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中國古代研究孫子兵法經歷了什么歷史時期
《孫子兵法》又稱《孫武兵法》、《吳孫子兵法》、《孫子兵書》《孫武兵書》等,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兵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軍事著作,被譽為“兵學圣典”。處處表現了道家與兵家的哲學。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
中國孫子兵法研究史大致可分成7個時期。
(一)孕育產生時期——遠古至春秋
學界一般認為,《孫子兵法》產生于我國春秋末期;亦有認為成書于戰(zhàn)國或更后者。關于此書的作者,多認為系孫武親著,又經后人校理。對于孫武的生活時代,學術界也有不同觀點,一般認其為春秋末期人,大約與孔子同時。
《孫子兵法》在產生以前,應經歷了一個較長時期的孕育過程。其產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擇其要者,應有以下幾點:中國遠古以來,特別是春秋時期頻繁、激烈、多樣的戰(zhàn)爭是《孫子兵法》產生的源泉;此前已有的兵學理論成果,如《軍志》、《軍政》、古《司馬法》、令典等,是《孫子兵法》躍上兵學峰顛的階石;春秋時期的社會思潮,特別是關于“道”、“仁”、“陰陽”、“保民”等的理論,是《孫子兵法》形成的文化因素;崇武尚智的齊文化是培育《孫子兵法》這朵軍事理論奇葩的沃土。孫武個人的天賦與努力,則是《孫子兵法》產生的主觀因素。另外,漢族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形成的統(tǒng)體思維、辯證思維、象類思維等思維方式對《孫子兵法》理論體系的構筑起了指導性作用。這是《孫子兵法》之所以產生于中國而不產生于外國,之所以產生于春秋而不產生于其他時期的主要原因。
(二)增益和早期校理時期——戰(zhàn)國至秦漢
《孫子兵法》十三篇于公元前512年在吳國問世后,并未迅速廣泛傳播開來,究其原因,大致有吳國王廷對“十三篇”秘而不宣,當時傳播媒介落后,社會上重禮輕詐觀會對此書的貶斥,其價值未被時人所發(fā)現等幾個方面。至戰(zhàn)國時,此書才開始廣泛傳播,出現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孫子熱”,所謂“藏孫、吳之書者,家有之”。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狀況,《孫子兵法》自身以“出奇設伏”、“變詐”取勝為主要內容的軍事理論適應了當時軍事斗爭、政治斗爭、外交斗爭的需要,是其基本原因;而其后世子孫孫臏對《孫子兵法》卓有成效的宣傳和運用,則是其直接原因。值得注意的是,孫武后學在這一時期對“十三篇”做了大量解釋、闡發(fā)、增益的工作,銀雀山漢墓出土的《吳問》、《四變》、《黃帝伐赤帝》、《地形二》、《見吳王》等,均應是他們解釋、闡發(fā)、增益“十三篇”之作,而在被《漢書·藝文志》著錄的《吳孫子兵法八十二篇》之內。總之,在這一時期,《孫子兵法》在“十三篇”的基礎上有了較大的擴增。1996年西安“發(fā)現”的偽書《孫武兵法八十二篇》說,孫武先寫成“八十二篇”,后因其“天機陰殺”,就接受其兒子的建議,縮編成“十三篇”,乃是向壁虛構,是違反歷史事實的。
到了漢代,官方組織人力,對《孫子兵法》進行了三次較大規(guī)模的整理。一次是在漢高帝時,時間大致在高帝六年(前201年)至高帝十一年之間,由張良、韓信“序次”。第二次是在武帝時,由軍政揚仆“捃摭遺逸,紀奏兵錄”。第三次是在孝成帝時,由任宏“論次兵書”,將其分為“兵權謀”、“兵形勢”、“兵陰陽”、“兵技巧”四種,《孫子兵法》位在“兵權謀”之首。這三次整理對《孫子兵法》的定位、定型和流傳都具有重要意義。
(三)削繁和注釋時期——魏晉至隋唐
