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的一生及遭遇 屈原投江的故事簡述
屈原這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聽到了故國滅亡的消息,選擇以身殉國,后人為他的高尚情懷所傾倒,把屈原投江的這天定為端午節(jié),以此來紀(jì)念他。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至今仍為我們歌頌。他有怎么樣的一生和遭遇,促使屈原最后選擇投江殉國?
屈原生平簡介
公元前340年,屈原在楚國丹陽出生。屈原少年多智,從小就喜歡博覽群書,18歲之前,屈原先后在樂平里、昭府兩地生活讀書學(xué)習(xí)。屈原在昭府求學(xué)期間與他后來的妻子昭碧霞相戀,兩人于公元前322年在樂平里定親成婚。公元前321年,秦國進攻楚國,屈原積的組織領(lǐng)導(dǎo)鄉(xiāng)壯抵抗秦軍的侵略,展現(xiàn)出了超人的才華。此后三年,屈原因功出仕,前往楚國都城為官。公元前317年到公元前315年期間,屈原主張楚國實行變法,富國強兵,因為觸犯了傳統(tǒng)貴族的利益,因而與他們交惡。
公元前314年,屈原因為變法遭到了貴族勢力的反撲,失去了楚王的信任,開始遠離權(quán)力中樞。此后,屈原只能通過講學(xué)的方式來宣揚變法的思想主張。公元前304年,屈原被流放至漢北,在此地遙思故國作《離騷》。五年后,屈原回返國都參政,任三閭大夫,與昭雎等楚國賢臣主力抗秦,可惜未能如愿,楚懷王被秦國劫持囚禁。公元前296年,楚懷王亡于秦國,新王對秦國采取妥協(xié)政策,打壓主張抗秦的大臣。屈原被新王罷免官位,流放到江南。此后長期居于流放地。公元前278年,楚國國都被秦國攻占,屈原預(yù)見故國將滅,回天無力,郁郁難舒,遂投江以身殉國。
屈原投江的故事
楚國都城郢都被秦國占領(lǐng)的消息傳來,屈原心喪若死。屈原披頭散發(fā)地游蕩到了江邊,他在汩羅江邊一邊吟唱著詩歌一邊行走。有一個在江邊打漁的漁夫看到屈原形容憔悴,身如枯槁,于是好奇地問他:“您不是屈原大夫嗎?為什么衣冠不整的來這里?發(fā)生什么事了嗎?”屈原回答道:“眾人皆醉我獨醒,整個朝堂都是昏庸不堪的,只有我一個人是清白的。他們不愿聽見正確的聲音,所以我被流放到這里了啊。”
漁夫追問說:“我聽說古時候的圣人,外界的事物不能影響束縛他,他融入世俗之中隨著世俗的變動而變化。如果朝堂之上都是昏聵不智之人,為什么不隱于眾人而要出來反對所有人呢,為什么不隨波逐流呢?為什么一定要潔身于淤泥之中,顯耀于污穢之上,卻使得自己遭受不應(yīng)該承受的流放呢?”
屈原正色道:“我們都知道,剛清洗過頭發(fā)的人戴上冠帽之前一定要拍去冠帽上的灰塵,剛剛沐浴的人要穿清洗過的衣裳。誰會忍受自己的清白的身軀蒙受塵土的污染呢?對我來說,我寧可遠離那混沌的廟堂也不能忍受與他們同流合污。哪怕要投入這汩羅江中葬身魚腹,我也不愿讓自己的品德沾染上不潔的污垢。”于是屈原懷抱石頭,以身投汨羅江。
屈原的一生充滿了愛國主義的悲傷情懷,他空有滿腔的報國情懷卻郁郁不得志。兩度遭到流放,眼見故國淪喪卻無能為力,憤懣之情充溢他的胸懷,最后只能以身殉國。