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在死后留下的陵墓撲朔迷離 無人敢發(fā)掘?
秦始皇一生豐功偉績,當然如此偉大的帝王身上也留存了很多謎題。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這位在生前驕橫跋扈、性情不定的始皇帝,在死后留下的陵墓依然撲朔迷離,成為中國考古史上最重要、最難破解的謎團之一。
40余年來,關于秦始皇陵的考古工作從未停止過,雖然近來又有重大發(fā)現,但陵園最大的秘密——地宮之謎,仍然深藏在地下等待后人發(fā)掘。地宮是放置秦始皇棺槨和隨葬器物的地方,兩千多年來,深藏地下的地宮構成了先秦文化中最大的謎團之一。
秦陵地宮內部結構情況,司馬遷在史記中作了詳細的記錄。
始皇即位后就開始修建陵墓,統(tǒng)一中國后,從各郡縣征來70余萬人,在驪山挖成既大又深的地宮,令工匠做了防盜的機弩矢,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用機械相互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讓它永久不滅。秦二世胡亥下令后富有子者從死,一群嬪妃宮女就這樣為秦始皇殉葬了,秦始皇尸體下葬和陪葬一切安置之后,所有工匠葬于墓道內,無一幸免。
1981—1982年,中國地質科學院物探所兩次測試,發(fā)現封土中心部位有汞異常反映。經1988年以來10余年的仔細勘探,發(fā)現了地宮周圍的地下宮墻,系用未經燒制的磚坯砌成,四面有斜坡門道,東邊五個,北邊西邊各一個,宮墻之內平面近方形的地宮,面積18萬平方米。
著名考古學家夏鼎先生生前曾推斷,當時在墓室頂部繪畫或刻日、月、星象圖,可能保存在始皇陵。秦陵地宮頂部可能繪有代表天體的二十八星宿圖,地宮中部安排著百宮次位、宮觀臺閣,下部是以水銀做成的百川江河、大海。
地宮的深度是研究者們爭議最大的地方。其中最大膽的推斷出自于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他們推斷地宮的深度在500—1500米。
既然地宮達到了如此的深度,那么,隨之而來就會產生一個工程技術上的問題,這就是采用什么方式去處理地下水呢?在始皇陵附近的村民家中,散落著許多五邊形的石質材料,大小規(guī)格非常精確,經專家檢測,這是當年始皇陵地面建筑的排水管道,兩千多年前的排水設施依然那樣堅固、結實,可見當年工程的嚴格。
在地宮結構的研究方面,大多數人的意見認為秦始皇陵地宮的結構形式,不可能超越時代,而應當和春秋戰(zhàn)國及秦漢時期的大型墓室結構近似,即多層臺階或近似方形的土壙,但其土壙的規(guī)模應較目前已知的大型墓室大許多倍。
《史記》記載,地宮內“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中國地質調查研究院研究員介紹,通過物探證明,地宮內的確存在著明顯的汞異常,而且汞分布為東南、西南強,東北、西北弱。如果以水銀的分布代表江海的話,這正好與我國渤海、黃海的分布位置相符?!扒厥蓟试H自到過渤海灣,所以他很可能把渤海勾畫進自己的地宮。如果這被證實,說明秦代對中國地理就有了調查和研究,也是個新發(fā)現。”研究員說。
地宮中彌漫的汞氣體還可使人葬的尸體和隨葬品保持長久不腐爛。而且汞是劇毒物質,地宮中的水銀還可毒死盜墓者。
近十年來,陜西省秦俑考古隊在秦陵封土周圍進行了細致的鉆探工作,考古人員在秦始皇陵四周找到了若干個通往地宮的甬道,發(fā)現甬道中五花土并沒有人為擾動跡象。
既然地宮依然保持完好,我們?yōu)槭裁礇]有發(fā)掘呢?
作為古代陵墓遺跡,國家一直主張保護為主,長期以來,出土文物的保護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這是限制發(fā)掘工作的主要原因,目前在沒有完全了解地宮情況的基礎上,因為現在我們還沒有一種特殊的發(fā)掘或探測技術,既能夠了解地宮情況而又不毀壞地宮,所以貿然發(fā)掘將會出現許多意想不到的情況,到那時再采取措施就來不及了。
歷史話外音:
如果有朝一日秦陵被發(fā)掘,那么,人們就會發(fā)現一座燦爛文化藝術的文物寶庫,那將是人類歷史上無與倫比的最為壯觀的考古發(fā)現,到那時,所有關于秦始皇陵的一切謎底或許就會大白于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