曹操《孫子略解序》中所批評的關于《孫子兵法》的“訓說況文煩富”,應包括《吳孫子兵法八十二篇》中“十三篇”之外的各篇在內。杜牧《注孫子序》中說:“武所著書,凡數十萬言,曹魏武帝削其繁剩,筆其精切,凡十三篇,成為一編,曹自為序,因注解之。”這里的“削”(刪除)其“繁?!?,應包括“十三篇”之外的六十九篇,“筆(校、注)其精切”,則是指的“十三篇”。曹操只注“十三篇”,稱《孫子略解》,因而使其得以廣泛流傳,甚余則因其“煩富”且“未得旨要”而陸續(xù)散佚。曹操《孫子略解》的問世,標志著《孫子兵法》真正進入了注解的時期。曹注重文字訓解,但他本人又是軍事家,更重實際運用,因此,其注理論性、實踐性兼?zhèn)?,對后世有重大影響。魏晉南北朝時期除了曹注孫子之外,還有東吳沈友撰《孫子兵法》、賈詡《鈔孫子兵法》,曹操、王凌集注《孫子兵法》、張子尚《孫武兵經》、《孟氏解說》等。其注文大都比較簡略,偏重文字訓詁,表現了《孫子兵法》早期注解時期的特點。
隋唐五代是《孫子兵法》注釋的高峰時期,這一時期注解《孫子兵法》之書主要有:隋代的《蕭吉注孫子》、唐代的《李筌注孫子》、《賈林注孫子》、杜佑《通典》中的訓解《孫子》、《杜牧注孫子》、《陳暤注孫子》、《孫鎬注孫子》、《孫燮集注孫子》、五代的《張昭制旨兵法》等。宋人輯的《十一家注孫子》中,唐人就占了五家。除注家多外,這一時期的注孫子還具有另辟蹊徑、糾謬補缺、義詳例豐、整體把握等特點。較魏晉南北朝時已有較大進步。如李筌已注意從整體上把握孫子的思想,他依《遁甲》注《孫子》,成一家言;杜牧“其學能道春秋戰(zhàn)國時事,甚博而詳”,其注縱談橫論,廣征博引,多有新見。這一時期在運用《孫子兵法》指導實踐方面也卓有成效,人們注意總結新的經驗教訓,從而進一步豐富和發(fā)展了《孫子兵法》的軍事思想。《孫子兵法》在唐朝時傳入了日本,開始了在國外的傳播。(本文源自《孫子兵法研究史》)
(四)武經首位確立時期——宋代
宋朝自仁宗起,官方就重視兵學研究和整理,至神宗,詔令司業(yè)朱服、武學教授何去非校定《孫子兵法》等七書,號“武經七書”,以官方名義頒行,同時,重辦武學,以“七書”試士。至此,以《孫子兵法》為首的七部兵書,在一定意義上說,取得了與儒家經典同等重要的地位。此后各代率相尊奉,其武經之首的地位一直得到了官方的肯定,《武經》本《孫子兵法》成為后世流傳的最主要的版本。
宋朝前期的《孫子兵法》研究以官方組織為主。到了后期(北宋末至南宋亡),則以私人著述為主,反映了戰(zhàn)亂年代整個社會對《孫子兵法》研究的重視。這方面的代表作是大約成書于兩宋期間的《十家孫子會注》,學界一般認為,此書就是存世的《十一家注孫子》。由于輯者將各家之說輯在了一起,具有重要的軍事和史料價值,因而成為后來研究《孫子兵法》者的必讀之書。此書的校定刊行,是宋人對孫子研究做出的重大貢獻。此后的孫子書,以《武經》本《孫子兵法》和《十一家注孫子》這兩個版本為底本不斷繁衍,形成了傳世版本的兩大基本系統(tǒng)?!睹肥ビ嶙O子》、《張預注孫子》、鄭友賢《孫子十注遺說》、施子美《七書講義》等,代表了這一時期《孫子兵法》注解的新水平,對后世影響較大。尤其是張預注,集諸家之長,成一家之言,博而切要,多有發(fā)明,文字亦好,有杜牧之風。另外,此時還出現了西夏文《孫子兵法》,這是迄今所見最早的國內少數民族文字譯本。
總之,宋代在孫子文獻研究方面有突出成就,在版本較勘、注解講義、專題研討、兵書合刻、集注匯解、分類輯編、少數民族文字翻譯等方面,均有成果傳世。特別是《武經》本《孫子》和《十一家注孫子》的編定刊行,深益后世,功不可沒。但宋人對《孫子兵法》軍事理論體系的系統(tǒng)研究和應用理論研究進展不大,理論與實踐脫節(jié)嚴重,實際運用是其薄弱環(huán)節(jié)。其成就和教訓對后世均有深刻影響。
(五)闡發(fā)和考據時期——明清
如果說宋代施子美的《七書講義》開疏解闡發(fā)《孫子兵法》之先的話,那么,明清就是《孫子兵法》疏解、闡發(fā)和考據的大豐收時期。劉寅的《孫子直解》、趙本學的《孫子書校解引類》、李贄的《孫子參同》、黃獻臣的《武經開宗》、朱墉《孫子匯解》、顧福棠《孫子集解》、黃鞏《孫子集注》等,都注意在理論闡發(fā)上下功夫,而不僅僅是注字訓詞,其講解多有新見,且更注意了系統(tǒng)性,指導性,體例也更趨完備。李贄主張“以《七書》與《六經》合而為一,以教天下萬世”(《孫子參同序》),王陽明合心學、兵學于一體,戚繼光融兵、儒于一爐,并注重應用理論研究,將《孫子兵法》高深的理論具體化為一系列切實可行的方法;清代的顧福棠、黃鞏等開始將《孫子兵法》和西方的軍事理論相結合,在《孫子兵法》研究史上具有開拓性的意義。明、清兩代的許多將領和學者將《孫子兵法》的理論用之于海防建設、火器戰(zhàn)法等,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論和觀點,在《孫子兵法》研究史上閃耀著特有的光輝。另外,這一時期以服務于武科應試為目的的武闈孫子研究,重視對《孫子兵法》的義理闡發(fā),具有積極和消極(充當考生進入仕途的敲門磚)的雙重作用。
