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涓簡介 龐涓是怎么死的?
龐涓(?—前341年),戰(zhàn)國初期魏國名將,孫龐斗智故事的主角之一。相傳與孫臏同拜于隱士鬼谷子門下,因嫉妒孫臏的才能,恐其賢于己,因而設(shè)計把他的膝蓋骨刮去。
魏惠王二十八年(前342年),魏國進攻韓國,次年齊救韓,采用孫臏策略,直趨魏都大梁,旋即退兵,誘使龐涓兼程追擊,在馬陵(今河南范縣西南)中伏大敗,涓智窮,大嘆“遂叫豎子成名”,自刎而死(一說被亂箭射死),史稱馬陵之戰(zhàn)。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載:桂陵之戰(zhàn)后十三年,孫臏與龐涓戰(zhàn)于馬陵。馬陵,路狹道窄,兩旁又多險阻,很適于設(shè)兵埋伏。孫臏軍行至馬陵,便命兵士砍去一些樹木塞住去路,并選一棵大樹,將其面路的樹干,砍去樹皮,露出樹身,然后在上面寫上“龐涓死于此樹下”幾個大字。
之后下令軍中善于射箭的人,共拿萬張強弩,夾道埋伏,并約定:“晚間但見大樹底下有人點火,就萬弩齊發(fā)”。龐涓一路追趕孫臏,果然在當(dāng)夜趕至那棵大樹底下,抬頭看見光滑的樹身,仿佛有字,于是點火照看??墒?,字還沒讀完, 齊軍已萬弩齊發(fā),箭如雨下。魏軍大亂,竄逃失散。龐涓自知智窮兵敗,絕難脫身,于是拔劍自刎。臨死之時,還憤憤而言,“悔不早殺孫臏,如今反成就了這小子的聲名”。
龐涓和孫臏從師鬼谷子,他們學(xué)成之后,龐涓效力魏國,并把孫臏引見給魏王,但沒有被魏王所重用。龐涓知道孫臏的水平在自己之上,如果魏國不能所用,一旦被別國所用,后果不堪設(shè)想。于是,龐涓建議魏王用刖刑把孫臏變成廢物,并不允許離開魏國。孫臏從此裝瘋,躲過耳目,逃到齊國,并受到重用,成為軍師,這樣就開始了龐涓和孫臏之間的斗智斗勇。
公元前341年,魏國攻打韓國,韓國向齊國求救,孫臏用圍魏救趙計謀,迫使龐涓撤軍保魏國都城。在龐涓撤兵之時,孫臏又用了減灶之計,引誘龐涓上當(dāng)。那天兵到馬陵時,天色已黑,這時有士兵報告說山路被堵塞,龐涓上前查看,發(fā)現(xiàn)山上的樹木都被砍光,只剩下一棵大樹還孤伶伶地站著,樹皮被剝光還有字,于是,就叫人拿火把來看,只見上面寫著“龐涓死于此樹下”七個字,龐涓一看忙說中計,還沒等他再作反應(yīng),早已埋伏在周圍的齊軍萬箭齊發(fā),龐涓斃命。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桂陵和馬陵之戰(zh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