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佯狂的箕子竟是箕子朝鮮的開國之主
箕子,本名胥余,商朝末期的太師,是紂王的伯父,帝乙的哥哥,封地在箕。他的賢名和比干、微子一樣,被稱為“商末三仁”。
箕子佯狂
商朝的最后一個君王荒淫無度,他勸諫多次都沒用,比干以死相諫,被紂王剖心供人觀賞,他自知再勸諫只會落得和比干一樣的悲慘結局,為免受奸臣妖姬陷害,只能假裝發(fā)瘋,被紂王囚禁起來,后來多數(shù)時候是指古代那些逃避亂世超凡脫俗的狂士。
箕子佯狂不是因為貪生怕死,而是為了自保,他對國家的忠心是無人能夠懷疑的,曾經(jīng)有人勸他像微子一樣離開殷商,他說如果離開自己的國家,就是在用行動來張揚君王的惡行和國家的慘無人道,成為百姓茶余飯后的談資,我不會這么做,也不忍心這么做。
箕子佯狂是聰明人的做法,是君子“能屈能伸”的表現(xiàn),但是箕子的品格是極其高尚的。殷商被西周滅國,西周的武王來請教箕子商朝被滅的原因,箕子不說話,因為他不愿意說故國的壞話,然后告訴武王為君之道,武王請他到朝廷為官,他直接拒絕,說是即使殷商滅亡,也不愿做周國的大臣,后來周武王再次來請箕子,他匆匆忙忙帶著一群商朝的老臣,逃到箕山以東,就是今天的朝鮮國。
箕子朝鮮乃殷商遺裔在朝鮮半島上所建地方政權,臣于周,后又臣于秦,為周秦海外之屬國?;映r為衛(wèi)氏朝鮮所取代,衛(wèi)氏朝鮮為漢之“外臣”、屬國。漢武帝伐朝鮮,裂其地為四郡,為漢的邊疆轄區(qū)。有了箕子朝鮮,方有衛(wèi)氏朝鮮,方有漢之四郡,方有高句麗史、渤海史,從而構成了東北古史、東北民族與疆域史的基本系列,而箕子朝鮮是為中國東北史之開端。
箕子的思想
箕子,作為中華第一哲人,在商周政權交替與歷史大動蕩的時代中,因其道之不得行,其志之不得遂,“違衰殷之運,走之朝鮮”,建立東方君子國,其流風遺韻,至今猶存。
箕子作為儒家前驅,其思想上承大禹,下開周公“明德保民”和孔子的“仁”。當周武王以“小邦周”打敗“大邑商”后,曾經(jīng)恭恭敬敬誠惶誠恐地不恥下教于箕子。箕子就把洪范九疇治國大道傳授給周武王。
這個洪范九疇在中國思想史的地位實在不得了。它闡述了行政方式、行政準則及行政決策方式,是一部中國歷代專制王朝的行政大法,對于中國專制社會形成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同時也奠定了陰陽五行說的基礎,提供了中國人傳統(tǒng)思維的框架。
從洪范九疇的內容看,它涵蓋了對自然世界、人身、行為、治國安民、政綱、天文、歷數(shù)、根本大則、做人德性、氣候征象、禍福種類等等人生實踐內容的全部,但它決不是西方認識論意義上的知識,而是完全出于實用目的的一種經(jīng)驗積累。洪范九疇其實是就社會政治秩序對君王說話行為的經(jīng)驗總結。
而且箕子來到箕地后頒布實施具有憲法性質的“八條之教”外,教民耕作建立“箕田”、教民禮儀。今天朝鮮穿衣喜歡白色,就是“殷人尚白”這一習俗的延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