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革命失敗是因為國民黨不同的利益各懷鬼胎
辛亥革命爆發(fā)之后,袁世凱以和平手段迫使皇帝退位,并在一九一二年三月份被選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袁世凱上臺之后,假意民主,迫使解散國民黨,復辟帝制,使得辛亥革命的成果毀于一旦,二次革命時間就是此時。
在二次革命爆發(fā)前夕,中國當時的國內階級主要有三派,封建地主階級,資產階級維新派,資產階級革命派,維新派因為與封建勢力存在著既定的關聯(lián),因而在與封建勢力的斗爭中表現(xiàn)出不徹底性,雖然資產階級維新派在南方有一定的影響,但是它通過改良來抵制革命,因此無法與資產階級革命派一樣斬釘截鐵地割斷舊中國的命。
在當時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派,革命力量非常弱,不具有領導統(tǒng)一全國的能力與實力,一九一三年七月,二次革命時間,因為袁世凱的逼迫,李鈞烈在孫中山的指示下,召集舊部成立成立討伐袁世凱的部隊,并用電報的形式宣告江西獨立,無奈袁世凱軍事實力極其強勁,討袁部隊節(jié)節(jié)失利。
一九一三年八月,二次革命時間,擁袁桂軍攻占廣州。一九一三年九月一日,張勛武衛(wèi)前軍攻克南京,各地宣布取消獨立。孫中山、黃興、陳其美等被通緝,相繼逃亡日本,二次革命宣告失敗。一九一三年十月,國會推選袁世凱為正式大總統(tǒng)。十一月,袁世凱以“叛亂”的罪名下令解散國民黨。袁世凱從此成為寡頭總統(tǒng),不就便稱帝。
二次革命背景
二次革命背景是十分復雜的,它分為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那個時候辛亥革命剛剛成功,為了中國的以后著想,孫中山放棄了代理的中華民族總統(tǒng)的職務,讓袁世凱做了中華民國的臨時大總統(tǒng)。投桃報李,袁世凱逼迫小皇帝退位。
二次革命背景的第二個部分是三種勢力的相互制約。因為當時中國國內政壇上是存在著封建派、共和派還有立憲派的。因為矛盾不可調和,所以大家都把目光瞄向了老好人袁世凱,覺得只有他當政對于自己的威脅才能小一點。
二次革命背景的第三個部分是袁世凱的毀約。在袁世凱當上臨時大總統(tǒng)之前,國民黨黨內為了防止他的權力過大,特意制定了臨時約法來約束他的行政權力。但是袁世凱何等人物,又豈是能夠被一紙約法約束住的?所以,袁世凱開始了以自己獨攬大權為目的的各種活動。他勾結列強,刺殺了當時的總理,干涉議院的活動……所作所為,無一不顯示出他的狼子野心。
孫中山等人終于看清了他的真實面目,忍無可忍之下,發(fā)動了二次革命,這便是二次革命的背景。
但是,孫中山等人畢竟官場經驗不足,比不過袁世凱的老奸巨猾。而且因為國民黨內部的一些問題,二次革命最終還是失敗了。袁世凱對所有反對他的人進行迫害,大肆搜捕國民黨人,還下令要解散國民黨。在此之后,轟轟烈烈的護國運動開始了。
二次革命的導火線
一九一一年,武昌起義爆發(fā)后,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在全國爆發(fā),清王朝的頹敗之勢也成定局,一九一二年,孫中山在南京宣布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中華民國正式成立。但是在一九一三年發(fā)生了二次革命,二次革命的導火線耐人尋味。
一九一三年三月,上海火車站,宋教仁接到袁世凱邀請前往第一屆國會,宋教仁在黃興、廖仲愷、于又人等人的陪同下,走到檢票口。誰知這是出人意料的事情發(fā)生了,槍響之后,宋教仁倒地死亡。宋教仁被刺案成為二次革命的導火線。
宋教仁是民主革命的倡導者,是民國初期倡導內閣制度的政治家。他主張責任內閣等制度,希望通過國會選舉組織責任內閣,限制袁世凱的權利,與英國類似,將袁置于有名無實的地位。這樣的思想對于當時的中國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對于中國的發(fā)展有著巨大的推動力。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主張,宋教仁在一九一二年著手改組同盟會,改組后的同盟會成為國會中的第一大黨組織,宋教仁也在一九一三年的選舉中大獲勝利,宋教仁此次受邀來到北京,就是為了進一步實現(xiàn)他的報負與理想,然而時年三十一歲便死于非命,是在令人扼腕嘆息。此事作為二次革命的導火線,不久二次革命爆發(fā),雖然持續(xù)時間不長便被袁世凱鎮(zhèn)壓,但對于袁世凱的獨裁統(tǒng)治仍然有一定的打擊意義。
二次革命失敗的原因
1913年發(fā)生的二次革命是國民黨意欲推翻袁世凱反動統(tǒng)治的武裝革命,結果袁世凱強行解散了國民黨和國會,開始其真正的獨裁統(tǒng)治。那么,二次革命失敗的原因是什么?可以從主觀和客觀的角度來分析。
史學界對于二次革命失敗的原因各有論調,但大致可從三方面來討論:首先是國民黨內部的原因。由于國民黨內部人員成份復雜,為不同的政治利益各懷鬼胎,對待革命的態(tài)度千差萬別,人心不齊,袁世凱趁機對部分革命意志不堅定者施予賄賂,使他們臨陣倒戈,比如,國民黨領導人黃興悄悄離開南京,不愿參加討袁行動。這就使國民黨在一開始就處于被動、受壓制狀態(tài)。其次,國民黨力量薄弱,沒有與其他黨派結成聯(lián)盟,孤立無援,而袁世凱極力收買、拉攏其他政黨、派系助其獨裁。最后,由于當時列強侵略中國,不希望看到中國政局變化,害怕?lián)p害他們在中國的既得利益,于是,列強要么袖手旁觀,要么與袁世凱勾結打擊革命。
加之當時百姓厭惡戰(zhàn)亂,渴望過安寧的生活,國民黨也未向廣大人民大力宣傳革命,因此,二次革命沒有得到人民的廣泛支持。
孫中山作為力主討袁的領導人,他對二次革命失敗的原因有著自己的看法。孫中山在戰(zhàn)后將失敗的原因更多地歸結于黃興的出走。他認為黃興作為主要領導人,不顧國家和革命的大局,眼光短淺,誤判形勢,消極應對袁世凱的獨裁,甚至一走了之,加重了國民黨的分裂,對二次革命的失敗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