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冉閔血腥的“殺胡令”背后值得深思的問題
提起中國歷史上屠盡五胡的北魏皇帝冉閔,很多人都稱其為“漢家英魂”,的確,在五胡亂華的百年戰(zhàn)亂下,冉閔堪稱拯救中原百姓于水深火熱的救世主,他無疑是漢人的驕傲。
冉閔和父親冉良都是漢族人,同時也是十六國中后趙的國君羯人石虎的部下將領(lǐng)。冉良在咸和三年,石虎與前趙劉曜部隊的交戰(zhàn)中被劉曜大軍殺害於新絳,因而嚴格意義上來說,戎馬半生的冉閔,乃是一位烈士的后代。在他少年時期,曾親眼目睹過不少戰(zhàn)亂中北方匈奴及鮮卑侵略者對漢族百姓的凌虐屠殺,因而對胡人在中原大地上所犯下的滔天罪惡深惡痛絕,很早就立志要拯救中原萬民,當(dāng)然,這也為他后期對胡人軍民展開的大規(guī)模報復(fù)性屠殺提前埋下了伏筆。
公元350年,冉閔劫持漢族將領(lǐng)李農(nóng)和王基發(fā)動病變,于亂軍之中殺死石鑒,而后建立魏國,定都于鄴城,改年號永興。冉魏政權(quán)建立后,冉閔下令屠盡城內(nèi)胡人,一夜之間,數(shù)萬羯人被屠滅,血流成河,男女老幼無人幸免,史稱鄴城大屠殺。此次屠城規(guī)模之大,死亡人數(shù)之巨,為世所罕有,雖然進一步加深了漢族與少數(shù)民族之間的矛盾,然而不可否認,至此之后,胡人在中原大地上為非作歹的氣焰也收斂了不少。之前一度險些被滅族的漢人,終有一部分保存了性命,悠久燦爛的華夏文明得以延續(xù),這不得不說是武悼天王冉閔的歷史功績。
冉閔殺胡令
“閔知胡之不為己用也,班令內(nèi)外趙人,斬一胡首送鳳陽門者,文官進位三等,武職悉拜牙門?!边@就是震驚內(nèi)外的閔冉殺胡令。關(guān)于這件事情的史料記載有很多,眾說紛紜,看法、評價不一。要想真正了解整個故事的發(fā)生始末,就必須完全還原當(dāng)時事情發(fā)生的背景。但是,歷史是不可復(fù)制的,我們只能靠史料記載的細碎字句,來推敲故事發(fā)展的細枝末節(jié)。
或許是應(yīng)了“贏者為王,敗者為寇”的道理,關(guān)于“殺胡令”事件的記載,無一不在批判冉閔的兇狠殘暴,冷酷無情。誠然,不論男女老幼,斬殺二十余萬胡人,血洗城池這樣的做法確實心狠手辣了點,但是在這血腥的故事背后是否還有什么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呢?
生為漢人,卻長于胡人間的冉閔,其實一直在胡和漢之間游走,心思飄忽不定,左右搖擺。一則石虎曾寵愛于他,待他不薄;再則自己是漢人,身體里流著的是漢族血統(tǒng)。就在他搖擺不定之際,胡人對他心生猜忌,意欲除之。孫伏都率兵三千于殿中,他感覺自己的性命受到了威脅,決定先采取行動。原本并未打算全城屠殺,但是,當(dāng)“與官同心者住,不同心者各任所之”的命令下傳之后,胡人競相逃出城去,他才在沖動之下頒布“殺胡令”。當(dāng)然也有人評價說,這不是他的莽撞之舉,而是為了鞏固之后的地位的計謀。
不管怎么說,這種毫無道德毫無仁心的種族屠殺,都無法逃脫歷史的制裁。
冉閔真的是漢族英雄嗎
五胡亂華時代,中原大地上曾出過不少反抗異族侵略的勇士,被稱為“屠夫天子”的冉閔便是其中赫赫有名的一位。冉閔作為軍人出身的皇帝,以雷霆手段沉重打擊了塞外入侵中原之游牧民族的囂張氣焰,在百年戰(zhàn)亂中挽救了數(shù)百萬漢族百姓的生命,保護了悠久燦爛的華夏文明,對漢人來說,他是毋庸置疑的民族英雄。
后世有人評價冉閔為暴君,在他與異族交戰(zhàn)的過程中,數(shù)度發(fā)動大規(guī)模屠殺,每攻陷一座城池即下令屠盡城中胡人軍民,手段未免太過殘忍,然而不容忽視的是,這世上還有一個放諸四海皆通用的關(guān)鍵詞,叫作“立場”,這就好比日本人至今還在為二戰(zhàn)時降臨到自己國土上的兩顆原子彈耿耿于懷,每每以“受害者”自居,而對于曾經(jīng)飽受日本軍國主義鐵蹄蹂躪的中國百姓來說,日本遭受這樣的天罰,簡直是罪有應(yīng)得!
同樣道理,站在氐、羌,或鮮卑族人的立場來說,他們的族人百姓遭到屠殺流亡的悲慘命運固然值得同情,然而作為侵略者,這些塞外游牧民族在中原大地上也曾瘋狂屠殺漢族軍民,犯下滔天罪惡,致使近兩千萬漢人被屠殺得所剩無幾!面對異族侵略,中原軍民除了奮起反抗,以暴力手段將侵略者趕出家園之外,別無他途,而以暴制暴,雖然不值得提倡,但無可否認,它一直是人類有史以來的戰(zhàn)爭中最能有效地震懾敵人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