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蜀漢東吳聯合也勝不了曹魏?
三國時期,東吳和蜀漢都對曹魏進行過北伐。但是蜀吳聯合起來還是還是未嘗勝跡,最終被曹魏滅亡后來建立晉朝。一般來說吳國和蜀國的軍事實力加起來是能夠抗擊魏國的,那為什么屢次失敗呢?
從三足鼎立的局面形成算起到東吳滅亡,也就是公元219年到公元280年,期間半個多世紀,除了關羽北伐造成了北方動蕩,再也沒有人能夠撼動北方。蜀漢和東吳都有強大的謀士、武將集團,有一批善于作戰(zhàn)的部隊,為什么面對曹魏兩個綁一塊也打不過人家?是因為曹魏過于強大嗎?其實,蜀國和吳國之所以聯合起來也打不過曹魏,主要原因竟然出在東吳自身,確切的說,是出在東吳中期戰(zhàn)神陸遜的身上!
蜀漢自諸葛亮到姜維,大小北伐約二十次,皆未成功。而東吳北伐次數其實比蜀漢還要多,孫權更是派遣遠征軍到達遼東,希望借助遼東兵夾擊曹魏,但這些努力也都以失敗告終。僅從三國戰(zhàn)役來看,蜀國和吳國面對曹魏,一籌莫展。那么這樣看來,蜀漢和東吳面對曹魏是不是一點機會沒有呢?蜀國和吳國其實有機會滅掉曹魏,而且這個方式也是唯一的方法,只是很可惜,這個辦法被孫權和陸遜一同絞殺了。這個方法是什么呢?
在說這個方法之前,我們先來看看蜀國和吳國北伐為何會失敗。其實,我們查看地圖就會發(fā)現,蜀國和吳國在建安二十四年(就是219年)之后,北伐之所以失敗,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們選擇的北伐主攻路線不對!
蜀漢因為在建安二十四年后失去荊州,因此只有從漢中出關中北伐,這一路地勢險要,運輸困難,沿途有陳倉這樣的關口,難以進攻,因此諸葛亮和姜維面對魏軍都難以施展才能。而東吳的主攻路線則是揚州合肥一線,即便有中路北伐,也多是進攻江夏。東吳這樣做自然有他自己的目的,所謂“守江必守淮”,東吳屢次從東路北進,為的是鞏固長江防線,避免淮南養(yǎng)成氣力。但是,合肥要塞易守難攻,北方平原又利于魏軍騎兵,因此東吳這一路北伐其實也很困難。
那么蜀國和吳國應該如何北伐,在哪北伐呢?
我們說三國時代天下十三州,哪個州是最關鍵最敏感的呢?荊州!荊州地區(qū)是整個三國的樞紐,誰占據荊州誰就占據了戰(zhàn)略主動。
荊州北接宛城洛陽,直插曹魏腹地許昌。西連巴蜀,是入蜀的東部必經之地。東臨吳會,對東吳有順江而下的優(yōu)勢,同時,荊州又是漢水、長江的交匯處,是水軍的用武之地。正是因為荊州這樣的戰(zhàn)略位置,因此成了魏蜀吳三家的必爭之地。
早在建安二十四年,三足鼎立的態(tài)勢正是達成的時候,荊州是被魏蜀吳三家瓜分。其中曹魏占據襄陽、宛城的北部地區(qū),蜀漢占據江陵要沖,而東吳只有長沙等荊州南部小郡。按照諸葛亮的隆中對,蜀漢派上將關羽率領荊州兵出宛洛,攻擊曹魏的中部防線。結果,關羽水淹七軍威震華夏,將曹仁、于禁組成的曹魏中路軍團差點打崩,這導致曹操被迫調集天下兵馬匯聚到許昌南的摩坡,而且曹操差點遷都避開關羽鋒芒。建安二十四年是曹操一輩子之中最艱難的一年,最兇險的一年,陸機的《悼魏武文》就說:“當建安之三八,實大命之所艱。”而曹操之所以如此危險,就是因為關羽的攻擊路線是荊州!這里直插曹魏的心臟!
后來,孫權偷襲荊州,關羽敗死,劉備發(fā)動夷陵之戰(zhàn),結果戰(zhàn)敗。自此以后,蜀漢再無荊州。荊州被曹魏和東吳南北分割,長達半個多世紀。
按理說,占據南荊州的東吳應該集中力量進攻北荊州,但是,東吳沒有這樣做。那么東吳做了什么呢?東吳竟然將荊州防區(qū)的重點放在了西部的夷陵!也就是說:東吳自從奪取荊州后,就沒有打算從這里北伐,他們的戰(zhàn)略重點是針對蜀漢!
我們看看陸遜和陸抗父子,這兩任東吳荊州集團軍的總司令給東吳皇帝的軍事報告是怎么說的。“西陵、建平,國之蕃表,既處下流,受敵二境?!四松琊参V畽C,非徒封疆侵陵小害也。臣父遜昔在西垂陳言,以為西陵國之西門,雖云易守,亦復易失。若有不守,非但失一郡,則荊州非吳有也。如其有虞,當傾國爭之。”
這是陸抗臨死前給東吳皇帝上的表,這個表明面上說的是晉朝(當時已經滅蜀漢)對東吳威脅,其實,里面卻泄露了東吳在荊州地區(qū)歷來的政策!表中說:"臣父遜昔在西垂陳言,以為西陵國之西門,……當傾國爭之。"西陵就是夷陵。
這句話說的再明白不過,陸遜鎮(zhèn)守荊州將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對夷陵防線的建設上,要知道,那時候蜀漢還在,陸遜費盡苦心經營夷陵防線做什么呢?答案昭然若揭!早在夷陵之戰(zhàn)時,陸遜就對孫權說過:“夷陵要害,國之關限,雖為易得,亦復易失。失之非徒損一郡之地,荊州可憂?!?/p>
其實不止陸遜,孫權對于荊州西部防線歷來重視,他分宜都郡為建平郡,設置軍事要塞,這就是所謂的“西陵、建平,國之蕃表?!?/p>
從種種跡象我們就可以知道,自從東吳偷襲荊州,夷陵擊敗劉備以后,吳國和蜀國從未真正互相信任過。
諸葛亮死后,蜀國忽然增加了永安防線的兵力,孫權知道后,問蜀國使者宗預:“我們是盟友,你們?yōu)槭裁匆谶吘吃黾颖δ??”宗預回答說:“臣以為東益巴丘之戍,西增白帝之守,皆事勢宜然,俱不足以相問也?!边@句話就是說:“我們在東部白帝增兵,與你們在西部巴丘(蜀吳邊境)增兵是一個道理,形勢使然,不必多問?!?/p>
蜀漢滅亡后,東吳迫不及待的命令部隊西進,想要占據地盤,卻被蜀將羅憲在永安拒絕,羅憲以兩千孤軍擋住陸抗三萬人馬達半年之久,最后羅憲寧愿投降曹魏也不投降東吳。所謂的蜀吳同盟,不過是各懷鬼胎,同床異夢罷了。
真正能夠威脅曹魏荊州地區(qū),東吳卻將大部分精力用在對付蜀漢上,導致兩國北伐無力,無法威脅到北方腹地。當北方實力逐漸恢復,而蜀國卻在北伐中耗盡了氣力。
最終,在蜀漢滅亡后,陸遜和孫權苦心經營的夷陵防失守,吳國也被晉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