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貴婦墓出土精美水晶項鏈 保存完好
筆者從西安市考古研究院獲悉,考古人員在發(fā)掘清理西安城南一座唐代墓葬時,發(fā)現(xiàn)了一條保存完好、精美、做工程度不亞于現(xiàn)代珠寶的水晶項鏈,佩戴在墓主人頸部,應該是生前極愛之物。
“映物隨顏色,含空無表里。持來向明月,的皪(lì)愁成水。”唐代著名詩人韋應物的這首《詠水精》,描繪了水晶的晶瑩剔透,從中也可看出唐代人對于水晶的喜愛。近期,西安市考古研究院公布了西安城南某住宅小區(qū)的考古發(fā)掘成果。在其中的一座未遭盜擾的唐墓中,考古專家發(fā)現(xiàn)了一條水晶項鏈。“墓主人遺體保存較為完整,而串水晶珠的絲線由于已經(jīng)腐朽,部分水晶珠中留有些許殘余,導致水晶珠散落在頸部周圍。
經(jīng)過整理,共發(fā)現(xiàn)有92顆水晶珠、3顆藍色料珠、4枚金扣、2顆紫水晶吊墜和2顆綠松石吊墜。”考古專家稱,水晶珠大小不一,均呈扁球形,由兩端向中間對鉆成孔。吊墜一端大一端小,其中小端嵌入金扣之中,形成墜飾。經(jīng)過修復后,這串水晶項鏈看起來十分精美,晶瑩剔透。據(jù)專家介紹,雖然水晶珠中國曾出土過不少,但像這樣完整的水晶項鏈,之前出土的并不多。而修復后的水晶項鏈,雍容華貴的程度,到今天也不過時。
幸運的是,該古墓沒有被盜,隨葬器物保存完好,有陶器、銅器及其它雜器共34件(組),另有銅錢9枚,墓志1合。最為可貴的是墓志揭開了墓主人的身份,墓主為唐輔君夫人米氏,云安郡人,祖先極有可能出自中亞“米國”。墓志稱贊她“坤與柔德,天資敏慧,處事周旋,性多閑雅”,十九歲嫁給一個叫做輔公的人,六十歲去世(唐玄宗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共育有三個兒子。
“除了水晶項鏈,還有銀盒、鏡子都是文物中的珍品。”據(jù)參與考古發(fā)掘的專家介紹,該墓出土的鸞鳥銜綬鏡,直徑達25厘米多,鏡體厚重,鏡面光亮,鑄造精良。鏡形采用盛唐時期流行的菱花形,紋飾則以鸞鳥銜綬為主題,但尚未見與此紋飾完全相同的銅鏡,不論其大小還是品質(zhì),均堪稱唐鏡中的珍品。
出土的銀盒雖尺寸較小,但表面鏨滿花紋,花紋以象征崇高圣潔的蓮花和象征男女愛情的鴛鴦為主,鏨刻手法細膩,紋飾寓意美好,也是一件難得的珍貴文物。值得一提的還有漆盒,漆盒木胎雖已朽無存,但在清理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一些銀箔的團花、牡丹花枝、鸞鳥銜綬、瑞獸銜花枝、蓮花童子等,圖案多樣,造型逼真,推測原應貼于漆盒表面,此精美珍貴之器也絕非一般平民百姓所能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