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千人挑1個 明朝天啟皇帝如何海選最美皇后
明清皇帝挑選皇后,明朝是在全國海選淑女,清朝是在八旗普選秀女。明清兩朝,據(jù)《明史·后妃傳》和《清史稿·后妃傳》記載,生前冊立為皇后的,明朝有19位,清朝有13位,共計有32位。
從天下淑女中選皇后,明有先例。明憲宗成化帝選皇后時,皇太后諭禮部:“榜諭京城內外,于大小官員民庶有德之家,務擇其父母賢善,素有家法女子,年十五至十八,容貌端潔,性資純美,言動安詳,咸中禮度者,令其父母送來,吾將親閱焉?!?/p>
明熹宗天啟皇帝的懿安皇后張氏,名嫣(yān),字祖娥,小字寶珠,河南祥符縣(今開封縣)人。張嫣小時候純潔嫻靜,笑不露齒。七歲的時候,茹苦耐勞,灑掃庭院,洗衣做飯,樣樣都會。沒事的時候,獨處一室,習做女紅,閱覽書史。十三四歲,窈窕端麗,絕世無雙。張國紀喪偶后,張嫣把家里家外收拾得井井有條,照顧弟妹,友愛親切。
天啟元年(1621年)三月,天啟皇帝朱由校要大婚,詔選天下十三到十六歲的淑女。征集參選的淑女有張嫣等約五千人,到了北京。在京進行初選、復選、終選等復雜過程。
初選
第一輪每百人一組,以年齒為序,都整齊站立,由太監(jiān)按組逐個檢查。太監(jiān)邊檢查邊說:某稍高,某稍矮,某稍胖,某稍瘦。這一輪淑女被淘汰的大約一千人。
第二輪還是每百人一組。太監(jiān)逐個查驗被檢淑女的耳、目、口、鼻、發(fā)、膚、腰、領、肩、背等十項,有一項不合格的,就被淘汰,大約一千人。
第三輪仍是每百人一組,由內監(jiān)再次檢查,言為心聲,審查聲音。讓這些淑女自己朗誦姓氏、籍貫、年歲,聽淑女的聲音,凡是稍強、稍弱、稍粗、稍濁、稍快、稍慢的,都被淘汰,大約千人。
復選
第一輪參加復選的淑女,太監(jiān)拿著尺子,一個一個地測量淑女的手和腳。檢查其手腕,對手腕稍粗、稍短,腳趾稍長、稍大的淑女就淘汰,然后命轉圈走數(shù)十步,觀察淑女走路的姿態(tài)、風度,共淘汰大約千人。
第二輪五千人已淘汰四千人,留下約一千人,都召入宮里,進行挑選。由老年宮娥,將淑女引進密室,觀其形體,查其乳房,嗅其腋味,撫其皮膚,淘汰者約七百人。
第三輪應選淑女約三百人,在宮里住一個月。仔細觀察其性情、言辭等項,總體評價其人的性格——剛柔、愚智、賢否、粗細,最后入選淑女僅五十人。這些淑女,可為皇帝的妃嬪、選侍等。
終選最后是司禮監(jiān)秉筆太監(jiān)劉克敬,總理皇帝選婚之事。后宮由住在慈寧宮的萬歷帝的劉昭妃(壽八十七歲),時為太妃,掌管太后寶璽。最后由天啟皇帝欽定。
第一輪面試:劉可敬主持,查其書法、口算、詩詞、音樂、歌舞等,測評文化素養(yǎng),從中選中三人,就是張嫣、王氏和段氏。這三人:“面如觀音,色若朝霞映雪,又如芙蓉出水;鬢如春云,眼如秋波,口若朱櫻,鼻如懸膽,皚齒細潔,豐頤廣顙,倩輔宜人;頸白而長,肩圓而正,背厚而平;行步如青云之出遠岫,吐音如流水之滴幽泉;不痔不瘍,無黑子創(chuàng)陷諸病?!鄙厦娴拿枋鲇悬c像小說家言,但可以反映出那個時代的審美情趣和健美標準。
第二輪復試:由宮女引張氏到密室進行復試。劉太妃用青紗帕蓋著張嫣,又用金玉等信物,系著她的兩臂。
第三輪欽定:最后將張嫣引見到天啟帝面前,天啟帝非常喜歡張嫣。這年張嫣十五歲,長得身體修長、豐滿、清爽、秀麗。史書記載:明天啟元年(1621年)四月初三日,“是日,元輝殿選定淑女三位,河南祥符縣張氏、順天府大興縣王氏、南京鷹揚衛(wèi)段氏”。(《明熹宗實錄》卷九)張、王、段三位,孰為后,孰為妃?一說客氏反對張氏為后,其理由是:“此女他日長成,必更肥碩,少風趣,安得為正選?”另一說是泰昌帝趙選侍贊成張氏為后:“若論端正有福,貞潔不佻,則張氏女尤其上也。”最后欽定:張氏為皇后,王氏和段氏為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