。
劉陶被士兵拖出去,遇上了司徒陳耽,陳耽一看火大,截下劉陶,跑去質問漢靈帝:“天下人民,欲食十常侍之肉,陛下敬之如父母,身無寸功,皆封列侯;況封谞等結連黃巾,欲為內亂:陛下今不自省,社稷立見崩摧矣!”陳耽作為司徒,是三公的身份,語氣比劉陶更加強硬,用鮮明的對比,直斥靈帝昏聵!但漢靈帝也見慣風波,馬上避重就輕,抓住劉陶語句中的一個破綻進行猛烈攻擊:“封谞作亂,其事不明。十常侍中,豈無一二忠臣?”漢靈帝以為,封谞只是有造反嫌疑,都已經(jīng)被抓,大臣們還要再牽扯到其他人就實在有些過分了。難道要把自己身邊的人全部都抓光嗎?
這里,漢靈帝把自己的位置已經(jīng)堅定的和十常侍捆綁在一起,對陳耽等朝廷大臣已經(jīng)變成了敵對態(tài)勢。陳耽知道再說只能招禍,于是拼死磕頭,血濺臺階。漢靈帝大怒,吩咐將劉陶陳耽一并下獄。
靈帝以十常侍為私人財物,將朝臣反對視為對自己皇權的挑釁,是靈帝不殺十常侍的第四個原因。
當然,十常侍就命人將二位大臣在獄中殺害,同時矯詔命令孫堅擔任長沙太守,去剿滅區(qū)星;命令劉虞為幽州牧,去剿滅漁洋張舉張純。孫堅精通謀略,不出五十天就平定長沙,而劉虞得劉備幫助,數(shù)日大戰(zhàn)就擊潰張舉主力,漁陽盡平。十常侍代表朝廷封賞孫堅為烏程侯,拜劉虞為太尉,連逃犯劉備也被免除當日鞭打督郵的罪過,任命為平原縣令,平原縣廣有錢糧,劉備的日子舒服了很多,怨氣自然也淡了很多。
十常侍雖然貪婪,但并不昏聵,問題出現(xiàn)及時進行補救,當然他們這么做是無奈之舉,只是為了更長久的維系自己的權力。也因為如此,成為靈帝不殺十常侍的第五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