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殺功臣的開國皇帝劉邦 劉邦為什么要殺功臣
我國歷史上開國皇帝殺戮功臣的惡劣風氣,起自漢高祖劉邦。劉邦(公元前202-前195在位),沛(今江蘇沛縣)人,曾做過管理十里地方的小官“亭長”。陳勝、吳廣起義后,他起兵響應。在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起義失敗之后,劉邦和項羽率領的起義軍逐漸壯大,推翻了秦朝。項羽倚仗自己勢力強大。自封西楚霸王,封劉邦為漢王。接著項羽和劉邦為了爭做皇帝,進行了四年戰(zhàn)爭,史稱“楚漢戰(zhàn)爭”。
楚漢戰(zhàn)爭之初,項羽擁兵四十萬,而劉邦只有十萬,實力相差懸殊。但結果卻是劉邦戰(zhàn)勝了項羽。于公元前202年做了皇帝,建立漢朝。劉邦由弱變強、反敗為勝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團結和任用了一批杰出的謀臣武將。在楚漢戰(zhàn)爭時期,劉邦曾將一些握有重兵的將領分封為王。到了漢初,被封的異姓王有七個;楚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趙王張耳、燕王臧荼,韓王信、衡山王(后改稱長沙王)吳芮(rui瑞)。當時劉邦封王,只是為了籠絡部下,爭取支持。戰(zhàn)勝項羽,原不過是一時的權宜之計。漢朝建立后,劉邦感到握有重兵的異姓王對中央集權是嚴重的威脅,便決心除掉他們。
劉邦首先向楚王韓信開刀。韓信勇略超群,原是項羽的屬下,在漢弱楚強的形勢下背越助漢。他“連百萬之軍,戰(zhàn)必勝,攻必取”,為劉邦戰(zhàn)勝項羽立下了汗馬功勞。對韓信這樣功高蓋世的開國元勛。劉邦先以并無實據(jù)的“謀反”罪名將他逮捕,貶為淮陰侯;不久,皇后呂雉就設計將他斬首。以后,劉邦又以同樣的罪名,把在楚漢戰(zhàn)爭中起過重大作用的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殺掉。其他幾個王,有的逃入匈奴,有的被貶;只有遠在南方、地少力弱的長沙王吳芮,因被劉邦認為構不成對中央政權的威脅,才得以保存下來。
從公元前202年到公元前195年,劉邦先后用了七年時間,削平了主要的異姓王國,這對鞏固國家統(tǒng)一,加強封建的中央集權,原是有積極作用的。然而,他采取殺掉開國功臣的做法,則招來了后世的不少非議。韓信死前曾叫冤說,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巳定,我因當烹??磥?,在封建皇帝專制統(tǒng)治的年代里,他的話不無道理。
劉邦殺了哪些功臣?為什么要殺功臣?
劉邦殺了韓信、彭越、英布等人.
那么劉邦為什么要殺這些功臣呢?大風歌里的劉邦劉邦殺功臣的原因
原因一統(tǒng)治必然有上下秩序,平等無法統(tǒng)治.劉邦出身卑微,容易被人看不起,做了皇帝后,當然不愿承認別人與自己平等.居于高位的他,不能容忍大臣以提建議之由而實際上是不太尊重他,不讓臣下威脅到自己新建立的國家與君主.
原因二打江山不同于坐江山,打江山時君主有求于臣將,而坐江山時君主卻是要求他曾有求的臣將服從,臣將不知時勢不同,仍以打江山時的態(tài)度對之,自取滅亡!
原因三大臣不知對君主應當感謝.出身低微經(jīng)過危難的領袖,不能讓韓信之流以為他的成功信賴于他,君主不能被認為有欠于別人,不能被大臣認為他的賞賜是應當,否則太危險.劉邦殺的功臣楚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韓王信.韓信、彭越、英布這三個王的死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有人告發(fā)他們謀反,其中韓信是兩次被人告發(fā),彭越也是兩次被人告發(fā).燕王臧荼后來造反,兵敗被殺.劉邦殺的都是異姓的王,而同姓的都免遭殺害,告老還鄉(xiāng)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