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鯀治水失敗真的是因為選錯了方法嗎
鯀禹治水,顧名思義就是鯀和禹治理洪水。鯀禹治水是我國上古神話傳說,鯀是禹的父親,在堯在位的時候,洪水頻發(fā),人們只能到山上去躲避,但沒辦法莊稼和房屋都搬不走,受到的災(zāi)害非常嚴重。于是堯派鯀被派去治水,鯀到了受災(zāi)地區(qū),采用了筑造河堤的方法來堵住洪水,前后花費了九年時間才將堤壩筑成。但后來又發(fā)了大水,堤壩全被沖毀了,人們受到的災(zāi)難更加嚴重了,很多人都被洪水奪走了生命。鯀治水也就算是失敗了,他也被舜殺了。
父親鯀治水失敗了,禹臨危受命也被派去治理水患。他總結(jié)了父親鯀治水失敗的教訓,改變鯀所用的堵的方法,采用清理河道,開挖水渠的方法,經(jīng)過十三年的時間,終于治理了洪水,百姓不再受到洪水災(zāi)害,他也繼承了堯的帝位。這就是鯀禹治水的故事。當然鯀禹治水也是一篇文章,出自《山海經(jīng)?海內(nèi)經(jīng)》,原文如下:
洪水滔天,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殺鯀于羽郊。鯀復(fù)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島。
意思是:當時發(fā)了很大的洪水,人們深受其害。鯀沒有經(jīng)過天帝的允許就偷走了天帝的息壤,息壤是會自己生長的泥土。鯀盜取息壤之后便用它來堵住洪水。天帝知道了后,命令火神祝融把鯀殺死在了羽郊。后來天帝又派鯀的兒子禹去治水,禹采用慢慢分散洪水的方法慢慢才治理了水患,天下也才安定下來。
從上面的故事我們可以知道,鯀禹父子都是天神,被派去治水,禹的父親失敗了,最后禹才治理了洪水。這和真實的歷史雖然不太一樣,但結(jié)果都是相同的,只不過他們的身份不同而已。
鯀治水的方法
從古至今,水利都是統(tǒng)治者重視也必須重視的問題,都會派人治理或者修建水利工程,說到水利工程,我們就會想到今天許多著名的水利工程,比如長江三峽水利工程、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等等。在現(xiàn)在這個科技發(fā)達的社會治水仍然時間不容易的事情,那么在古代呢?在遙遠的三皇五帝時期,人們是怎么治水的呢?在當時只能派一些有經(jīng)驗的官員去治理水患,鯀禹兩父子治水就是一個例子。那么鯀治水的方法又是什么呢?
首先讓我們來看鯀這個人,相傳鯀是黃帝的曾孫,禹的父親,被人們稱作鯀伯。在堯統(tǒng)治部落的時代,黃河流域發(fā)生了很大的水災(zāi)。人們深受其害,很多人被洪水吞噬,房屋被沖走,農(nóng)田被淹沒,于是堯派鯀去治水了。那么鯀用什么方法去治水呢?治水成功了還是失敗了呢。
在當時由于沒有科學技術(shù),所以只能采取人工治理的辦法。鯀到了災(zāi)區(qū)查看了情況后,想到了那句諺語: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于是他就采取了土掩的方法,用土來堵,動員大家取土筑起河堤來解決洪水。所以鯀治水的方法就是堵水,修筑堤壩。結(jié)果當然也可想而知,自然是堵不住的。鯀總共花費了九年時間來筑起這些堤壩,但一遇到大水,就有被沖毀了,這樣就會使得受災(zāi)的人更多,受災(zāi)的程度也大大加深。一旦決堤的洪水更加兇猛,一霎那就能吞噬一切,所以鯀治水以失敗而告終了。
鯀治水失敗的原因
在上古神話中大禹是治水的功臣,解決了影響人們多年的洪水災(zāi)害,禹也受到人民的愛戴和舜的賞識,于是繼承了舜的帝位。非但如此,禹的父親鯀也是善于治水的,說到這里很多人就會有疑問了,鯀治水不是失敗了嗎?怎么能說他善于治水呢。我們可能忽視了一點,在堯問大臣誰去治理洪水最好的時候,大家都舉薦了鯀,這就說明鯀是當時的治水能臣。至于鯀治水失敗是由于他采取的治水方式不正確,那么就讓我們來看看鯀治水的方法以及鯀治水失敗的原因。
上面說到了鯀被推薦去治水,雖然當時堯認為他名聲不好且不聽號令,不愿意讓他去,但不能找到更好的人選,所以最終還是派他去了。鯀去了水災(zāi)發(fā)生的黃河地區(qū),查看了具體情況之后便開始行動了,那么他采用了什么辦法呢?他采用的是用土來堵洪水的方法,俗話說水來土掩,他取土筑起堤壩,想讓水在堤壩的范圍內(nèi)流淌,所以才有了“鯀伯取土”的故事。
一方面我們要知道,黃河中泥沙非常多,致使河床比較高,所以堤壩中的水幾乎在地面上流淌了,形成了地上河。這是很容易出決堤的。另一方面,用土筑起的提拔不如現(xiàn)在混凝土那么結(jié)實,且和流多彎曲的地方,也容易造成決堤。
當然結(jié)果也正像我們分析的那樣,鯀經(jīng)過九年時間才筑起的堤壩,卻禁不起考驗,再次遇到大水時就垮塌了,流域內(nèi)的災(zāi)情也更加嚴重了,鯀治水以失敗而告終。
綜上所述,我們知道了鯀采取的治水方法是:堵,筑造河堤。當然這也就是他治水失敗的原因,我們也不難看出鯀之所以失敗,是他對地理情況分析的不正確,采取的方法不恰當,失敗當然也是必然的了。
鯀禹治水的價值
我們常說水是生命之源,的確是這樣的,人和動物離開了水就會渴死,莊稼植物沒有了水就會干涸而死。但唐太宗李世民也曾經(jīng)說過: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說的就是水對人們來說是具有雙面性的,對我們有好處,我們離不開,但對我們也有很大的壞處。比如黃河歷代都有改道和泛濫的情況,每當發(fā)生這種問題,整個流域內(nèi)的人們就會付出房屋,莊稼,牲畜甚至是生命的代價。當然歷代都有同水作斗爭的人,有成也有敗,比如鯀禹治水就是這樣。那么鯀禹治水到底是怎樣的呢?它又有什么價值呢?
鯀禹治水指的是,在堯舜時期,鯀同自己的兒子夏禹先后去黃河流域治水的故事。在黃河發(fā)大洪水之后,堯派鯀去治理水患,鯀采取用土堵的方法治水,最后失敗了,而且自己還惹來了殺身之禍。之后舜又派鯀的兒子,也就是著名的夏禹去治水,禹用修理河道,挖出淤泥的方法,最終成功治理了水患。
接下來讓我們來看看鯀禹治水的價值,首先,鯀禹治水,一個成功一個失敗,讓人們懂得了,只有實實在在了解了問題的本質(zhì),才能找出問題的結(jié)癥,也才能對癥下藥。如果盲目的采取措施,失敗是在所難免的。其次,鯀禹治水是當時的人們看到了人的力量,大自然是可以通過智慧和努力征服的。再者就是鯀禹父子治水的經(jīng)驗是后來人值得借鑒的,人們在治理水患的時候有了一定的參照標準。同時對我們研究堯舜時期社會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有很重要的歷史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