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皇帝的“豹房”里養(yǎng)的是什么豹?
相對于康熙、雍正、乾隆等清朝的皇帝們,明朝的皇帝們名聲都不太好。要么殘暴,如朱元璋屠殺開國勛貴,剝皮萱草;要么怠政,如萬歷皇帝數十年不上朝,長期曠工。除此之外,大多荒淫無度。在荒淫無度中最過分的,當屬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而正德皇帝最出名、也是最出格的一件事就是修了一座“豹房”。朱厚照是明朝的第十位皇帝,是明孝宗弘治皇帝的獨生子,天生聰慧,精通蒙語和梵語,登基時年方15歲。正處于躁動的青春期,思想天馬行空,精力無處發(fā)泄。
普通人家的孩子尚且會離經叛道地瘋狂一把,何況是突然擁有了至高無上權力的皇帝。更何況,這個15歲的皇帝——和明朝絕大多數的皇帝一樣——小時候爹忙別的顧不上管、媽出身于平民家庭不太會灌輸政治理念,成天跟大小宦官們混在一起,唯恐在紫禁城里玩不痛快。
正德二年,小皇帝在皇宮西苑太液池西南岸(今天北海公園西側)建了一個別墅,在里面烏煙瘴氣地瞎搞,還起了一個響亮的名字,豹房。從正德二年興建到正德十六年武宗去世,豹房一共存在了14年,經過后世種種渲染,已經成為明代宮廷腐朽墮落的代名詞,不信您去百度搜一下“豹房秘史”,內容絕對勁爆,而且百分之九十都是杜撰的。
皇帝修一個行宮別院在里面瞎搞這件事,十分常見,但是把自己的住所弄成個動物名字的,還真是絕無僅有。就算用動物命名,其實也有很多其他的選擇,例如為了顯示尊貴,可以叫“龍房”,為了表現威猛,可以叫“虎房”,為了營造仙氣,可以叫“鶴房”。那么這個“豹房”是怎么來的呢?莫非里面真養(yǎng)了豹子?
還別說,豹房里面真養(yǎng)了豹子,而且還沒少養(yǎng)。
在中國歷史上,明朝的皇帝們是最喜歡養(yǎng)動物的,別看他們對正事不太上心,但是對養(yǎng)動物這件事特別熱衷。不僅大肆搜集各種動物,而且還在北京興建了大大小小許多動物園,城里的命名為虎房、象房、豹房、鵓鴿房、鷹房等,城外則在南郊和北郊分別設立了“南苑”和“北苑”獵場行宮。這些地名很多都沿用至今,例如西城區(qū)的象來街、虎坊橋(坊通房),大興區(qū)的大紅門、西紅門(這兩個是南苑的宮門)和南海子公園以及朝陽區(qū)的北苑家園等。
作為豹子專門飼養(yǎng)基地和動物園的豹房應該興建于明成祖朱棣定都北京之時,具體位置已經不可考(朝陽區(qū)大屯鄉(xiāng)的豹房村可能是豹房的原址,也有傳說是雍正曾經在該處打過一只豹子),但是出于對豹子的喜愛,正德皇帝還是又在紫禁城附近的西苑西側建了一座豹房,明代稱為“西苑豹房”,既養(yǎng)豹子,也養(yǎng)穿豹紋的美女、孌童,還養(yǎng)著一批男寵和番僧,好不熱鬧。
作為一個把自己的住所命名為“豹房”的人,正德皇帝對豹子的喜愛是有特殊原因的,那就是酷愛打獵的正德皇帝,打獵的時候離不開豹子。
大家可能會奇怪了,打獵當然是用獵狗了,你看電視或者油畫上英國皇室和貴族打獵不都用獵狗么?要知道英國和西歐國家是在近500年內才開始領先并逐漸稱霸世界的,在正德皇帝的時代(1505至1521),亞洲還是世界文明和財富的中心,鼎盛時期的亞洲君王們,是用豹子打獵的。
在唐代、元代和明代,中國的影響力能夠輻射到亞洲大陸深處,皇帝們也深受西亞和中亞波斯及阿拉伯貴族的影響,非常喜歡“豹獵”,因此豢養(yǎng)了大批豹子用于打獵。
與獵犬跟著主人的馬一路小跑不同,用于打獵的豹子是騎在馬上的。當逼近獵物時,豹師放出蹲坐在馬背上的豹子,豹子飛速躍出捕殺獵物后再跳回到馬背上,捕殺過程在瞬間完成,成為整個圍獵活動中最為激動人心的場景。與后世收集豪車名表的富豪們一樣,正德皇帝對打獵用的豹子也是品類不限,多多益善。據各種文獻記載,正德皇帝的豹房中養(yǎng)了來自世界各地的三大類數十種豹子,在驕奢淫逸方面率先實現了國際化。第一類,獵豹,第二類,金錢豹,第三類,猞猁
這里不得不說正德皇帝的另一個有趣之處。作為一個非常喜歡豹子的人,正德皇帝可能想表現出對各類豹子都不偏不倚的態(tài)度,給豹字銅牌設計了一個獨特的圖案。銅牌上面的“豹子”長著獵豹和金錢豹的長尾巴,卻長著猞猁的尖長耳朵,呈現出一種理想化的豹子狀態(tài)。
生性自由的正德皇帝生活在明代中國與西亞、中亞、東南亞和東非保持密切經貿往來的時期,身處在中西方經貿文化交流的頂峰。他之后的皇帝越來越保守和封閉,不再熱衷于打獵,并逐漸實施海禁斷絕了海上商路,致使豹子越來越少,豹房也成為了絕唱。
下方訂閱“明朝故事”,歡迎發(fā)消息與作者交流關于明史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