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趙匡胤為什么至死也想要遷都洛陽?
洛陽素有古都之稱,在歷史上洛陽也是九朝的古都。今天來跟隨小編走進歷史,來看一看宋太祖趙匡胤為什么也要遷都洛陽呢?北宋初年,宋太祖曾經(jīng)有過遷都洛陽的提議,這一項提議最終因為大臣的強力反對而最終得以作罷。大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三月,宋太祖趙匡胤西巡洛陽。洛陽夾馬營是太祖出生之地(時為后唐禁軍兵營),也是他度過童年時光的地方(民間一說其十二歲出游,另一說他曾在此生活二十余年),數(shù)十年戎馬,一直難有機會故地重游。
此時大宋已經(jīng)統(tǒng)一了中原以至整個南方,實現(xiàn)了自晚唐以來二百多年間中原王朝最接近于大一統(tǒng)的局面。盡管北方仍有強鄰,但開國十六年來,大宋國力日強、國運大盛,所以,在隨行的文武群臣們看來,此次應該是一次充滿溫情的懷舊之旅。傳說太祖回到夾馬營舊居參觀時,欣喜懷戀之情溢于言表,甚至還從某處土坷里挖出了幼時埋藏的玩具石馬,愛不釋手地帶在了身邊。
這就是宋初的所謂“遷都之議”。如果是不太熟悉宋朝歷史的人,初聽這個故事,也許會得到以下一些印象:一,宋太祖和封建時代的大多數(shù)皇帝一樣,想起一出是一出,明顯帶有孩子氣,很不好伺候;二,這個皇帝又算是很講民主的,賭氣歸賭氣,最終還是能聽從臣僚的反對意見,放棄自己一心想做的事,作為皇帝,這已經(jīng)殊為不易;三,沒能遷都洛陽有可能是他人生最后階段里一個比較重大的遺憾。
比較而言,宋太祖確實算得上仁厚之君,同時也確實有難伺候的一面。不過,研究和關注宋史的人普遍認同趙匡胤提出遷都絕不是一時心血來潮,而他的這一想法未能付諸實施,是整個國家的重大遺憾。如果當時真的將國都遷至洛陽,或許兩宋綿延三百年受困于北方邊患并兩次亡于外族的悲劇命運就可以避免。
從地形來看,洛陽坐擁山川之險,“河山拱戴,形勢甲于天下”,而開封地處黃河南岸的平原之上,是無險可守的四戰(zhàn)之地。如果僅從這種自然條件上比較,洛陽和開封作為國都的優(yōu)劣是顯而易見的,滿朝文武一致反對遷都,當然會有這之外的其他原因。
趙匡胤通過陳橋兵變奪取后周政權,所以最初定都開封談不上選擇,只是一種自然而然的承襲。開封確實是易攻難守的四戰(zhàn)之地,此前定都于此的都是短命政權,但宋太祖雄才大略,大宋開國后即開始為開疆擴土而南征北戰(zhàn),戰(zhàn)略上以攻為主,戰(zhàn)場主要在別人的地盤上,十多年來國都從未受到過威脅,而開封的通達便利更成為了利兵利戰(zhàn)的優(yōu)勢。應該說,宋初定都開封是符合社會、經(jīng)濟、政治、軍事等各方面客觀需要的最佳方案。
問題在于,當大宋如秋風掃落葉般蕩平南方諸國而將目光轉向北方時,形勢卻開始發(fā)生根本性變化。盤距在山西的北漢政權聯(lián)合北方的契丹,憑借都城太原的有利地勢,成功阻止了宋軍向北的步伐。宋太祖三次攻打北漢,皆受挫而返。當戰(zhàn)略上的進攻轉化為對峙,作為一個身經(jīng)百戰(zhàn)、具有卓越軍事才能的帝王,除了因力不從心而產(chǎn)生失望和無奈,也當然會意識到巨大的危險。北漢在黃河以北,與汴梁僅相隔一河。而強大的契丹也隨時有可能揮戈南下,以汴梁平坦開闊的地勢,如何抵擋遼軍鐵騎?
當年,在從洛陽返京途中,行至鞏縣(即今鞏義),太祖前往父母塋地——永安陵進行了祭奠。在陵園神墻的角樓上,他悵然四顧,思嘆良久后,抽出一支雕翎箭,張弓射向遠野??粗侵Ъ谶h處無聲落下,他長嘆一聲,告訴身邊眾臣:人生終須有歸宿,今日箭落之處,就是我死后長眠之所。說完,取出那個玩具石馬,命人埋在箭落處為記,并為自己的陵墓命名永昌。這就是傳說中太祖永昌陵的來歷。
不管是因為想要剪除御弟的實力,還是保護都城。這項遷都之議最終還是被擱置與拒絕了。如果這項政策得以順利實施的話,或許宋朝和北方民族的交戰(zhàn)就會變成了另外一種局面了。今天的古都洛陽專題就講到這里,我們下次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