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是哪個國家的人 屈原為何會被發(fā)配流放
屈原是春秋時期楚國人。生于公元前339年,于公元前278年去世。名平,字原,出生在楚國丹陽,丹陽今天屬于湖北秭歸,屈原還是是屈暇的后人。
戰(zhàn)國末期,秦國一家獨大,正逐漸吞并六國,中國第一個統(tǒng)一的封建王朝即將形成。當時的主要政治基調是合縱連橫,如果合縱成功,楚國將成為王者,如果連橫成功,秦國就會傲視天下。
屈原是楚國的貴族,才華橫溢,口才極好,能夠輔佐君王治國萬邦,早期,楚懷王很寵信他,封他為三閭大夫。受到重用的屈原很快就展現(xiàn)他杰出的政治才能,他不但積極輔佐楚懷王,同時在外交上還聯(lián)合齊國共同抵抗秦國。在他受到重任的期間,楚國曾出現(xiàn)過國富民強的局面,并震懾住了其他諸侯國。
然而,屈原的這一系列舉動卻觸動了楚國腐朽貴族的利益。他們嫉妒他,并在朝廷上排斥他,并且不斷地在朝廷上污蔑屈原。由于這群小人不斷地誣陷與誹謗,楚懷王逐漸起了疑心,對屈原失去信任,漸漸地冷落了他。張儀用計瓦解齊楚聯(lián)盟,屈原被流放,郁郁不得志。后來,楚國被秦國吞并,屈原悲憤投江。
屈原是偉大的愛國詩人,是杰出的政治家,他的愛國之情值得我們學習。面對懷疑時,我們應該拿出自己的硬氣,塑造我們在別人心中的信任感。實在為楚懷王惋惜,白白失去了這位忠誠的能臣。
屈原人物形象的圖片
屈原作為一個成功的文學家,失敗的政治家存在于歷史洪流之中。一提到屈原,人們眼前浮現(xiàn)的多是一個眉頭緊鎖,滿臉憂容的沒落知識分子形象。如下面這幅圖,他站在山巔,若有所思。那郁郁不得志的眼睛所望之處,處處是楚國的錦繡河山,可這河山還能錦繡多久?風掠起他的衣裳,吹動他的發(fā)絲,卻吹不散他的愁思。
屈原的文學造詣確實很深,他的愛國情懷也的確很高,可這滿腹才華卻不能讓他在官場游刃有余,這世間之事總是這般遺憾。
眾所周知,屈原投江是在農歷的五月初五端午節(jié),人們?yōu)榱瞬蛔岕~兒蠶食屈原的身體而將粽子剝去外皮投入江中。其實,這與屈原的一件事有關。屈原好食糯米,有一次廚房為他做了粽子,他不知是何物,便連帶葦葉皮一起吃進了肚子,吃完他意猶未盡,對仆人說到,此物甚是美味,下次可替換成稍微柔軟的外皮。后來人們知道了屈原這件事情,所以在他投江自盡后,為了緬懷他,人們將煮熟剝去外皮的粽子扔到江里,希望這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者在另一個空間里也可以享受到美食。
從中不難看出,屈原雖然在廟堂之上不能得志,在民間還是威望極高,世人對他有著毫不掩飾的推崇與欽佩。一枚小小的粽子包含了人們無盡的哀思。可以這樣說,屈原用他的人格魅力征服了大眾。
屈原到底活了多少歲
有學者曾研究屈原的生辰應該在公元340年,雖然有些書籍收錄這個說法,但是這個結論未必正確。還有其它史學者提出了公元353,公元343等時間。屈原是世界上知名歷史人物,民間端午節(jié)習俗傳說就是因他而產生。他的生平細節(jié)都非常值得研究。
屈原在《離騷》中敘述自己的生平事跡,有一句詩句提到“庚寅以降”交代了自己的生日。庚寅以降的意思應該是指“寅年、寅月、寅日”出生,還有寫到“老將至”,說快要老了,但還沒到老。幾年后,屈原在投江自殺前所寫的《涉江》中的“年既老而不衰”。我們可以從老字的解釋下手,老字在古代注解里有明確的指是七十歲稱老。有文獻可查。按此來推算,寫離騷時屈原并不年輕,但絕對沒有七十歲,到投江的時候應該是七十歲左右了。
我們再來看涉江中有提到的楚國被攻破的歷史事件。屈原生前的詩歌里沒有提到楚國割地的事,也沒有提到楚國被秦國滅亡的情節(jié),只有提到秦國進犯,楚國逃跑遷都的事,以他悲憤愛國的情懷,如果他死前這些慘痛滅國事件發(fā)生,他肯定會寫詩詞傷懷,說明他是在楚國遷移都城不久就自殺了。所以之后的王國事件應該發(fā)生在屈原去世后。
公元前281年初春,秦兵進攻,楚國逃亡遷都;不久五月初五日屈原悲憤投江;過一年,楚國獻出封地,再過了四年,楚國國都被攻占,楚滅亡。
屈原自殺的日期予以確定,是在前281年農歷五月初五日。他出生的那個“寅年、寅月、寅日”,便只能是前352年,農歷正月二十七日(庚寅)。這是根據(jù)歷史日歷星辰記載精密演算出來的。
屈原為何會披發(fā)行吟
屈原家世背景優(yōu)渥,但是仕途不順,兩次被發(fā)配流放,最后殉國投江而死。在此之前,屈原曾經(jīng)披發(fā)散步江邊,然而細細想來,他這一舉動卻也是對當時楚國朝政的不滿。
在古時,只有少數(shù)地方的人會披發(fā)。真正有文化發(fā)達的地方男子都是束發(fā)戴冠,這也是當時的一種文明人的表現(xiàn)?!蹲髠鳌分卸加杏涊d,孔子的學生子路,在衛(wèi)國內亂的時候,被人砍斷了固定帽子的纓,當即停下來,整理自己的帽子,最終命喪他人之手。這么看來,古代文明人對自己的著裝打扮真實注意到一種極致的的程度了,即使在危及生命的關頭,竟然還在乎自己的帽子是不是戴得還端正。這份勇氣,真實讓在下佩服的五體投地。
再來說回我們的屈原,出身貴族又潔身自好,同時性子里還有文人的那份氣節(jié)。不管從哪個方面來說,他都應該是一個相當注重自己儀表的一個人。但是他竟然做出披發(fā)的舉動,可見他當時內心是多么的絕望。
還有一說,屈原披發(fā)的行為是對當時楚國腐朽的朝廷權貴的一種輕蔑不滿與反抗。因為那些權貴上朝時,紛紛都是束發(fā)戴冠,一副人模狗樣的正經(jīng)模樣。而真正心懷天下的自己卻被流放,無法實現(xiàn)自己的抱負。
其實,在我看來,屈原的這種結果也是他自找的,以他的條件完全可以混的更好,既能做自己也能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理想。但是他本性里的那份“直”讓他容不得半點沙子,但也正是因為這樣,他也才得以在歷史上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