與偏重講解《孫子兵法》義理研究相對應的,是清代中期有關孫子的考據研究。其代表人物有孫星衍,畢以珣,章學誠等。他們在關于孫子事跡、《孫子兵法》成書時間、篇數和內容、文字校訂和注釋等方面作了深入考究,提出了許多新的見解。特別是孫星衍據華陰《道藏·孫子》為底本、參《通典》、《太平御覽》等書校訂而成的《孫子十家注》,糾正了原書的不少錯誤,刊行后,廣泛流傳,成為《孫子兵法》流傳的最主要的版本之一,改變了自宋以來主要靠《武經》本《孫子兵法》流傳的單一格局。但他的這一版本因所見資料不全也出現了新的錯誤。
這一時期的《孫子兵法》研究在方法上仍主要承襲前朝,在內容上創(chuàng)新不足,特別是在清朝時期,西方軍事理論已有長足發(fā)展,清人卻仍抱殘守缺,固步自封,研究氣氛沉悶,成果內容呆滯,表現出中國古代孫子研究即將終結的征兆。
(六)近代中西軍事融合時期——民國
民國時期的孫子研究和古代孫子研究相比,有了重大變化。一是《孫子兵法》與火器條件下的戰(zhàn)爭實踐結合緊密,在戰(zhàn)役戰(zhàn)術乃至戰(zhàn)略思想上均有新的重大發(fā)展,和冷兵器時代諸注家闡發(fā)的理論相比,已有了質的飛躍;二是《孫子兵法》的理論與西方軍事理論在碰撞中相融合,已不單是閉關鎖國的近親繁衍,使孫子研究因獲得新生而表現出某種生機勃勃的氣象;三是注重對《孫子兵法》的軍事理論進行系統(tǒng)闡發(fā),而不只是訓字、注詞、解句、講章,已初步將《孫子兵法》的軍事理論概括為戰(zhàn)爭問題、戰(zhàn)爭指導、戰(zhàn)略戰(zhàn)術、治軍思想等幾個方面,進行比較系統(tǒng)的論述,為現代人更科學地概括《孫子兵法》的軍事理論框架打下了基礎。這一時期較有影響的著作有:蔣方震、劉邦驥《孫子淺說》、李浴日《孫子兵法之綜合研究》、錢基博《孫子章句訓義》、陳啟天《孫子兵法校釋》等。近代雖然時間短暫,但卻是《孫子兵法》研究史上一個極為重要的轉折時期,它標志著中國古代孫子學的終結,孫子研究新時代的開始。
(七)孫子學確立與大發(fā)展時期——中華人民共和國
新中國成立后的《孫子兵法》研究,在繼承近代研究成果和方法的基礎上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毛澤東、劉伯承、郭化若等老一輩革命家首開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研究《孫子兵法》之端,其后遂成一代新風,出現了一批批閃耀著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光輝的研究《孫子兵法》的力作。郭化若《孫子譯注》、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銀雀山漢墓竹簡(壹)·孫子兵法》、吳如嵩《孫子兵法淺說》、楊丙安《孫子會箋》、陶漢章《孫子兵法概論》、吳九龍《孫子校釋》、李零《〈孫子〉古本研究》等,或譯注信達公允,或版本彌足珍貴,或箋注廣征精取,或解說深入淺出,或論述多有新義,或校釋集粹于一,或在古文獻研究上獨辟蹊徑:各以其特有的光彩流傳于世。尤其是漢簡本《孫子兵法》版本系統(tǒng)的出現,打破了《武經》本和十一家注本《孫子兵法》兩大基本版本系統(tǒng)流傳的格局,影響重大,意義深遠。這一時期的論文更如雨后春筍一般層出不窮,這些論文大多不拘成說,不但在《孫子兵法》版本流傳、文字校勘、注釋訓解、軍事思想闡發(fā)、哲學思想研究等方面頗多建樹,而且開辟了多學科、多領域研究的新局面。有的從系統(tǒng)論入手,有的從決策學著眼,有的從管理學探討,還有的從經濟學、預測學、談判學、語言學、心理學、邏輯學、地理學、數學、醫(yī)學等不同角度進行研究?!秾O子兵法》的非軍事運用研究逐步成為《孫子兵法》研究中的一個重要分支。從而使孫子研究逐步成為一門專門的學問,這就是“孫子學”。孫子學的確立,進一步促進并規(guī)范了《孫子兵法》的研究,使之更加繁榮而有序地蓬蓬勃勃地發(fā)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